坐禪品第五

  既訶空心靜坐之非正教,於一行三昧明定慧等學,此法門已畢所事,毋須坐禪之外儀矣, 是為學道者之疑情。正如已聞心平行直, 不須定慧之疑情,一連串發生者。六祖心通,早已知之,故有此〈定慧〉、〈坐禪〉兩品之次第宣示。令大眾自己開示悟入本有之佛知見也。

  按: 禪是梵語禪那之簡稱, 世人多誤以坐為正; 未知語默動靜, 行住坐卧,一切時,一切處,都是禪。換言之,直謂無念之實際行履名禪,可耳。如上品明無二相, 無塵勞之心, 念真如本性。真如自性起念, 六根雖有見聞覺知, 不染萬境, 而真性常自在者, 乃名為禪。若謂坐方是禪,而其他非禪,則不是祖師門中之所謂禪,更非所謂坐禪。此禪之解,在前圭峰五類禪中已明。今看六祖大師且如何本其宗意開示大眾, 下文交代。

  通常坐禪,以挺直脊骨,盤起雙腿,舌抵上腭,眼瞼微開,注視鼻端,呼吸調勻, 兩掌相疊, 收窄兩膝之距離, 大腿要貼坐墊。又或注視坐前三尺之地上, 垂目下視等儀式。於是各人心中, 或以為無須此等坐法之坐禪, 或仍要明此坐法否? 以此致疑。六祖知之, 答以坐禪的方法和意義, 完全不同, 且不要隨波逐流, 人云亦云可也。本品文意淺明, 讀下自知。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

  禪之與定,是一義,不可分離。印土叫禪,此方叫定,一也。至於坐禪,多言其方式,習定言其法門,其定之意義已如上品所說。至於坐禪又作如何說法耶?大眾當知,此頓教法門既標宗旨以無念為宗,此門坐禪,悉異乎一般方法可知。此門坐禪如何?元來是這樣的,坐法是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此三總揀不當,正顯無念之禪。大致當時風尚坐禪,是看心,看淨,身心不動的叫做坐禪。六祖一本宗旨,為之除去迷執,俾坐禪者,歸宗有自故爾。

「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看。」

  此言看心起滅不停之相,將心看心,心隨相而起滅,妄上加妄。心原來已是妄想飄忽,虛假不實,還加上看看它,不知不覺隨波逐流,入妄想隊裏打渾,猶自茫然不知不覺,名為看心,豈不可笑耶?今此門不看心者,知心念之起滅相,有如幻化,幻起幻滅,有何可看?知心常如,不動不隨,心故自在,故不用看,亦無所看,以無心故也。心念之實相不可得,惟知其心念了了常知。諸緣滅時,亦不斷滅,而以名心。心之實相本此而明白,是謂識自本心。

「若言看淨, 人性本淨。由妄念故, 蓋覆真如, 但無妄想, 性自清淨。」

  以言看淨,除去妄垢之相,將心看淨,先自安排,心作淨想,轉為淨境,以便用心看去,得其淨相。殊不知由自心形成之淨,以看之,並非本來的淨性。更不知人性是本來清淨的,由於妄念故蓋覆真如本性,將心擬作淨境,再以心看之,即是妄念形成之淨,實不淨。且蓋覆本有之真淨性體,其不謂之妄而何?故不看淨。但無妄念擬想,則性自清淨,無念而真性自現。本來清淨之心體已歷然呈示,了了自性自見,是謂見自本性。已上之說,尚有未明,不免再為說之:

「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看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起心來看淨境,心有擬想之境界耳。猶之生起淨想之妄念, 此之淨想妄念,本無位置,亦無一定產生。因看淨的人,自心形成,是為妄想的淨相而已。又清淨的淨,指明無有形相可見,始是淨的意義。奈何於本無形相的淨,卻以己意擬成為一淨相,以自己心念製造出來的妄境,尚沾沾自喜,持以為淨,其妄可知。更自謂這樣就是坐禪工夫,雖有明眼人教他,亦不會信。作此坐禪,看心看淨工夫的人,實障礙自己本性發揮其智能作用,由體起用的無念境界。由真如自性起念的境,永得不到,卻被自己擬成的淨,及著於淨法的淨所牽絆住,不能如自性本淨,從體起用的真性常自在矣。淨不縛人,人著淨縛,况自擬淨相,縛上加鎖,不成障者幾希矣。是故不看心,不看淨,就是此法門的教誡。至以為修到身心不動為坐禪,又成另一歧見,更須辨明,如何真修不動行。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當知修不動行,又名坐禪,不是不動就名坐禪,坐禪就是不動之謂。因修不動,又另一件事,是指自性不動,亦猶上說,自性本淨一樣。怎樣修不動?說出來甚簡單,若修不動的人,且如但見一切人時或見一切事物,於人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於事不見利害得失;於物不見好醜美惡,而起愛憎取捨之念,這就是自性不動。上面所說所謂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是也。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看心看淨,即障道也。」

  善知識,又當知有一種迷人,他的坐禪身儀,外表雖然是似模似樣,不動。他的內心,心念紛騰,見不到的。衹見他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就知道他心性亂動於內。有此表現於口業上,身口意起業成三障,與修菩提道之道的本性、本心,不動不亂不染,不見他人,不說他人的無念法相違,背道而行,還說坐是不動,其實亂動。此之現象,一若前面說過
之看心看淨一樣不對,即是障礙自見自性的菩提大道進程,故不看心不看淨,亦不是衹麽身不動便算坐禪,須要明白自性不動,如是坐禪可也。至若要說明何以名為坐禪,亦與別說不同,且聽道來: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各位當知,何以名為坐禪耶?我此頓教無念法門,本是無障無礙。依而行之,一切順利完成目的,衹麽簡易的,就是外而對於一切喜惡境界心念不起趣向,流為愛憎取捨等,不起念即體自不動,便名為坐;內則念念自見本性,湛然不動,不見人物事理是非善惡,即是自性不動,便名為禪。禪從內的言,坐從外的言,外內一如,就名坐禪也。正顯此法門中,無障
無礙耳。或以為禪定是一種,或兩般,坐禪與習定有何分別?何以名為禪定?下邊說之: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善知識,何以名為禪?說教家由於色界所修者為禪,無色界所修者為定。所以有四禪之名,四無色之定。大眾須知,宗門不如是說,何謂之禪?何謂之定?總不離無念之宗。應知外離於相名為無相,是禪體;內見自性起用,不動不亂,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是定體。體不離用,用不離體。禪亦好,定亦好,外內不亂不動,於相離相,體用
一如,即名禪定。分而言之,禪亦不離體用,定亦不離體用。合而言之,禪定亦同一體用,是名禪定。此所以別於一般之說也。其原因如是,當續說之: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衹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苟坐禪之人,自許打坐參禪,而不見自性,循無念法開自己本有之佛知見,而到定慧一體,體用一如的功能,不名修禪。因外若著相,徒尚形式而修,內心隨境遷流,即亂。若行無念法,外離於相不染萬境;內心由真如自性起念,即不亂,是為本性自示清淨無相之體。自示不動不亂之無住為本之自性自定,即成無念之宗。為何本性自定,而又說著相即亂?衹為見當前一切境界,思量卜度,起心動念,則成境相,此即所謂亂也。若見一切境界心念不起思量,即不亂。能如是者,是真定也。今不厭反覆申言之,亦不過如此,無住為本之談耳。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各位當知,著相亂,則無禪定之可言。離相不亂,外內一如,體用不異者,為禪定真實義相,故云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而外禪內定,禪定之體用得知,而又能實行者,是為禪定,名實相符,知行合一矣。可知禪定,未曾離開本性而別有也。

「《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

  一切法不離自性,戒律法如是,禪定法如是,智慧法如是,故《佛說梵網經》〈菩薩品〉云:「我本性元自清淨。」足為本性自淨自定之例證矣。

  按:《梵網經》,羅什法師譯二卷。其下卷云:「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提木义,出於世界。是法戒,
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奉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云云。由是以知, 此頓教法門, 戒定慧, 皆是自性本淨自戒; 自性本淨自定;自性本淨自慧。戒定一體用,定慧一體用,戒定慧三位一體用,總不
離自性。從體起用,若離自性,別有法門,都非無念法之宗,宜知之。

「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善知識,此法門,但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衹為本性自定,外離相,內不亂,即是禪定。雖不論禪定,而禪定在自性中,為本有之物。至於解脫,本性自淨故,無縛無著,則何解何脫?衹要各人自己於念念中,但自見本性清淨,不染萬法。如是自修,不作餘修;如是自行,不作餘行。一念心開,常生智慧,自開自示,自悟自入佛知見者,不假他成,乃屬自成,無上菩提,謂之佛道。佛道非別有,衹是自成自佛,自性即是菩提,所以道「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其要如此。故說戒亦如此,不離自性體用;說禪定亦好,不離自性體用;說智慧亦好,不離自性體用;說戒定亦好,不離自性體用;說定慧亦好,不離自性體用。一說雙說,皆不離自性體用。故離體說法者,自性常迷;不離自性說者,即不迷。但要一行三昧,心口同一,不要口但說,心不行。若口說心不對,仍是迷而不見自性,空談何益?還是自修自行,自成為要。我此無念法門,衹是念念自性自見的自修自行而已,其他不必計也。
說此品竟。

  上來講述〈坐禪品〉竟,提要如下:

  (一)明白打坐參禪,同一般人之見解有別。標明不看心,不看淨,亦不是不動。這就是宗門坐禪的一切主旨。

  (二)甚麽叫做坐禪,衹是外內體用上,心念不起不動。並非是身心木石。自見自性,本來不動,不起之體用,歷然在目,絶不含糊。

  (三)甚麽叫做禪定,補充坐禪之意趣,免除不動的誤解,轉語過來,就是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而標本性自淨自定,是為真定。

  (四)其自修自行方法,就在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別無他法,這就叫做坐禪。如此簡明,不可多得者也。

  (五)自性慧,本自具足;自性定,本自具足;自性戒,本自具足。雖然〈定慧品〉明慧,〈坐禪品〉明定,〈懺悔品〉明戒,而茲〈坐禪品〉中,實總明三無漏學之體用,一體圓成。故末結引《戒經》佛語作證,順起下品,完成「自性本具足三學」之意義耳。

    提要竟,為之頌曰:

  客心秋意倍輕清,不落人間思杳冥。

  打坐參禪徒費事,時中消息自修成。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