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公是西域人。他為人謙靖,專於服氣之術。不吃五穀糧食,日行能走五百裡路程。他常常預言還未有發生的事情,十分明驗。苻堅之朝建元十二年涉公來到長安,他能夠以秘密咒語來召喚神龍。每到乾旱的時候,苻堅常請涉公召喚神龍,一會兒,神龍便下到鉢裡,天便降下大雨。苻堅和眾臣民便到鉢中查看,都感到十分驚異。於是苻堅把涉公奉為國家的神明,士人、普通百姓都接近他,從此皆沒有炎熱乾旱的後顧之憂。
直到十六年十二月,涉公毫無疾病去世了。苻堅哭的十分悲傷。在涉公死後七日,苻堅因涉公的通靈神異,嘗試開棺檢查。開棺後,卻已不見涉公的尸骸,只有他的殮衣還存在。到了十七年,從正月開始到六月都未有降雨。苻堅則減少膳食,並徹去樂懸[1]。 以此迎接陽和之氣的到來。直到七月才降下了雨。苻堅對中書朱肜說:「涉公如果在世的話,我怎麼會如此焦慮憂心於天道天候呢?這位涉公想必是位大聖吧?」朱肜說:「這個道術幽深而邈遠,實在是自古未有的奇絕之術。」
[1] 減膳撤懸:減少餚饌,停奏音樂。古代皇帝在發生天災或天象變異時,往往以此表示自責。《資治通鑒·晉恭帝元熙元年》:“今入歲以來,陰陽失序,風雨乖和,是宜減膳徹懸,側身修道。” 胡三省注:“古者,天子膳用六牲,具馬、牛、羊、犬、豕、雞。諸侯膳用三牲。懸,樂懸也。天子宮懸,諸侯軒懸。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國有大故,則減膳徹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