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目 金剛藏菩薩請法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菩薩之聖號,見《華嚴經》說金剛藏菩薩〈十地品〉。在密部金剛界,為賢劫十六尊中之一,此菩薩明王,現忿怒身或持金剛杵以伏魔怨,亦稱之曰金剛藏王。其解釋名義則見《處胎經》,所說八藏之一,結集等覺菩薩於金剛心位,斷極微細無明,以證佛果之法內者。《三藏法數》〈卷三十一〉曰︰金剛藏者,謂佛所說等覺菩薩修因感果法,以其破惑之智最為堅利,能斷極後微細無明之惑,故名等覺菩薩為金剛藏是也。金剛為堅利勇猛之義,藏為最深無所不容之義。此菩薩智慧猛利,能深入如來秘密之藏,故請法為上首,請佛為諸菩薩開秘密藏是也。一切儀式如上釋。

  按:文殊問章標出宗體|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宗用|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以故答文殊之問如來因地法行,依之示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次答普賢問菩薩修習如幻三昧,依之示遠離幻化說名菩薩。三答普眼問修行漸次,依之示由正念而至開悟修習此心而得成就,而此心就是如來淨圓覺心。末世眾生求此覺心,由正念而思惟,思惟而住持,解方便之假設,由如是所說修行漸次思惟住持,方便而開悟。今答金剛藏問,依此所說大圓覺流出之因地法行,如幻修行,漸次修行,得知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為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在照用體寂當中,觀察佛世界多多如空華之亂起滅,而自心圓覺不即不離,了知無縛無脫,而後知眾生本來成佛。前此之厭生死,愛涅槃等心不再起滅,見身亦無來去相可得。其所證則無得失取捨,其能證亦無行止任滅。於此證無能所,實無證之事業理行,亦無證知者,實際是一切法性平等無有改變,明白了。今問世尊|代表一般末世眾生心中所疑,向佛設問|使聞法斷疑是為目的,全是理行之深入,俾末世初心有所依憑之原。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此金剛藏啟請,總述前三章法意行門,給與一切眾生開發其本有之覺心,消除其蒙昧。今者在會法眾,親承佛之慈悲誨導,心目中,非實而可除去之幻翳,由聞法知修而悟入,遂致消除,豁然開朗。慧眼無見無不見,一切清淨矣。夫既如此,更有何疑而復問哉?為末世初心設想之故,不得不問。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金剛藏上首道:世尊啊!照你在第三章,答普眼菩薩的理行|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不即不離,無縛無脫之理行中,始知眾生本來成佛。若諸眾生本來成佛者,何故現見復有一切無明?又你在第一章中說過︰「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今眾生本已成佛,現在是復有無明耳。因前成佛如已斷除無明,今回復眾生位置,故云復有也。此是疑問之一。假若一切無明是眾生分上本有的話,那有甚麼因緣之故,如來說此本是眾生就罷了,復說眾生本來成佛,豈不自相違拗嗎?此是疑問之二。假若十方世界,一切異熟生類,本先成佛之後,方再起無明者,則試問下,一切如來在甚麼時候復生一切煩惱啊?此疑問之三也。除非:一,不斷無明亦可成佛;二,根本不能成立眾生本來成佛之語;三,若無明再起,則何必成佛?這是徵詰所在之義。所以惟有冀望如來,不要放棄沒有覆藏,且公開的,顯露的大慈大悲作用,為現在場的諸菩薩,打開秘密之藏,令他們自己也識得本自具有秘密之藏,亦自開自用其中之寶;及再顧及到末世眾生,有機緣得見聞這等大乘經語意義之教法,是最透徹明白的道理法則,必須由此而入的法門,永遠斷除疑惑反悔,隨順淨覺,這是何等慶快啊!作這等話,說了又拜,拜了又說;如是三番。

  按:稱秘密藏,非一般人所能知,即此疑義深妙難思故,必須了義教言開示,方能悟入,而收斷疑之效果耳。總因後人未能信得及「眾生本來成佛」之義,而忽略了前曾言及生佛不二,體會自己之講解語句,即不能了了分明,用自智慧隨順淨覺,眾生本具不待外求。此圓覺自心圓覺法界,在悟入境上,未能決定,故求如是法,諸多迷悶不入,是以決疑為首要也。

  如來說示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個時候,佛就對金剛藏上首說,很好,你們個個都能為現在菩薩及未來眾生,請問如來的最極深妙,秘密到極的究竟方便。這樣都問到,便是諸菩薩的最高教授與訓誨了,亦即是了義之大方廣。大是形容其理致,方、廣是乘。這個理致能夠使到十方修學當中的菩薩及將來一切眾生得聞之下,決定其信向,永遠斷除所有「疑慮不解,反悔不作」的過失。汝現在就諦聽吧,當為汝說矣。是時這一班大眾,只有心中歡喜,默然而聽佛一一道來。

  按:金剛藏所問之義,即是如來所證甚深秘密究竟方便,以之開示菩薩,即︰「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為最上之教誨,是了義之大乘,依此修學得決定信,斷除疑悔。而所謂「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者,約如來邊說,則是︰「坐空華之道場,悟水月之佛性。觀鏡影之身心,修如幻之三昧。度化人之眾生,說無生之教法。」以故吾人領略過來,則是講解大方廣修多羅,憑此圓覺了義,不即文字,不離文字,而為便用。說了義,一見則炳現當前,全境即理,不再埋沒。反映自己覺心體用,實無所得,以無所得,無法可說,始解說法,頭頭是道。即是︰「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到此境界,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始得受用,實無受用者。一用一體,如如不二,不二隨順,淨覺圓照,應用即等,應講即說。說即了了分明,不說亦非永寂,成圓覺義。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覺時之覺與夢時之覺當辨。據金剛藏汝所發問,正在夢時,所覺仍屬夢中。由於未明法界圓覺之體,自心圓覺之用,况體用一如,體用不二之淨覺隨順,成為覺時之覺,既未成就,則只有作夢時之覺,聊以申問。此一大體須先明了,然後所疑方能解決也。始就此一點,而先為說之︰善男子啊﹗統言一切佛世界,成正覺者觀之,圓覺普照寂滅無二。當照之時與不照,等無有二;不照之時與普照,亦等無有二。此無二之覺性,應用於中所現起之許多世界,不過如空華之亂起亂滅,是真實相也。此不即覺、不離覺,不即方、不離方,不即世界、不離世界,世界依覺心而有,現起世界如空華。世界雖起滅,覺心本不動。以不動故,見諸動相亦是不動,此覺時之覺也。及見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居於生死輪迴中,當在夢中。覺者觀此夢中之人及所見生死涅槃事義,全非理行,乃如昨夢。然夢中人仍不知是夢事義,是故應知夢時之覺,生死涅槃起滅諸相,一一夢中所見之事物,是有起滅來去等相的,有異於覺時之覺|見本無生死涅槃,無起滅來去的理行|須要辨清。在夢時之覺,當然未出輪迴,而辨已出輪迴覺時之覺,不知連累了彼覺時之覺,(圓覺性)即同入夢,成為夢時之覺,即同流轉生死矣。由此事義,若免輪迴,而不知夢時之覺須歸回覺時之覺者,無有是處。

  今世尊對金剛藏言︰善男子啊!就事論事,眼見一切世界有空間之義、時間之義,分別此義者,心也。名此義之總括性曰世界。由心覺知此之名義世界中,有自始創來,變終而去之一對始終現象,認非實為實有。又從境事方面發生之生起滅謝現象,反映此覺知之心,亦同其新新而起,念念落謝。追溯其前際成為過去,窮詰其未來成為後際,則前後際之過度者,為中際之感覺,亦屬非有,而認為實有矣。於是有其住、劫、之世界推移,演變為無之空劫、末劫論定,及其現際事實成相。有聚而名成劫,有散而名壞劫,有起名現行,有止名調伏。不外境界之外、內,執為實有,情器相續;則自覺心念,亦念念相續,未得無方清淨,惟依妄念。既所依不斷,故能依之心亦然。世界則成住壞空,循環往復,有情則本死中生,輪轉六趣,因惑造業,業果不斷,永不休止。從而更起種種愛憎、得失、取捨。皆由不自知仍在夢時,所覺不真,皆是輪迴邊事。如此未出輪迴邊事,尚欲分辨出圓覺心性,結果分得幾分?辨得幾辨?彼圓覺心性一汨沒糊裏糊塗,即同流轉,而不自覺。若要免除輪迴,無有是處。必也,知此圓覺實與夢時之覺不同,照此上來所說三章理行,依止修行始得也。

  按:以妄情測度之圓覺,猶在夢時,作計醒覺事之覺境界為何如,依然此覺時之覺,同沉夢中,成為夢時之覺一樣流轉可知。故此之辨字,乃妄情測度之謂,故曰未出輪迴而「辨」圓覺也。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夢時之夢是「事」;此時說夢是「義」;覺者知如昨夢是「理」;如是隨順是「行」。故事義理行,一大堆話中,要揀得出,方可讀圓覺,而證明此講解為不謬。今此上文講來講去皆是夢義,而非夢事。及至吾人仍未悟知此理,恰在輪迴生死當中,即成夢事。正是未出輪迴,而辨圓覺者,為吾等今講此經是也。講來講去,一樣流轉,奈之何哉﹗蓋由能觀是輪迴之心,猶夢中之覺耳。故所觀圓覺亦爾,如夢見實物,物亦是夢,未離夢事故,及今時言之皆是夢義,知乎此而達成圓覺者理也。今設譬喻以明之,由於目數數動,則成目眩,見水,水雖湛靜,亦見其搖動,如有微波之相,是根本眼家見病。又如定眼,定猶言瞪也,眼經過相當時間睜瞪,而發勞倦,而見便遲鈍,不能速隨諸動相而分別得出,只覺一堆一團一圈。由旋火,輪轉迴環,亦不見其實,此亦是根本眼家有病,而誤認為實有是相。至若雲之風駛而過月邊,錯覺以為月在運轉馳過。及自在舟中,不覺舟行,只見岸移,皆屬錯覺。前者之動自定眼是病患之幻覺,今此駛移之錯覺,由置身於其間,忽然不覺不知真實之相,還以為是如此者,錯也。如是四喻,永遠見不到真理。借喻未出輪迴之妄心,雖欲辨於圓覺,則本不是流轉之覺性,且隨而流轉。亦如水搖、火轉、月運、岸移、成為流轉之相,故此謂即同流轉也。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此三惑,明如一般教家之解法,謂見思、塵沙、無明也,乃本文之三種疑問,即此三惑|謂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無明?若無明為眾生本有,何因緣說眾生本來成佛?若一切眾生本成佛後有無明,則一切如來何時再起煩惱?此三種疑義,乃成問惑,惑者疑而不解,煩惱胸臆也。佛在對金剛藏說了比喻之後,要說法合回真理,則再呼善男子而謂之曰︰諸旋未息,謂眼、目、雲、舟,喻生死垢心,即夢時之覺也。謂目正動,眼正定,雲正駛,舟正行,當中未曾停息。彼物先住而不可得者,彼物指所見一一事物,比如謂欲使水先停住其搖動相;火先停住其轉相;月先停住其運相;岸先停住其移相|有方不淨,未是無方清淨|是必不可能的。此水、火、月、岸,喻覺時之覺,即淨圓覺心也。夫既如此,不易令「錯覺」之物先止住,何况正在輪轉中之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耶。以此曾未清淨之生死垢心,在輪轉當中而觀佛之淨圓覺心,而不能反回本位之真實相,旋回復其本來如是淨相,必不能也。職是之故,汝等便生起此三種疑問之惑而不解。此惑之來源,宜先知之,然後惑除,顯真實之淨圓覺心,亦非難事。今續示其理行,先設比喻,如義能悟,故易。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上邊說,凡是輪轉未停的人物,在總動的進展中,要彼先自停止,這是不可能,亦沒有辦法的。那麼在輪轉中的人,他的生死垢心(身心是幻垢),曾未(即未曾)清淨(恢復本無),看見佛圓覺,而自己又不能回復到自心圓覺,以達法界圓覺,成為不二隨順,所以有這三個問題提出。今佛續對金剛藏說︰善男子!又設一個譬喻,說明這個心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的道理如何?譬如幻翳,即表垢心,妄見空華,空華即表無明。由有幻翳故,說見空華,兩者皆不實。由有垢心,故說眾生有無明一樣。假若進一步幻翳若除,就不可再說,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矣。就說明了佛圓覺,為垢心已除,何時如來再復起垢心一樣。何以故呢?因為翳與花,兩種法並非相待而有,即是同屬一般性質之謂。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無明永斷於圓覺心中,不可說謂圓覺心中何時再起無明煩惱一樣。何以故?就得歸回真實道理上講,虛空本無華,亦非有起滅之相狀。圓覺心中,猶如虛空性,本來無有煩惱,亦無煩惱起滅之事義。無華即無煩惱,無起滅即無生死相,是故生死涅槃,凡聖二法,同於起滅,而實無之相,惟是須知。妙覺圓照,體用之性,即圓覺本身,離於煩惱及垢心的;一如虛空自身,離於華翳及起滅相一樣,至此應該對於圓覺心有認識。無明及煩惱垢心何時起?叫做成佛、叫做眾生都清楚了,就可自己解決前之三個問題。還要我講下去,就得說明了「佛圓覺的旋復」問題來。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

  此正明圓覺心,原本如此,非是暫時有,亦非暫時無,並非旋復問題,觀佛圓覺是應該如是明白的,現見世法尚且如此。

「况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此佛本身,由圓覺性之隨順,而此圓覺性,就為與虛空同屬一樣性質,故曰本性平等也。佛就是只有順住此圓覺性的體用而體用,並非有特別方法旋復也,此圓覺即為虛空之性。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以金性喻圓覺,圓覺本自如然,不從修得,只可悟入隨順。故不應說,本非成就,本來如此。空生此圓覺心中,空尚且非暫有非暫無,况圓覺本身為虛空所依之處亦是如此可知,證實為本來如是。且設一比喻,如銷鎔含金質之礦砂,金自具爾,金非銷鎔而始有,可知為本有。既已成金,經過提煉,不重為礦砂可知。甚至經歷無窮時間,金性一樣保持不壞不變。如此不應說言,本來非是原有所成,是真實本來成就的。如來圓覺亦復如是,雖經修習而成純覺,不重為夾雜垢心之眾生,雖歷無量劫,覺性不變不易。不應說言本來不是如此成就,是本來具此覺性成就的。其解決三個疑惑,至此可以暢然矣。

  按: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無明?你明白甚麼叫做眾生?甚麼叫做無明嗎?無明即是煩惱,怎樣情狀比擬?怎樣叫做成佛?如何叫做本來?無明是不是有先起後起?先無後有?先有已滅,後期復生?或者先有後去盡而成佛?或者先成佛後起煩惱,復做眾生?這些問題,讀畢此一章法義,對於理行明白過來,就得自己解決此三種疑惑,試試看!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此段標明理體,免生誤會,真是開秘密藏,宣洩無遺。善男子啊!三個疑惑,既說一番道理,由你們知得自己解決了就得,再為說明真實理體,免致你們再起疑惑吧。你叫如來開秘密藏,就是如此︰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是本來如此微妙,為一切世出世法性所依處之總依處。所依處謂如虛空性,總依處謂妙圓覺心。故經謂︰「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又云︰「寂照含虛空,平等亦不二。」所以一切凡聖因果事義,與這圓覺心的總體沒交涉。不但無明煩惱世界物質,生死流轉,眾生異類,一切本無,而此圓覺心本無如是。至於本無菩提涅槃,則是聖人果地之法,亦一樣本無|既無眾生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之現象法;亦無非輪迴之對立法。是以如此說明,方顯此理體之實際,說到你們一一明白,就成為究竟方便。不過換句話又來說過,如說眾生本來成佛,就是本無成佛的轉語,以引發你們疑情故,方便設立假說名言,眾生就是不成佛之謂。所以今言開秘密藏,就是揭開,說穿了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自是無生死無涅槃,無菩提無煩惱,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一切本無,本無亦本無,方顯無所得之圓覺性體,為無方清淨,本淨的真實義相。此是義相不屬事相。你們問的疑惑三種,至此亦當自己釋然矣,但還有呢︰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善男子!須知你們初心及末世眾生,輪轉未息,生死垢心未淨,不但聽不出道理,亦不能體會。彼諸聲聞所圓境界,已較你多多進步,但亦不能知。何以故?彼等二乘,身心語言,皆悉斷滅,是以終不能至到他們要到達的目的,親證所現涅槃啊﹗因為佛施設方便,說有涅槃,只是言說上的義相,為滿足厭離生死輪迴底人而說。他們就跟住此義所圓證結果,只能如義相所得境界,身心語言都斷滅了,至到灰身滅智,便算作涅槃。那有此事啊﹗惟我施設者,然後始知真實無涅槃可證及證者,此亦是開秘密藏之義也。所以他們亦不能夢見圓覺,都沒交涉故。

「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聲聞人肯聽話,真如所說做到,也不能親證圓覺。何况尚在輪轉中,生死心未息,思惟心未歇,能以有思惟心,來測度如來圓覺境界,當然更不可能得知實際了。除非如來,因緣時節,有人請開秘密藏,如現今你等之事,說出了如來的究竟方便,本無有法可宣說者,因隨順圓覺,不立一法,方能建立萬法,而萬法實屬本無者。今所說之義相亦復如是,故枉用思惟無謂也。直須不用思惟,先當正念,漸次修行,還如上說各章,便是此圓覺了義之理行也。今以思惟心,來測度如此,(彼以斷思惟心測度,亦不能知,如聲聞輩)且比喻之︰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你見有可以將螢火燒著須彌山麼?如取螢火燒須彌,是終不能著的。比之以輪迴之心,生起恰如輪迴之見,而欲悟入如來的大寂滅海,即妙圓覺心,終不能至的。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境界,就是如此比喻。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首要解決的條件,就是「先斷無始以來輪迴的根本」,也就是無明啊!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

  善男子啊!凡有作起種種思惟心念的來源,是從妄認為有心所起。不知此心實無,在前〈普眼章〉已詳說:此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皆是六塵妄想緣氣,猶今言經驗習氣,非實有之心體。此知心比如空華之生滅在空中,是幻起幻滅之相耳。今言用此思惟之心念,來處尚且非實有「處」所依,其本質為幻妄更屬真確。故用幻妄之思惟,辨認於佛之圓覺境界,縱有所知見,一樣不實,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不休之妄想相續,無有是處,完全不對路的啊!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好了,說了這許多話要結束了。善男子啊!總而言之,虛妄不實浮說無依處之緣心,偏會有多所發見,甚以為巧妙不過。但根本否定了本心不能存在,怎樣也不能成就圓覺之方便義。說來說去,總說不通的。除非你們不用這虛妄浮心的思,而隨順覺性,就會成為究竟方便,而真能達成妙圓覺心的境界,這是真實的。你們聰明是聰明了,枉用心機思考,不能作為成就圓覺的方法便達。照這一路思惟分別下去,由三種疑惑起因,那就糟了。綜上所發之疑惑,不是正當的問題,解決了毋須再想為是。

  按:初聞請法,曾讚善哉,今末斥為不當,是等他明白了,的自除疑。然後掃除猶存見知之氣氛,已足顯如來承允開秘密藏,從說如來究竟方便,乃為他請,實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放下思惟,方辨得圓覺境界。若不呵除,任他積存下去,非特無益,且會亂想亂問,不入正軌的。故結尾就要徹底杜絕,指非正問,不可再來如此思惟矣。故斥得有深意,且成如來究竟方便之理行也。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

 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况詰虛妄?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佛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應允了金剛藏之請,開秘密藏,究竟方便,宣說無遺。而此之要點,便是最後廓清了思惟心不能用,要放下思惟,始能達成隨順覺性之如來境界耳。今世尊要重宣說此之意義,說了二十句偈語,謂︰金剛藏你是知道的,如來寂滅無二的圓覺普照心體,其性質不同諸所幻起幻滅之世界等義相,世界義相是有始終生滅等,而如來覺心,未曾有始終生滅等也。若仍同輪迴之心念,思惟便得旋復其本際者,但至輪迴際那邊,旋復始終都是,想入大寂海,是不能入的,用此思惟實非其類故也。說到此妙圓覺心是本有的嗎?那是當然的,成佛也只是隨順此之淨覺不二而已。譬如熔煉金砂之礦,取其純金,但純金本質,非銷而有,乃本自故有。雖經銷煉復其本來之金,終以經過銷煉始成就。純金一經成真金體不再重為礦可知。今此如來覺心,亦由修行漸次,不用思惟而旋復,便名如來,亦曰圓覺,不再有雜染煩惱之垢心,如礦及如眾生之重起煩惱可知。其中所有生死涅槃凡聖諸法,在這圓覺心中,同等的有如空華之義相。其思惟心在覺性中,亦如幻化之空華耳。何况窮究詰問之心,繼續下去都屬虛妄浮心,若能了然,永斷此心,思惟歇下,然後求圓覺,圓覺不求,圓覺自在,未曾離去啊!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