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摩羅叉,譯名無垢眼,是罽賓國(今喀什米爾地區)人。他性格沉穩堅毅,志向遠大,出家後以苦行修道的方式修行。最初在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弘揚佛教律藏經典,各地求學的人都爭相拜他為師,著名譯經大師鳩摩羅什當時也跟隨他學習。
後來龜茲國被攻陷,他便開始四處遊歷避難。在聽說鳩摩羅什在長安大力弘揚佛教經典,為了讓佛教戒律的精華再次傳播到東方國家,他拄著錫杖穿越流沙戈壁,冒險向東行進,于後秦弘始八年(西元406年)抵達關中長安。鳩摩羅什以師長之禮恭敬待他,他也因這段殊勝因緣感到欣喜。
鳩摩羅什圓寂後,卑摩羅叉離開長安,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石澗寺駐留。當時各地律宗學人雲集此處,他大力弘揚佛教戒律。鳩摩羅什翻譯的《十誦律》原有五十八卷,最後一卷專門講解受戒儀軌和各種善法事宜,根據內容要義稱為《善誦》。卑摩羅叉後來將這部經典帶到石澗寺,增補為六十一卷,並將最後一卷改稱《毗尼[1]誦》,因此這部律典保留了兩個名稱。
後卑摩羅叉又南下到江陵(今湖北荊州),在辛寺結夏安居[2]間開講《十誦律》[3]。由於他通曉漢語,又善於引導大眾,使得這部無作妙本[4]在當時得到廣泛弘揚。前來研讀經文求取義理的人多如樹林,明白戒律規範的人也與日俱增,佛教律藏能如此興盛傳播,全賴卑摩羅叉。
道場寺的慧觀法師深深領會卑摩羅叉教的精髓,將制定的僧團內部輕重戒律整理成兩卷《內禁輕重》,送回京城建康(今南京)。僧尼們爭相研習傳抄,當時民間流傳諺語說:「卑摩羅叉的樸實教誨,慧觀記錄成書,京城的人爭相傳抄,紙張貴如玉石。」這部典籍至今仍在世間流傳,成為後世學佛者的準則。
卑摩羅叉平日注重品德修養,喜好清靜,遠離塵世喧囂。同年冬天返回壽春石澗寺,最終在此圓寂,享年七十七歲。他天生眼珠青碧,因此世人又稱他為「青眼律師」。
[1] 毗尼:梵語Vinaya音譯,指佛教戒律。
[2] 結夏安居:佛教僧團雨季集體修學的制度。
[3] 十誦律:佛教根本戒律「廣律」之一。
[4] 無作妙本:指佛教戒體無造作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