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序分

  通常講釋任何一經,皆以序分、正分、流通分,分釋為最簡約的科目。今以三節明釋,亦猶之三分之作用一樣。又三分中有分通序與別序者。通即證信序,普通分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為通序。太虛大師則以聞、時、主、處、眾,五事證信,謂之五重證信,此等之說是為通序。普通講師將經開首之「如是」二字作為信成就;「我聞」為聞成就;「一時」為時成就;「佛」即主成就;在某處,即處成就;與大皆眾若干人俱,即眾成就。太虛大師則謂「如是」二字,慨指全經而言,謂如此一部結集流傳於世之經,乃可信之法,如下證之;我聞者,我所親聞,非間接傳聞可比|此以聞證信者一。一時,主伴聚集,時機會合,有機有教,有說有聽,即此殊勝法會,從始至終,名為一時,而非世間年月可紀|此以時證信者二。餘三可隨各經之叙述而通釋之,便成通序。

  何謂別序?如《維摩詰經》之〈佛國品〉,除通序之五重證信外,全品皆為別序。又如《壇經》之〈行由品〉,既無通序,但有仿通序意例之別序,且全品亦屬別序性質。今此《圓覺經》說通序證信,圭峰疏則主成就有六。通中之別,主處眾微有不同普通之稱謂。太虛大師則主五重證信,無所謂通別。余今講此〈序分通別〉一節,略為表明通別之例義,亦主太虛大師之五重證信為依據耳。

  此一、聞成就,二、時成就,三、主成就,四、處成就,五、眾成就。名證信序。

如是我聞

  此經開頭第一句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按《大正藏》二十六卷‧「毘曇部」一‧第二九一頁,《佛地經論》,親光菩薩等造,玄奘法師譯。云結集大乘經時,諸菩薩眾,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可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又《纂靈記》,說大乘藏是文殊師利與阿難於鐵圍山間結集的,則當為阿難及文殊的說話,謂此之《圓覺》一經,內容十二章,皆我親從佛邊聞來者,是為聞證。

一時

  時成就也。整部經由大眾主伴會合,一說一聞,一法一證,皆屬一時範圍,是指定說此經之時間的廣泛適用詞句。

婆伽婆

  主成就也,《佛地經論》〈卷一〉云︰薄伽、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焰猛智火所燒煉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嚴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能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婆伽婆。(四魔怨者︰煩惱、五蘊、死亡、自在天魔是也)又《涅槃經》云︰「能破煩惱,名婆伽婆。」即當斷德而言。《佛地經》云︰「是婆伽婆,最清淨覺,極於法界,盡於虛空,窮未來際。」若約諸經多是佛字,亦即世尊之稱,為世所尊重故,世間出世間最尊上故。此經之序分中為專稱本經說法之主,是釋迦牟尼佛,此以能說之主成就證信者。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此為依處成就證信,與人間之一般地點有別。此之神通大光明藏,乃諸佛之本源,亦即眾生之佛性,簡名之曰圓覺,或但名之曰心。然此種種名,皆是所說,並非彼真實理體,是名義有如此而已。所謂神通,即此心之妙用。大光明藏原是此心之體性,世尊要入此真實本際,然後纔能開示令悟。既入如此之心境,恰到好處,則成三昧,是為正受。並非釋尊單獨能入,而一切過現未十方如來,以如是入神通大光明藏為莊嚴,是為光嚴。住於此境,亦即三昧,持於此境,亦即正受。三昧或翻正定,指到達恰到好處而言。此為體用不二之正當覺受,故又翻正受。此處成就有別於一般經之說。處,為世間上的地點,置身其間而說法。本經是由佛入此心境界而說的,然此之心境界,亦並非佛佛平等所共享有,眾生無份之謂。是諸眾生亦本具如是清淨的覺心源境界,與有身,或有思惟心無關。事關眾生雖為有其身心之妄相,但身心畢竟寂滅。當此身心尚認為存在之際,即當下自是寂滅。寂即無生,無生故無滅。又本自不生,今則不滅,性自寂故,猶言本無,便是此意。這個境界,佛與佛等,生與生等,眾生與佛俱等,是謂平等。如是平等之境界,就是本來之實際,生佛之本源之處之所在,亦即「趣」字之謂也。以言此境界之體相,則圓滿十方,無不週遍,無有一人而缺少,無有一處而不到,故謂圓滿。十方,乃言其處所之假定而說耳。以言此境界之用相,則不二隨順,此中不二,實指本心本性一用一體,體用不二,遵而行之,是名隨順。經中有凡夫、未入地、已入地、如來之四種隨順覺性。此圓覺性即體用不二之別稱,從用顯不二之功能,乃謂不二隨順耳。此不二隨順果能做到,便是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便是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便是眾生清淨覺地,便是身心寂滅平等本際。至於世尊為此說法之主,復有其廣泛適應,方法便利,大大地作用,故於不二境現出種種淨佛刹土。每一大方廣之心境,皆成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之嚴淨佛刹。生也如,佛也如,土也如,物也如,事也如,義也如,理也如,行也如,體也如,用也如|如是佛土便成諸淨土相,為所說即非如此之實際,是名如此諸淨土,為佛由不二境而現者。如是本經之處成就證信,有別於一般經之處在是。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此為依果地菩薩眾眷屬成就證信,故又與普通經之兼有聲聞常隨信眾又別。因其所依之處不同,故其當機大眾資格自異,非普通法會耳。與者,佛與其一起,未曾離開。大菩薩摩訶薩,皆是果地的法身大士,為聞大方廣修多羅的圓覺了義經法,菩薩眷屬由聞此圓覺法要,得大利益,佛智成就。十萬人俱,言其眾數。十二位法身大士為上首,即領率諸徒眾的代表。眷屬即指各位大士之徒眾,隨從而來者。言其上首與諸眷屬,皆入此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同住持如來之光嚴住持,及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之開示,令悟圓覺了義,而入圓覺境界的說法大會。是為眾成就證信。五重證信,序分通別講畢。

  按:神通者,神言變化,無迹象可尋;通言透脫,無阻隔滯礙。大光明者,人人本具之智慧。藏者,一切法所依之平等圓覺心體。神通為大光明之用相,大光明藏為體用不二之總名。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眾生者,眾法合成眾多生起之義,為實體色身眾生,及自己心中眾生兩類。清淨覺地,地猶藏也。三昧即三摩地,此云等持,亦云正持,大定也。正受者,三昧中平等中正之受,不受餘受也。佛智以光明為莊嚴,故曰光嚴。安住任持不動自在,故曰住持。逢緣顯現是名隨順。其十二位上首大士之名稱意義,在下文講釋自有交代。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