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地,在當代社會,管理學已然成為一門顯學。
從小的說,學校、家庭、個人管理均與管理學沾邊;從大的來說,從企業、人事、財政、再到國家管理,都離不開管理學。可見,從小至大的層面,從理論到實際,人都離不開管理的核心概念——組織。追溯管理學在「組織」這概念上的發展,其大致可被劃分成三個主要階段:
一、早期:管理者「只把人(被管理者)視為生產工具,管理的目的也只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生產質量」;
二、中期:管理者進而「能瞭解、關心人的經濟需求,以加薪、獎金為工作動力鼓勵員工」;
三、現代發展:管理者更體認到人的社會、心理需求,及更明白如何在組織整體發展中兼顧個人的創造力和獨特性」。
近日,旭日集團(第四八三期的)《旭日之聲》所重刊的《旭日社區化》中,再次強調了「員工可彼此關心」、「企業應被視為社區」的觀點,便正正對應了管理學的現代發展脈絡。
針對此,一個有趣而深刻的問題或許是:作為世人所理解的「出世」層面的佛教(或佛學)智慧,如何與「入世」層面的管理學學問相結合呢?
對此,星雲法師——佛光山的開山祖師,在不同場合,均發表了自己獨特的看法。而一言以蔽之,法師認為:佛教的管理智慧,不僅關注外在的組織運作,更重視內在的心性修養,其以因果法則為核心,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管理哲學。而這點,其實正暗合上述現代管理的方針。至於本文的工作,即在於梳理多年來法師在不同講座、文集中表達的相關看法,力圖為佛教與現代管理學的融合提供一幅完整的圖景。
管理的本質:制心一處
首要須提出的是管理的本質——「以心為本」的方針。星雲大師在中《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指出:「管理的妙訣,首先須將自己的一顆心先管理好。」而佛教強調「心」是萬物之本,因此,管理的核心,全在於修心。正如《華嚴經》言:「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這可從正反兩面來理解:心若清淨,行為自然端正;心若混亂,則萬事難成;而前者所說的,即是「心正則一切皆正,心淨則一切皆淨,心善則一切皆善」了。
至於調伏內心的方法,則可分大體和具體。
從大體來論證,修心則在於禪修、持戒、念佛等——無論是印度佛教、大小二乘、亦或《六祖壇經》,都如是理解。而從具體來理解,佛教對治煩惱、「混亂之心」的具體方法,則在於「五停心觀」:
不淨觀:對治貪欲,讓人看清物質的虛幻本質。
慈悲觀:對治瞋恨,培養包容與同理心。
緣起觀:對治愚癡,明白萬物相互依存的真理。
念佛觀:對治散亂,專注於正向的信念。
數息觀:對治浮躁,回歸當下的平靜。
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個人修養,也能應用於組織管理。例如,若企業過度追求利潤(貪),則可能忽視員工福祉;若領導者易怒(瞋),團隊氛圍必然緊張;若決策者不明因果(癡),則可能制定短視的政策。因此,佛教的管理學首先要求管理者修心,以清淨、智慧的心態面對問題,如此「制心一處」,則可「無事不辦」了。
管理的策略與藝術:「和敬」與「大同」
接續上述「以心為本」的方針繼續分析,優秀管理的成敗,則全在於一個「同」字;而這「同」字,又可理解作佛教中的「和」。
佛教主張「六和敬」,運用在管理學中,即:
見和同解:團隊需有共同願景,避免各自為政。
戒和同修:遵守共同規範,確保公平與紀律。
利和同均:資源分配均衡,減少內部矛盾。
意和同悅:成員彼此尊重,營造正向氛圍。
口和無諍:避免言語衝突,促進有效溝通。
身和同住:行為和諧,共同維護環境。
星雲大師認為,從員工的角度來說,這種理念與現代管理學中的「團隊凝聚力」理論不謀而合。例如,谷歌(Google)經「亞里士多德計劃」發現,高效團隊的關鍵不只在於成員的個人能力,也在於「心理安全感」——成員是否敢在彼此間表達意見、是否在彼此間感受到尊重。佛教的「六和敬」正是通過員工的平等、互助的原則,創造出這樣的環境。
而更重要的是,從領導者的角度來說,領導與員工同甘共苦,從而贏得下屬的信任與尊敬。吳起將軍和李廣的關係,便是大師最常講的例子。除此之外,領導也要體認到:「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權威;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場互換,要讓人心甘情願,給人信心,讓人歡喜跟隨。」大師在《佛教叢書8-教用》中提及的「以法攝眾,人我平等」,亦作此解。
一句說來,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以己心來測度他情,以授權來代替干涉」。從佛教的視角來看,星雲法師在《佛教管理學 2》提出:
『一法即一切法』完全是看在人心量的大小,包容有多少。
無論是人際間或是社會上,乃至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之間,如果不要對立,凡事都是『化多為一』,天下還不會太平嗎?
就這點而論管理,上述論述,與儒家「不忍人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實有互通之處。
最高管理學:因果法則
星雲大師將佛教因果觀譽為「最高管理學」,這一觀點為現代管理理論提供了深刻的哲學基礎。因果法則強調「種甚麼因,得甚麼果」的關係;這法則的適用範圍,不僅限於個人修養,更可延伸至組織管理的各個層面。從本質上說,因果觀為管理者提供了一種超越世俗法律制度的最高準則——它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並始終保持絕對的公正。
在實踐層面,因果觀是一種道德上的自律機制。星雲大師以佛光山的財務管理為例,指出「功德芳名牆就是佛光山的帳簿,而替佛光山管帳的則是『因果』」,可以看出,相比依賴外部監督的傳統管理方式,這種以內在道德為核心的管理模式,則更加根本。
而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解讀,因果觀實質倡導著一種「長期思維」的管理哲學。具體而言,當企業採取壓榨員工的短期行為(惡因),必將導致人才流失的長期後果(惡果);反之,若領導者秉持誠信待人的原則(善因),則能收穫團隊忠誠的良性回報(善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案例,則充分證明了忽視因果法則的嚴重後果。這場危機的根源,正在於金融業者貪婪的短視行為:他們為追求眼前利益而漠視潛在風險,最終導致系統性危機的爆發。這一教訓印證了因果觀的現代價值。可見,唯有將長期因果關係納入決策考量之中,管理者才能避免因短期利益,而犧牲了組織的長期發展。
可見,佛教因果觀不僅是一種宗教哲學觀;更為現代管理,提供了一種具倫理意涵與實踐智慧的管理範式。
結語
佛教的管理學以慈悲、智慧為核心,強調自我修養、尊重他人、和諧共處。這種管理哲學不僅適用於個人、家庭,也能為現代企業和組織提供寶貴的啟示。正如星雲大師所言:「唯有把情緒管理好,我們才能找回心靈的主宰,也才能做自己的主人。」通過實踐佛教的管理智慧,我們就可以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一條,同時通往和諧與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