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目 普賢菩薩請法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按:現在是第二位上首請問法要,一切如儀。普賢又云徧吉,乃梵名三曼多跋陀羅之譯也。三曼多是普徧義,跋陀羅是賢吉義。與文殊師利同助釋迦如來,為華嚴三聖。在《華嚴》之會說大願王有十。在《法華》之會,誓於法華三昧道場,自現其身。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與文殊之果德、智德、證德雙成相對。《大日經疏》︰「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楞嚴經》普賢菩薩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法華經》︰「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所說由東方寶威德王佛國來至者。我國普賢菩薩示現主場所,宋范成大《吳船錄》云︰「泊嘉州,單騎入峨眉。小峨中峨,昔傳有游者,今不復有路。惟大峨一山,為佛書所記,普賢大士示現之所。至三千鐵佛殿,云普賢大士居此山,有三千徒眾共住,故作此佛像以敬禮。觀其冶鑄甚樸拙云。」此尊顯密兩教都佔重要位置,密教則為金剛薩埵,最高即為普賢佛及次菩薩。東密另成一院,又有作三昧耶印像。其著名之十大願王,是顯密所共讀誦的。他不在此娑婆示現受身,而來助揚正法的法身大士也。聞佛對文殊上首說圓覺清淨境界,要觀一切妄執之無明非實,有如夢如空華,了無所得,證無生,成法行,為奉起因地。今繼續此意義而發問云: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普賢上首向佛致詞謂︰大悲世尊啊﹗冀望為此法會大菩薩眾設想,及為末世眾生修學大乘者將獲善利故,隨我問義而為宣說。我今問者,彼等修大乘者,聽到佛剛才對文殊上首所說的圓覺清淨境界之後,應該如何修行?這裏我有些意見要表白的,世尊啊﹗若彼修行大乘者,聞說此之清淨境義,不論其為菩薩或一般眾生凡夫,聽過此說便能領略到佛所說的意義,知道身心法性之知體,畢竟如幻,猶如空華,故同時亦明白前此之認為是身、是心,皆為妄見|四大和合為實,六塵緣影為有。今悟身心亦幻,知的本身亦幻。知覺者則比如虛空,雖比虛空之性,不可說為無知覺性。仍須明白有無俱遣之淨覺隨順,修其因地法行,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云云。照如此說來,怎樣以幻尚要修於幻?因本體的知既屬幻,還要修行幻法,成其幻事,居然有其幻身幻心,方能有所憑藉而修,不然誰為之主?但是一切都是幻故,一切幻性盡滅,方成有無俱遣頓破無明,則無有能知之心,既無有心,誰為之知?誰為修行?此誰究不可得,如何又說修行此「如幻」之法行?今有兩方面的關係相當重要︰一是若果眾生甘住凡夫地,就本來沒有修行的講法,他便是不知不覺,正正式式於生死中常居幻化的,如假包換,當是現成不過。因為這一類眾生,從來不曾了然明白,知道任何道理,任何所說的如幻境界,心目中各行其行,妄想執著熾然不歇。佛是悲憫一切的,對這等眾生,這等妄想心的固結,如何解脫?此是第一問題;二是冀望為末世眾生要如何做一種方便,從逐漸次第中修習,令諸眾生永遠地離開諸如此類之一切幻事、幻義、幻法、幻想等?此是第二問題。約而複述,謂︰在眾生邊,令妄想如何得解脫;在佛邊,應設何種方法,令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再五體投地,說了三番如前儀。
如來說示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世尊許為宣說,菩薩大眾默然而聽,以下各章都是一樣,省下來不必再為贅語。在各章如來說許之後,凡是末世眾生句,都有如此此段中應加上前章之「諮詢如來」四字,即是完足上首問意,行文乃順。此下各章已有問字意則不須加,惟此章似要加之為是。在普賢問話已畢,世尊即時就對普賢上首說︰很好很好,善男子啊!你們是能夠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修習菩薩應修的如幻三昧,來行其方法便利,漸漸進修,令一切眾生知道修習,得到效果,就是出離諸幻。汝等好好地聆聽便是,現在就同你們說來。
按:如幻三昧者,菩薩已知無明妄見及己身心,一切是幻,不拘事義理行,一幻一切幻,即成就三昧,三昧亦幻,如是觀之,屬於理行。而一面不廢事義,從事如幻之啟發,令修習如幻,明白如幻,教導眾生。此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不廢一法,自他不廢如幻之事修,乃成如幻三昧,亦不背如幻之理證是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佛先說出幻的來源所在,對普賢上首謂︰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亦知其所從出乎?皆生自如來圓覺妙心。此知覺者,猶如虛空,將知覺者化為證知之如來,惟如來方達成圓證覺心之妙用。故心如虛空,不著空見,亦無虛空之量,凡聖情忘,能所雙泯,性相如如,便是其妙心之形容語義也。今眾生之種種幻化,皆依此心而生起,此之種種幻化現象,猶如空華之無實,但得叫做空華,乃從空而有之謂。此幻化之空華雖滅,實無滅,不應說有滅,因無生處,亦無華生,本自無生,今亦不滅。眾生種種幻化現象,就是如此。但見空華滅者,依然空性沒有壞滅,空性不壞,不隨空華之滅。如此正好比擬眾生之幻心,還依幻滅,甚至幻身還依幻滅。雖有滅之現見,而現見者是幻心故。推至諸幻盡滅,此如來圓覺妙心,不動不壞,不隨幻心諸幻而滅,所以此覺心便不動,本自如如。但不可執此之說話事義,一經執著,認定是實,則成非理矣。故下文須詳為決了︰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不動至好,到此境界適可而止;一動即落有無二邊,仍不出幻化邊事。說有說無,即是動也。推移上下其理,即非不動之覺心,保持原來狀態矣。須知依幻說「幻化所由生處」故說覺,此說覺之作用,亦名為幻,始達一幻一切幻之義趣。若說有覺,作此見者,猶未離於幻邊;若說無覺,亦未離於幻邊,均非合符有無俱遣之淨覺隨順境界故。是故但是幻滅,名為不動,就此便是義之所在,不可再思量計較也。一經思量計較,仍用幻心,故說猶未離幻;又再說無,都是坐弊一樣,了無差異者。不動之意,大須體會。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佛宣示菩薩修習如幻三昧,既明眾生幻化所從生之如來圓覺妙心,遠離有無二邊不動,到此境界則得三昧之理趣,行向有自,今宜教示行向矣。故謂善男子﹗對普賢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由此之說示,合該明白,明白了應當自知自見實際理地的不動覺心,遠離一切幻化的虛妄境界。包括前此之妄認身心相,由於堅固執持,遂致流轉生死。今得遠離此堅固之執持心,知心如幻故,並非就此而已,「心如幻者,亦復遠離」,即知實無如幻者,只知遠離之理行「除卻如幻」之事義,尤未離幻。必也,知遠離之理行為幻,亦復遠離。清除此進一步「清除遠離」亦屬幻,迷心之幻亦復遠離,究竟無可遠,無可離,得無所離之境,即無所得,即除諸幻。便成三昧,惟顯真心,即呈如來圓覺妙心之如虛空性,本無一物可名者。如此功用,無功無用,姑作比喻淺釋之︰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智者以比喻得解,我們人類先代熟食除冥,是發明了鑽木取火,是拿兩根相當重的木塊,用人力將兩木推移,木面互相磨擦,互為擦磨之因而生熱,熱極則火燃出,火燃一出焚燒本身,兩木都盡,至於化灰,灰又給風吹散,結果煙消雲散,甚麼都沒有遺留。將作此喻菩薩修習如幻三昧,等於以幻修幻,根本甚麼都沒有存在的,亦同此鑽火一樣道理。但是比到此,便是盡際,更有道理須要知曉者,諸幻雖盡,不入斷滅。知盡,覺性如空,未曾壞滅,湛然不動故也。故知如幻之知體可說有盡,而知體所自出之如來圓覺妙心,不入於同此知體一樣斷滅,有如木盡灰飛煙滅,是不可不了了也。更有以為方便漸次,另有辦法,比此更妙,亦是錯會,便是幻化一般。故下文解之: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善男子須知,此知幻之知,即離幻之謂。誰離誰幻?知當前一一事義,妄見為自他均屬實有者,為不知幻;若當下了知一一皆屬幻化,皆從如來圓覺妙心生,還依之而現有滅止之現象,覺心不動者,亦是此知。故知幻之知即離幻之知。誰為幻之所自出?覺心是也。知在覺中,覺為體,知為用。用為幻,覺非幻。覺性如虛空,如如不動;知有生滅,如空華,依空生滅,空性不壞。但是如此教示,即成方便,不必認作方便,即此修習方便可也。離幻,離幻者,就是此如來圓覺妙心。此覺心本來如此,要悟入亦無漸次可說,一悟即入。故修習菩薩如幻三昧者,悟知此一切如幻,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便證三昧。名為證得,實無所得,本自如然,有何方便可言,漸次可說耶?是故應知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但依此教法修行,就是如此修行,不必另覓,就能夠永遠出離諸幻事之範圍,證自圓覺之心體。始知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這時佛要重複宣示這一章事義理行,就說了二十句偈,說道:普賢你當知曉,一切眾生無始來種種顛倒,皆是無明,皆是幻化。無明為幻,生死輪轉等俱幻,知幻之知體亦幻。此之種種幻化之所從出,乃自如來圓覺妙心中建立幻化相,實體都無,猶如空華一般。空華是依空而有相現,空華亦依空而隱滅,華自身隱顯,虛空本來不動的。今說一切幻皆從諸如來之覺心生,幻化雖滅,覺性依然圓滿,此之謂覺心不動。若修菩薩如幻三昧者,不論其為菩薩及末世眾生,但能相應於遠離諸幻之知,返乎覺性圓明之本來體者,諸幻悉離,有如木生火,火燒木盡,火亦熄滅,惟此覺心是仍在,不隨諸幻滅,更非斷滅之相。如是覺心沒有漸次修習,一修即悟即證,亦無方便可言。但依法修,便證無得之得,是名如幻三昧也。自行化他,大行如幻佛事,即本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