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度(杯渡),真實姓名不詳。時常以搭乘木杯來渡水,故以此得名。杯度最早出現在冀州。為人不拘小節,法力甚大,世人都莫測其由來。他曾經在北方寄宿於一戶人家中。這戶人家家中有一尊金像,杯度將這尊金像取走。這戶人家的主人有所察覺後,便騎著馬追趕他,只見杯度緩慢地行走,卻仍是趕不上他。杯度到了孟津河後,把木杯懸浮在水中,並乘其渡河,無需憑藉風力與船隻,也能如同飛一般地疾速行駛。不久,杯度便已涉水渡岸到達京城。只見他看上去約莫有四十歲左右,衣衫襤褸,穿著破敗不堪、衣不蔽體的衲衣。他說話經常顛三倒四,情緒喜怒無常。有時在寒冷的冬天用冰塊洗澡,有時穿著笨重的木頭鞋上山,有時則赤腳在市井中行走。全身上下只有蘆圌子[1],再無他物。

杯度起初到達延賢寺法意和尚處,法意為他安排了住處接待他。隨後杯度便想要前往瓜步江,在江邊欲上渡船時船夫不肯載其渡江,杯度取出水杯,站在其中,一邊四顧迴望,一邊吟誦詩歌,杯子便隨江水順流而下,直至達到北岸廣陵。到達廣陵地界的村莊後,村中李戶一家正在舉行八關齋會。杯度徑直走入齋堂就坐,把蘆圌放置在中庭。眾人因杯度外形醜陋,皆無恭敬之心。李氏見這個蘆圌擋住道路,便將其移至墻邊,但眾人卻都無法舉起。杯度酒足飯飽後,便將蘆圌提走。笑著說道:「四大天王將賜福於李家。」當時,一個童僕在杯度的蘆圌中,看到了有四個幾寸長的小孩,他們生的五官端正,衣裳整潔。於是眾人追出去尋覓,但杯度早已不見蹤跡。三日後,人們看見杯度坐在西界蒙籠樹下。李氏向杯度行跪拜之禮,每日對其進行供養。杯度不同於其他僧侶,他不持齋,飲酒吃肉,與普通俗人飲食無異。眾人送來的東西,杯度或有接受、或有不接受。


[1] 蘆圌子:“蘆圌子”指的是一種用蘆葦編制而成的圓形器皿,通常用於坐禪或打坐時墊在臀部下面。‌這種器皿在古代高僧杯度的傳記中有所記載,他常常隨身攜帶一個蘆圌子,這是他行腳化緣時的必備物品‌。

作者: 蓮池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