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目 普眼菩薩請法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繼二位大士上首之後,就有一位上首菩薩名曰普眼,起來問法。此一位菩薩之來歷,在《大疏鈔》也沒有傳記,《大辭典》也沒有叙述,仍依圭峰《略疏》,謂︰由此法門令觀身心無體,根識塵境,世出世法,自他身心,一切清淨,徧滿法界,普同諸佛觀行成就,頓見如此境界,是真普眼也。此含悲智兩面,謂普見諸法清淨,是大智普眼;普見眾生成佛,是大悲普眼云。太虛大師謂︰普眼菩薩善能觀察眾生根性,悲憫新學。故本章之問,即地前菩薩入地上之行也。
按:普者,平等齊涉,言其用廣;眼者︰能見依報,言其體幻。
上二章文殊以大智問法,如來有頓證之直指,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就是淨覺隨順,有無俱遣之覺心便是。普賢以大行問法,如來有不作方便,亦無漸次之如幻三昧,指示修行所應知之所在,為如來圓覺妙心,永離諸幻,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如如不動,出生種種幻化者。今普眼以大悲問法,務須請示漸次,令眾生修行有自,總得開悟,此覺心體性無有不入。如來有︰一切本無,而「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故普眼者,善觀眾生,見到迷悶不入而起大悲,請法補救,名之曰普眼大悲,誰曰不宜?《宗鏡錄》及《大日經疏》,有如觀世音之慈眼而解釋者,茲不盡錄,一切如上釋。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普眼上首向佛道達他的請法來意,云:大悲的世尊啊﹗切望你老為這一會的菩薩及大眾,以及末世眾生設想,演說菩薩應該怎樣修行的漸進次序。要如何用心思惟?要如何住守任持其事義境界?至於眾生未曾悟知有圓覺自心,要有甚麼的方法,便利這末世未悟的眾生,通通能夠開自己圓覺心,悟圓覺性?這是兩般重要的請求。世尊啊﹗其如此兩般請求的理由,是若果諸大菩薩及末世眾生無一條正確的方法途徑,便利他們去做,及正確的用心去思惟,則雖然聽聞過佛說這種如幻三昧,心中依舊生起不大明白的迷執無明心,煩悶不安,就對所說的自心圓覺,理行上不能夠悟知證入,就無從體會法界圓覺自性的境界事義。所以切願世尊大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藉言詞來說出這些方法,利便成為一種修行漸次的指示。普眼如此說畢,隨即頂禮,如是三次啟請,不煩再述。
如來說示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世尊就對普眼上首說:不錯,你們都能夠為菩薩大眾設想,也就是顧及到末世眾生,然後問於如來請說修行漸次、怎樣用心、應云何住、如何持,乃至問及到要說出怎樣假藉言說的種種方法便利之權說,可謂週到之至,你們諦聽吧!我就同你們說來。這時普眼及大眾,惟有奉此佛之言旨,心生歡喜,不作聲預備聆聽了。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佛就對普眼說:善男子!他們一班新學菩薩,以及末世眾生,意欲求悟證如來所說的淨圓覺心,此之清淨無染,圓照覺知之心,乃屬人人各自有之,即成為自心圓覺的說話對象,人人可求、可向、可知、可認識、可悟入的。為是本來具在,不假外求故。但要知道就應要自己回復正念|從體起用時的真正本念,不落思惟的心念,名為正念。正念之時,念亦不自念,了了自知,不隨諸幻,乃名遠離諸幻,得無所離故|這是起碼的條件。如上曾對普賢上首說過的如幻義,應當參看。以下的漸次,更須留意。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此段為如來正說修行方便漸次,答云何思惟,就是這樣思惟的。謂除了做到上面的預備基礎「正念」為第一步,然後漸次修來,第一依佛所說的「定行」曰「奢摩他行」。此是梵語,翻為「止」,即是定之意義。然此之「止」的行為,乃如來階級所行的止,簡非餘人所修的止。故特標明,先依「如來奢摩他行」,要修習此如來的止。次要知道方便者,就是持戒,嚴護毘尼|不是泛泛之持,要堅持、堅固守護,勿失禁戒。有開遮持犯之戒,而分在家出家七眾同遵,大小二乘所共,在每人之位置,所受之禁戒一定要堅守,然後纔能開始修學「如來止」的行持方便。其漸次如下:(一)安處徒眾|不要令他們來干擾。(二)宴坐靜室|擇處遠離憒鬧為增上勝緣。四威儀中以坐為正,依七佛坐儀。(三)觀身實相|謂時時作如是念,我現在的這個色身,不外四大的地水火風和合而有。將身中的各種各義、事物相狀分類為四種,一如經文所云。當四大各自分離,不合作時,又如何者?正當不和合時之虛妄身相,當在何處?觀身實相為如此的,結果呢?下文自有分解。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觀身實相,最切實不過,由自身起念觀審自身,及至發見四大成身,和合則成,離散則壞滅。試思四大分離,則身不復存在,即知此身,結果都無實在體性,只是和合的現起相狀,實義則同幻化之起滅,各物各義一般。身之實際意義,既得知已。還有自身而起心知之作用及許多問題,皆由自知自見發生,應該有再觀察明白的必要。故(四)就是觀心虛妄|而從根身四大六塵各法,徧尋得知心之實相,衹是虛妄不實,一如此身,亦無有心可見者。故身上諸根,有說明之必要。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上面初章曾對文殊說過︰眾生顛倒,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今此〈普眼章〉中,始詳為說明如何妄認,成為方便漸次,令末世知道修習,良有由也。現在講開四大,就將四大為緣,假仗其緣而湊合成,妄有不實之幻現相狀者。謂依身體上所俱備之眼耳鼻舌身意之六種浮塵根及淨色根,是謂六根,身是總相,六根是別相。四大為緣是能成;身是成相為所成。六根者,從身上之作用功能別立其名義與事實。分析在位置方面,六根現於外顯而可見;四大為緣,隱於中不可見,如是中外四六合成。有一種緣想之知念作用流行,似乎存在者,謂之緣氣可也。此之緣氣亦屬妄有可知,是合成故耳。於其隱而不易見,積累集中,似有一種用途出處之緣相作用,可以表見者,假安之名曰心可也。心之現象只是從思量想像,緣慮中積累起來,方覺得有其緣相耳。其緣相為何?能緣者六根是也;所緣者自變現起之緣境,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也。由自身體上起其本能的見聞覺知作用,緣於塵境,反映出來,方成緣相,是似有存在,姑名之為心而已。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心亦不實,一如此身。故佛對普眼說︰善男子啊!此言虛妄心,其意義就為若無六塵境,以成六根之見聞覺知現象作用,反映出來者方有,無六塵則不能有所反映出現象作用矣。一再分析,應用前此所說四大為緣,以觀察能成六塵之實相,則塵境亦不能離開成緣之四大分子。四大假合方有六塵,四大分解則無塵相之實義可得。於是中緣塵的見聞覺知心,不外六根為緣耳。根既假借四大,塵亦假借四大,心相是假借根與塵之接觸反映似有,今既各離,皆無實體,各歸散滅,歸回四大,結果呢?無有緣心可見。故前言之︰妄認身相,緣影心相之真實|為妄為幻|可知實際如此。然修行者,既知道此之方便漸次,依而修行,便得如來之止,是否就此便算?非也,尚須進一步,根據自己正念,無念之法,如實知此身心,畢竟非實,到此入另一境界,方能證悟,向下詳說︰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好了,善男子啊!此之菩薩及眾生,真能如此依法修之,則心中存此之知見,到達了知此身如幻,則幻身隨時可滅;由於身不復存在,則依之而呈幻心之現象亦滅;由於幻心之現起作用停止或不復存在,則色聲香味觸法塵境,亦隨之不復存在;由於幻塵境不存,則無反映之幻滅心生,故幻滅之心知亦復不起;幻滅既滅,尚有任運了了常知,不隨幻滅而滅之覺性獨露。如虛空性,不壞不滅,則顯此非幻不滅者,是正念之體性,本來如此,元屬非幻,故不入斷滅一類。如何證明此之非幻位置存在與意義,則設一比喻,可以明白矣。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鏡一定經過打磨,方成照明之用,因照用而名鏡。復須要時時去其塵垢,等塵垢淨盡,則明照之用纔現。以此比譬,圓覺淨性猶如鏡體;而身心皆為幻垢耳。故佛叫普眼云︰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而自去垢相,永不復存在,則十方清淨,此正顯出如來淨圓覺心之體性也。倘若未明白,就再作一譬喻吧︰善男子啊!如來往昔曾以一清淨摩尼寶珠,通示四方天王,而各言其色不同,就以此為比譬吧。今譬如清淨摩尼寶珠(言其圓覺自性),映於五方成五種色,乃隨方而各現不同之色(即是圓覺自性,隨類現不同之身心)。諸愚癡不明珠體本無色,因方而現幻色,及見摩尼珠有色,不知方之反映實無,今謂珠實有五色(等於說實有身心之幻色)。善男子啊!應該因譬喻而明白了,圓覺淨性之有顯現身心之幻相者,乃隨類各各不同之反應,等於隨方反應,顯現各方不同之幻色耳。但是彼愚癡不了知者,說淨圓覺性為實有如是之身心自相,猶之乎,見彼摩尼實有五色亦是一樣道理。由此迷執以無實為有實,不肯放棄成見者,就不能遠離幻化的現象上,而證悟實際真性,為淨圓覺。職是之故,如來乃說身心是幻垢,等於鏡之塵垢耳,容易令人明白。又復對於明白幻垢,不執身心為實的人,是為離開幻垢者,說他們名為菩薩(是大道心覺道心認識淨圓覺性者)。及至到有人真正明了之後,做到垢盡,則對離幻垢之說為何等人不需要矣,是為垢盡對除,即無有對|離幻垢之對者、對法。人與法對,幻垢為對法,離幻垢者為對人。兩者俱無建立之必要,就無有說名之如菩薩者,說名之說者為如來,均同無有必要之故,是在真知灼見洞然明白,實際理地叫做淨圓覺性是也。為此已入圓覺,故一切毋須乎說名,及人法矣,知道就得呢。結果憑此悟證境界,發揮其本能作用,皆由正念,依如來奢摩他行,為入手方便。以下所有妙用再詳說之,是為隨順圓覺淨性之功效。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善男子啊!以上說明了,順住淨圓覺性的認識自己本位,而遠離諸幻。此離幻即覺,此知幻即離,一用一體,體用不二之離幻垢者,對法即幻垢。其實沒有幻垢時,便無離幻者。故此之言菩薩也好,末世眾生也好,由於悟知身心為幻化法,證得一幻一切幻之如幻三昧,除掉緣影之心,不實之身的陰影幻像之故,即是證得諸幻之階段。當此之時,便得渾然無方,無處無所,無反映所現之色,無反映所見之緣心相,無類似反應之身心自相,根本反應之方既無,是謂無方清淨。既無方所之量相位置可得,則如無有邊畔之虛空。正是其時,由此覺性圓明之自知自見所顯,而得發現虛空如是無方、無邊、無量、無相。覺性亦如是,清淨圓遍充滿,自知自見,了了如此,是謂覺所顯發義;是謂滅影像而證得諸幻之功效;為實際體驗自身如幻,自心如幻之後,悟知覺性如虛空顯生萬物,含藏萬物,本來清淨,本無動搖,不生不滅之體性悟入境界。至其妙用,陸續由下文分別次第說之。悟證方面及法的本身,無有漸次。為是說話方面,能詮言句則有其漸次方便耳。是故應知從本位說起,自己本身清淨,則是體淨,用方淨。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要知覺性本淨,即體淨。以前比喻如清淨摩尼寶珠,則本身體自淨為先決條件,然後環境本無故,便無方分之反映成色。根本無方,則反顯此體無色,是為真淨映於無方,則不必說無色,即無對垢矣。體淨則用亦淨,何以故?諸方俱本無,則根本已淨,諸方無反應反映之條件,不謂之淨而何?故此下文意皆以用言,實不離體,曲盡其妙。淨明覺性之形容方法,言詞巧達,尤其餘事耳。由於覺性之圓遍照了,然後發見此一大總相之形狀,原來就是心清淨相,即覺即心,即心即虛空,即體、即用、即境,全不能分開,是為顯心清淨。所謂體用雙彰,果因一契,即無對,及說名者,說者。是心清淨之故,則所見之塵,亦為本無之淨,因所映既無,等於無方反映,此見之本能位置亦隨淨矣。故見體起見塵之用相,及假藉為見緣之眼根,亦並清淨,從而分別之識亦皆清淨,則一淨一切淨。如是聞覺知邊事,一一例言,其義如是,不須再說亦可推知。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此段總明無方(處所)清淨之結述。因知六根既無,則成真正清淨;則六根所對之六塵亦屬本無,何以故?曾言塵境亦由四大所成,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故;六塵既成清淨之本無,則四大本身亦然;又以四大既成清淨本無;則根塵所成之處(方),及根塵識所成之界(分際),亦屬本淨;推極至於二十五有,亦皆清淨本無,始得無方之義完足。二十五有者,三界眾生之所依處,直是方所之方義。故明無方清淨,非講至盡二十五有之方所不算完滿也。如何無方?無甚麼方?此直指出二十五有之方所來,爽朗之至。更而包括一切所依成幻化之方所,緣法皆在此二十五有之含義內,說盡括世間諸法亦無不可。
按:十二處之處字釋義|六根六塵是生識之處,處是生門義,亦名為入。意識常昏,根塵相入,故顯方義。
十八界之界字|一根門中,根、識、塵三位各有分界,故亦是因義,亦是分際義。換言之,即各有各的本位。
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惡趣,四禪四空處,無想及淨居,梵王並六欲|此皆指有實依處,約實報方所而言,非正智所攝。梵王包在初禪,無想淨居皆在第四禪。何以別立一位置?則梵王有見,外道無想,淨居惟聖,有異餘天之故耳。列表如左【筆者按:即如下】︰
四洲|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
四惡趣|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四)
六欲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六)
大梵天王(一)
四禪|初禪天、二禪、三禪、四禪天。(四)
無想天|(外道天)(一)
五淨居天|(又名那含、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一)
四空處|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四)
此之二十五有,為三界九地六道之所依處,眾生妄想為有者,有其善惡因果,故名為有,屬凡界因果。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以上簡凡夫地因果法之方所而言其本無。是為無方清淨之一;此下明聖地因果法之方所而言其本無,是為無方清淨之二。一切言說不外凡聖因果法,表概括世間出世間諸法,攝無不盡。言其本無,方顯無方。無方乃反映本覺心之清淨,是真淨,亦曰本淨。今言彼凡夫地,一切世間所依之處皆悉清淨故,對離幻垢,說名者、及說者之成功為聖地之離垢邊人法,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說者之故,其視為成就功德法身之一切聖地因果法之依處,一切亦皆本無,而到清淨之圓證境界。無方清淨,已行其二矣。更有其三,向下須詳之。
按:十力者,皆言如來果地之法,茲一一列表明之︰
(圖表,可取線裝本,二二六至二三三頁,但二二六頁"知諸諸三昧"改成"知諸三昧")
八萬四千陀羅尼門
按:八萬四千乃雜語之類。印土之法,顯物之眾多者,常以八萬四千之數安上。故法門、法藏、煩惱、智慧等均以八萬四千為言。亦有但舉八萬略去四千二字者,其形容眾多之數量一樣。因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故有八萬四千智慧法門對治,就能詮之教曰法藏,就所詮之義曰法門。陀羅尼門能總持一切法藏之所由出入者,成廣大義相,猶如形容無量,則是總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陀羅尼門為圓覺耳。
按:《略疏》云︰十力者,然如來惟一諸法實相智力,此為有十種用,從用得名可知。總名力者,能摧怨敵故,不可屈伏故。
無所畏者,諸佛由四等義,於眾中說法而無所畏懼,故佛說法名無畏說也。謂佛誠言,我是一切智人,說此四法決定無畏。
四無礙智者,智緣四境無拘礙故。一、法,如地、水、火、風等是也。二、義,如堅濕煖動等是也。三、辭,謂隨彼方言而說地等。四、樂說,謂於前三種智中,樂說是自邊;隨眾生所樂而為如說,是他邊。此四無礙作之於口為辯。
佛十八不共者,力等二乘有分,惟此十八無分故。
三十七助道品者,助謂資助,助正道故。道即是因,所謂止觀。品即是類,正因類故,故上言先依「如來奢摩他行」云云。總比喻顯,法性如地,四念處如種子,正勤猶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增長,開七覺華,結八正果。
凡聖因果諸法,皆入無方,一切始得清淨。無法則無反映,無反映反應則無色相可執。而自己本身本淨乃臻其正淨相,一無所得故。除凡法因果易,遣聖法功德難。不知圓覺與淨覺隨順者,不能去此法見,不得悟入圓妙覺心可知。今舉力等以如是乃至之字句形容,其中尚有三身、四智、五眼、三明、六通等功德法,一切皆清淨故,方入實相之無方清淨境界,此是其二之理行要妙也。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不動者,依然如故之謂也,本來如此,原是如此清淨者故云。佛一再呼普眼上首曰︰善男子!已入實相之無方清淨,兩種凡聖因果盡除,理行均到要妙處;然猶未也,必進一步,知道一切實相性清淨故,則自身一身亦然;一身如此,多身亦莫不然。由此類推,生界生法,凡聖因果,同一遣除至淨,是為自心圓覺清淨之相。然猶有器界方分,情界心念遷流之時間相|空間與時間之實相如何打發?則善男子啊!要知一世界清淨之義,推而至多世界清淨之理。盡一切空間包括其去既無始,來也無終,圓裹過現未之時間在內,一切一切平等平等,無分先後,一律本無。故得知清淨,本來如此,未曾染污到他。一切一切本自依然不動到分毫,各居本淨之位置,原來是如此的。倘進了一步,由自心圓覺以達法界圓覺,此理行之極致也。然猶未也,於如是清淨不動之實際理地,當再進一步知道妙用恆沙,方得圓證耳。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從本來位置看起,已悟知由心起修之事義,俱屬多餘。惟依理行,始達淨圓覺性之隨順不二耳。故根據不動,本自如如之理,猶如虛空之性,是如是平等不動,原來如此,不因汝心之動與不動而影響其相狀者。以此例彼,則自知圓照清淨之覺性,亦平等一樣,依然未曾有少份改變。如是之理推之即成行用。以次言圓覺法界所包含之一切世出世法如四大等,一一諸法如是平等不動故,當知覺性亦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即包含力、無畏、無礙、佛十八不共等)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亦平等不動。無他,方不動則覺性不動,有方無方,影響覺性,而覺性亦互為反應。但是覺性本身清淨本無故,凝然不動,則方之一一法,亦清淨本然不動,彼此互為影響,則實際平等不動乃真。故謂從本無之原來位置看,是屬於無方清淨之三也。最後達成法界圓覺之真實理行,是無方清淨之四矣。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此段由自心圓覺出發,以證知法界圓覺實際,依然根據清淨不動之理行,說明其實際理地為如此。故云︰善男子,由於覺性遍滿十方,依然清淨之本相,圓而周廣,平等發展,無有際限,即自心圓覺之實相,影響到無方之方,互為反映其實相如此,則無方之方,一一諸法,六根六塵,四大等世間法,力無畏等,乃至八萬陀羅尼門亦皆遍滿法界,交互周徧,圓成法界實相。然不由自心圓覺而出發,無由得悟而證知是理也。故此是說明無方清淨之第四理行。末了更再說無方清淨之真相,是無壞無雜,整然秩然各不相妨,是為無方清淨理行之第五也。真是妙用恆沙之明證矣。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此段說明由自心圓覺,真達成法界圓覺之實際如此。以徧滿無壞無雜,井然有序,非色滅空非方滅空,於空性儼然之下,自他觀察互相影響,實際理行遂獲致恆沙妙用。不捨一法,不遺一法,本自清淨不動,且周徧故,又復各不相妨。自心以至法界,自身以至四大,法身以至功德,凡聖因果,彼一一法以自心圓覺觀之,純屬妙極不可思議。由彼妙相反映覺性亦成妙覺。故無方清淨,則覺智清淨;無方妙現,則覺性妙現。而一一法及覺性平等周徧,圓滿十方,此身此心、此法此德、亦由每一一法,自性分位,性徧滿故,根性、塵性、四大性、世間一切法性亦徧滿而無壞無雜。力、無畏、無礙、十八不共,如是乃至陀羅尼門性遍滿故,亦無壞無雜。整個法界實相擺在當前,實相如此,即法界圓覺以印自心圓覺,遂成無方清淨之妙證第五理行也。再以微妙之比喻,說明此法界圓覺實相,則猶如以百千盞燈,置於一室,百千燈光,照明此室。其光遍滿,成一室光。每一燈光性亦遍滿,彼此互攝互入,而不相妨礙。以室喻法界圓覺,以每一燈喻一一世出世間聖凡因果諸法,自心圓覺則為知如是一一法之能知覺性(名妙覺性)。亦可喻為每一燈光,與法同時周徧交互無壞無雜之現象,即成法界圓覺實相之悟知現象,不待法壞然後清淨,故無壞,彼此各不破壞,然後達成無方清淨之實理。無雜,則示井然有序。何不混亂?明不動之理耳,故清淨不動。以此無壞無雜加上說明,理行由是完成,名覺成就。若不如是,漸次悟知,從理行入,則不名覺,亦非成就,明矣。此是方便漸次也。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此以清淨不動無壞無雜之妙覺本性,現前無分別智,說明了覺成就者之依理起行,行入順理,是為隨順覺性,而達成平等不動之境界也。上言「幻盡垢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此段中言︰「對離幻垢,說名菩薩。」離幻垢即妙覺成就,乃說名為菩薩。此名菩薩本無說名者而名之,亦無方清淨而說一一諸法無壞無雜一樣意義。此成就者即離幻者,即知幻者,即成自心圓覺者,名為菩薩者。佛對普眼上首如是說︰善男子!覺成就者,當知即所說名者,本無有名,有說者,要方便說明此之意義,故尤進一步知道從何而致覺成就。當知菩薩本位,是用無分別智出發,不假思惟的,故如是不用思惟之思惟,所以當知也。從不動之理而說方便,則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始是清淨不動之行,始是平等遍滿之理。法界中一一諸法,本自如然,故不動。有誰可與法令成就圓覺耶?有何法能隨意與人耶?無壞無雜,清淨不動故,無謂起此意念,多餘之事。故菩薩覺成,則明白且實行,不與不求,是不二隨順,體用一如之明證也。若有法可與,則成法縛;若有法可脫,徒增法纏。其實法尚無法,何有於縛?無縛則無脫可知,只用思惟者,方有此失。若得平等無分別智,得清淨不動者,不作此事義。於是不厭生死|了知本無生死;不愛涅槃|當處便是不離幻化。當於持戒不必起特敬重心;對毀禁者不起憎惡心。對於久習之人,不因其多聞識廣而尊重心生;對於初學不因其未明事理,而輕慢心生。何以故?一切皆覺得本來如此,清淨不動,無壞無雜故。今以譬喻說明,不用思惟之無分別智現象,如吾人眼光接觸前塵境界,成見之作用,其光自分圓滿無動無缺,本自清淨,得無憎愛之無分別,實相由此瞻之。何以故?光是用,眼是體,體用不二,了無憎愛。此是不用思惟,無分別之所在。則覺性體用,了了自知,圓滿周徧清淨不動。不用思惟分別亦一樣,如眼光本身可以例知矣。故無分別方能用覺,到達無方清淨之成就妙覺性能,始名不二隨順,或隨順覺性也。無方之方,即法界圓覺中,一一諸法皆悉清淨不動,覺性亦然。自心圓覺惟其如此,則覺性與法界一一法,亦體之與用無二,互為影響可知,何須分別起憎愛心,重回幻化之虛妄執持,無是理也。故用無分別,得其平等,體用不二,一如眼光曉了前境之實際現象一樣。講到修行,惟除分別,用本覺性,修習此心,即成依如來奢摩他行,即得悟知自心圓覺也。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凡不用思惟而起覺知,即從體起用,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之無念行,便是自心圓覺,證入法界圓覺之另一名義。體即是一種,名義且不同耳。佛對普眼上首說︰善男子!此遠離幻化清淨不動之真實悟證者,說名菩薩;以及未來末世眾生,從而悟知自心,修習此圓覺心,而得成就者,其境界究為如何,方成修習此心之理行,則有說明之必要。謂於此之理行,無有修之事義,亦無成就之事義。若有可修可證,即是與法縛、求法脫,非一切覺矣。是故無修亦無成就,正是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之圓覺淨性,得與法界圓覺不二隨順之實際證得。故此覺心,雖起普照,當前寂滅;並不是不起及起過,方名寂滅,是為寂滅無二。照者用也,寂者體也,體用一如,體用無二之明證,又多一說。根據此理而起智照作用,運用圓覺普照,則其見境有三世間,佛刹多至無量,眾生亦然,正覺如來亦復如是。其所表現之事義,凡聖因果諸法作一概括之觀察,說出其理行觀感,就是如此的︰謂於中百千萬億無央數不可說,恒河沙這些許多佛世界的看法,自爾覺知猶如空華之亂起亂滅,全屬無生亦無生處故,實同幻化之本無者。如是覺性如空,此知覺者不即不離,此空華世界不即不離,了了覺知如是理行,故無有法縳亦無有法脫。所謂自心覺知,一切如幻如化,法法如是。依此觀點一例看去,則眾生界如何?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未曾迷失。其所受法雖有生死之可厭,涅槃之可欣,畢竟從思惟妄計而有,不知是猶如昨夢;今日醒來是甚麼物,怎麼來,恍然悟矣。故前云︰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是云爾。
按:不即不離者,即此用,離此用;即此心,離此心;即此空性,離此空性;即此空華,離此空華;即此幻化,離此幻化;即此世界,離此世界|完全放下思惟,當前爾爾自覺自知,便是不即不離之實相境界也。無縛無脫者,無有縛著之眾生;亦無解脫之佛菩薩。凡夫即佛,煩惱即菩薩,生死即涅槃。圓覺心中(自心法界不二),本無此事,說縛說脫,實無有法。且縛脫無二,無二之性,生佛體同,而生佛不二,實在於己。故《壇經》謂︰心迷佛眾生;心悟眾生佛。都在自己心之悟否也。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一切覺者既如昨夢,看一切凡聖因果世出世間諸法相,而彼仍在夢中之人,執為實有,是謂夢時不無;悟者觀之,已如昨夢,一切無實。則當知以前之夢生夢死,夢苦夢樂,及求法得脫之離生死、證涅槃、遠苦樂、趣寂滅|其中凡聖,法法本如夢中事義,本無起滅來去。而此覺知之心亦無起滅來去相,此所謂無方清淨,體用環境皆悉清淨故。然此之理行,謂誰證知?此理為是實耶?曰其所證者是理,如理則由已先覺得一切皆無,則無得無失。皆無故,法與人間,無取無捨之法與人,其謂能證之者,如覺心本身,或對離幻垢,說名菩薩之類。此之離幻垢類,必具之資格,如理而行,其離此四病,則知清淨,所謂無作無止,無任無滅。如此用心,是為如理而行,照此悟入,乃謂之證。而證之者,證中實無能所,畢覺無證之事義故。既無證之方所可得,亦無證者,所以前云︰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此之謂也。如是觀察,雖云如理,不入斷滅。須知一切清淨不動,一切法性平等,一一現存,不曾因一人發真歸元,而致壞滅。是故一切法性平等了無壞滅,而當前即寂滅無二,是實。
按:「作」,謂用力造作;「止」,謂心息諸念;「任」,謂聽其自然;「滅」,謂盡除幻妄。超空間之觀念而平等,越時間之觀念而不壞。淨圓覺性,周處徧滿,不同斷滅,清淨不動,無壞無雜故。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此一段文,結說普眼所請問之法,一一作答,已在全章,故用「如是」二字指每一題義,皆可尋究者。佛說︰善男子啊!他們一班菩薩及末世求大乘者,你問云何修行,就如此修行的|正念離幻,依如來止法,堅持戒,安徒眾,坐靜室,恆作觀身觀心的思惟。思惟盡際,即達非幻不滅之自性淨;而無方清淨,內外一如,歸乎本淨住持,反映無邊虛空應現,覺所顯發。如是住持,如說方便理行,而開悟自心圓覺,達到法界圓覺不二之境。求如是法|指眾生聞如幻之後|求如此法亦不迷悶矣。這些都是假說種種方便。令於圓覺如實悟入之作用,生效必循乎此法也。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這時候,世尊意思是重為大眾宣說此章修行漸次,及思惟住持,方便開悟之事義,而說出二十句重頌云:普眼你是應當知道的,一切眾生之身心皆如幻不實,何以故?身相之成緣是靠四大|地、水、火、風為條件,集合起來乃成身相。故此身相是屬於四大,而起慮知的心性呢,就因身相的根門,緣六塵時反映,似有緣心可見。若無六塵則無反映之法,自無能緣之心。今分析六塵亦由四大而和合為相,四大各體自分離時,誰為和合之相?究不可得。其塵相亦如不可得其身相一樣。由此漸修行,除身心幻相,達到幻盡垢除,即無對垢,漸達無方清淨,一淨一切淨,而所有一一凡聖因果法,世出世間諸法清淨已,平等不動,周徧法界,自己之覺性亦如之。及其無所證之得失取捨,無能證者之作止任滅,四病皆除,證無證之,修無修之,一切法性平等不壞。以觀世間,則佛刹縱無量之多,猶如空華之亂起亂滅;所包含之過現未三世,圓裹無際清淨不動,悉皆平等。如是依然如故,實際無有來去之相,哪有生死涅槃之分?更無厭與愛心生矣。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入佛道,證如來淨圓覺心者,應如此章之宣示「事義理行」修習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