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目 彌勒菩薩請法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圓覺會中,慈氏菩薩而為上首,又來請法了。彌勒菩薩,其名梵文應是「彌勒阿逸多」,姓慈氏,名無能勝。謂從久遠修習慈心三昧而為一切諸魔外道所不能勝,故名。此界為補佛處之當來下生法身大士,在釋尊教法中,現比丘身,為菩薩事。其傳略,見於餘經者有《十住斷結經》,云︰彌勒久已成佛,以慈悲本願故,再蒞現補處身,更以本願力故,時時出現此界,不待下生成佛始現也。他的生處,距今佛降生年代,在南天竺波羅奈國,為婆羅門輔相之子。具足相好,曾請仙人相之,大為稱奇。其母在妊娠以來,改變其過去不良之品性,慈愛一切,因他出生,遂名曰彌勒。及長,英勇善辯,智識超群,為眾愛戴,又名阿逸多也。彼國王因而畏之,尋且嫉惡,要謀預先除去,乃囑輔相携子來謁見。時有內侍,知王惡意,去告輔相父子,速逃得免。於異國親近「波婆離」仙人,學道年餘,一切道書悉皆通達。一日遊覽,不覺便至王舍城。路過靈山,忽發見地上有千輻輪足印,徘徊讚仰,即問路人,此誰之足跡?路人說︰你何方人氏,竟不知有世尊耶?於是聞言,尋隨足跡登靈山,遙見世尊光明赫耀,深生敬仰,禮求出家。世尊乃云︰善哉大丈夫,鬚髮自落,袈裟著身。隨入僧數,此出《賢愚因緣經》。其後應化事跡頗多,見《神僧傳》及《高僧傳》。其第一次傳說在釋尊滅後九百年間,受無著尊者之請,從兜率內院降蒞北印,乾陀羅國,說《瑜伽師地論》百卷,玄奘三藏譯來。在中土則善慧傅大士,奉化布袋和尚,皆是化身。當時佛世受佛摩頂付囑大法,流布將來者,藏經有許多許多,見《大寶積經》〈迦葉會〉。授記彌勒十二年後命終生兜率內院,為一生補處者,見《彌勒上生經》。至於將來人壽要經減劫至增劫,增已復減,相當於現在紀年為「八百八十萬六千五百年」方從兜率下生人間,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度無量眾,見《彌勒下生經》。還有上過兜率親見這一位補處菩薩的,有明之憨山,今之虛雲,俱自言夢見過也。兩者皆有《年譜》作如是說。以上為慈氏菩薩之垂迹也。今參與定中大會,聆聽四位上首之請法,因知佛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意義之重要,乃起座如儀而發問。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姓?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慈氏菩薩代表一班大眾說道︰大悲的世尊,已經為此大眾廣闊的打開秘密之藏,令諸大眾深切的悟知輪迴的事義,分別得出用心之邪與正,然後能具備菩薩條件,施與末世眾生認識無所畏之道路正行,具這眼光對於真正的大涅槃,明白清楚,生起決定信向,此後更不復再有重行隨順輪轉的虛妄境界,而再起念念思惟相續不斷的循環之見。即是已知夢時之覺心,為順生死不實之幻現象;惟有當前寂滅之圓覺妙心,始是不隨流轉的實相,這是總明佛說收效之宏。惟是世尊!若這班大眾及末世眾生,欲遊於如來大寂滅海,即自心圓覺以達法界圓覺的不二隨順,怎樣當斷輪迴根本呢?在這輪迴當中,有幾許種類體系?修佛覺道幾多等次差別?及至成就覺性了,迴入本來的塵勞裏,化其所化之眾生,應當施設幾多種教導法門,化度的善巧便捷,而引度一切眾生?一一說來,俾眾謹遵。惟願如來不捨救世的大悲根本,令此後一切修行菩薩及末世眾生,智慧之眼目肅正而清明,反照自己心源光明如鏡,圓滿十方,無有不悟,即成圓滿悟知如來的無上知見,證成圓覺更不待言矣。彌勒作這一番話,即五體投地,說了又拜,如是三次終而復始,一字不漏的照說也。

  如來說示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世尊聽了彌勒的陳詞,即告之曰︰甚好﹗善男子﹗你等都能為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設想,來請問佛的深奧秘密之義,作此有益之事,令諸菩薩首先得益的,就是潔清了成為慧眼,次令一切末世眾生,得了無畏道的眼,即菩薩眼金剛正眼是也。於是遂能永斷輪迴,由自心自悟,了知一切本無之實相,完具了真實覺性本來無生,本來清淨。眾生未曾悟則妄心見謂有生,有生即必滅,生滅滅生不休,故為輪迴相續,循環往復。今悟實相,了知本無,則心本不生,心實無生。心既不生,輪迴永絕,如是忍可,安住其心,了了自知自見而不起相,是名無生忍也。具無生忍,即是菩薩資格已備,可以荷擔如來大法。汝今諦聽,就為汝說之,這時一班大眾只有歡喜默然而聽了。

  按前問,無畏道眼一辭,有以「道眼」二字連合訓釋,看來仍以「無畏道」為一詞。眼,是能認識的另一名詞。能認知無畏道的,便具這眼。因五眼中無此名,強牽慧眼與法眼合釋,似不宜也。何名無畏道?即金剛道也。極勇猛超越輪迴的大道之理。此段言潔清慧目,潔清即清潔,使淨慧目,即無見無不見,已放下思惟,全用智慧代替了分別意識也。以有見有不見是思惟之現象,而無見無不見始不落思惟,抑亦用不著故也。又比方我們說合理的話,如謂「說法必須自己心胸流出,蓋天蓋地去。」正說之時,即有超然之感。但此之心境只有一息頃之事,隨即落在思惟舊路,仍在流轉之心行進程中。故謂生死垢心,曾未清淨。一定要認識無畏道,不畏生死,當斷輪迴根本|是妄心認為實有者。如是觀念一破,即永斷無明,成下文之淨覺隨順矣。又有畏道者,菩薩於輪轉中,出入生死化度眾生,意志有所怯弱;無畏道則反之,深入於理行,一切勇猛精進矣。佛施以這等見道之眼,使末世眾生認識無畏道,長居生死,而不會怯弱萌退志的,便是悟入圓覺之方便。《維摩經》〈觀眾生品〉︰「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就是此意,不可不知。

  彌勒的請問總題,是「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然後次第分徵(一)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二)修佛菩提幾等差別?(三)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下文佛正答。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佛說,你問要斷輪迴根嗎?先知怎樣有輪迴的,始能說下去。一切眾生,自從無始之際,由於妄有種種交互恩惠、愛好、貪求、欲望,所以有輪迴。講到有其輪迴的人物事義,則一切世界上所有種性(猶言各種不同之類別),從妄見為有生的現象上,觀察所謂︰卵、胎、濕、化,其所以有生之事相,擺在目前,皆因淫欲之現行動作(業),而正(報體)性命(心身之生存)。當知輪迴之有,實「愛」為之根本,而又須知此愛念之形成,由有諸欲望,或從內在生理本能,或從外境起誘惑作用。如是諸欲|六欲助長,引發其愛念本能。求愛欲之滿足,起淫行之繼續,是故能令世界上有生物不斷不滅。而生物類則生死相續下去,無有了期,從來都是這樣地,糊裏糊塗輪迴了。(以上正明輪迴根本。)還要知道所以然者︰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此段要知其輪迴所以然之處,成為正答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之第一問題,兼明愛為根本,欲為助長之因,命是果報之體,三位一體相互關係。於諸輪迴有三種性,示其生處之依報,即三聚眾生之別,名曰︰惡種性、善種性、不動種性之三種。

  現在先說明有「身命」、「愛」與「欲」之現實相互關係。欲是因愛而生起生理心理現象之表達,身命是因淫欲而有,眾身之身命從這欲念中得來,復自愛惜其命,仍還依靠欲望為其根本,所依而生存維繫身心命活繼續下去,故謂還依欲本。再合言之,愛欲為因,愛命便為結果。如此觀點,又可看作前一段心理之變化為欲是因,愛是果,可掉換為愛是因,欲是果。今將愛欲兩者為因,則身命是得來之果;又身命為因,再起愛欲之果。如是每一位置,牽連綿隨,交互關係,所以成為生死相續之相。實際情形如此,這是總括來說,至於各別分類,則諸輪迴中,就有三種之分別,都是由這裏「欲愛命」三位上起變化而有的現象,可分惡、善、不動三種性(性即本質)。皆由於欲的境况上,起分化作用,起違逆與順適兩種。以欲境的違逆現有愛心,就會生起憎恨嫉妒心理,於是造種種業、不善的行為,有共三種。但明惡種性中,以造十惡業而生,上品者為地獄,中品餓鬼,下品旁生。有是正報依處之輪迴現相,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等。次知欲之過患為可厭,屬善種性,亦名厭業道,即厭惡業,欲離開其一類所生之道。既厭惡業謹修善業,行十善之上品則生天,中品生人,下品生修羅道之三種,故云捨惡樂善,復現天人。不明言修羅者,意已包含在天人中矣。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此言不動業道,不動種性。已知欲之非,離於欲界;今又如一切可愛之過,實為可厭,更棄其愛好之念,而獨樂平等之捨,除欲愛境界,即不動,乃禪定生,仍有所感而生。以其樂著仍是愛之本,深愛於禪,不過並非欲愛而已,還成了滋愛之根本樂著心,於是便現有為之增加勝上之果報處及身心,通指色界無色界之八種地|所謂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今云知愛可厭,即色界之三禪以下。棄愛樂捨,當四禪以上為宜。色界有身,無色界但有心。既有身心便仍有樂著之愛在明證,况其所愛之禪定,更表現特別耶,所以道「還茲愛本」。雖然知道欲愛之可厭惡,棄捨,而未能離愛,即是不能解脫三界。所現之善處,正依之報果,終屬有為之事義。惟比較欲界三種善類,已漸呈增上勝妙之境,為身心依處耳。然此三種性,共別十四類,成為正答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之義,皆屬輪迴,不能避免,不能成為聖證入寂滅海之正道。以其皆不離重用思惟,隨順圓覺,尚未悟入而斷貪欲輪迴之根本,猶有待也。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這一段是總結答覆總題之問「云何當斷輪迴根本?」貪求、欲望,愛好、渴想,俱是淫念擬成之心所發。先當斷心,心已斷故,無欲無愛,則無受身命之輪轉正報依處,自然無生死,則為脫生死,自然無輪迴,則成免輪迴。這是退一步的答覆。若說說正理正行,則前已言過,本無生死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落在思惟邊,則一切皆有,有者妄見為有,如夢雖有非實可知。看下文正答修佛菩提幾等差別,文前有釋疑一小段云。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表明菩薩之示現受身,亦借諸貪欲而入生死,但作用不同,為度眾生,但以慈悲令彼捨愛,非愛為本,慈悲為本耳。菩薩何以要本慈悲入生死流而度生?則前段所謂恩與愛,有其種種。恩者,如長養之恩,如父母;成助之恩,如惠贈等。以次類推,凡有益於我者,皆可名之曰恩、惠也,又愛也澤也。至於愛,則因恩成愛者有之。故菩薩要本大悲,普行慈願,而不可起愛見之悲,但受生死便成退悔。今菩薩之入生死是報恩行之一而已,然須具無畏道之眼,始得「故入生死而無所畏」。至於前云貪欲之欲,即五欲。貪求五種欲或由恩生愛,都是一樣要輪迴的。說到樂捨之心,仍還同彼愛本一樣,是故不了自心,都非聖道。聖道是菩薩所行,變化示現,非愛為本,是以慈悲為本,目的令眾生捨愛,即是教悟知斷輪迴根本法,也就是聖道了。故迥異諸類眾生之輪迴真愛為本者,不可不知,不要誤解可也。此是先釋疑問之作用,下面正答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先前佛說欲出生死,先當斷無始輪迴根本,故後續說,愛為輪迴根,點出當除。今定資格,先能除捨,方可勤求,所謂問題遊如來大寂滅海是也。如出礦金,始為成器之堪用耳。別出五性差別之前,明其定格。因下文佛說,五性差別由本貪欲之愛,顯五性不等,故屬輪迴之範圍,不知以悟淨圓覺心為本因故。故謂若諸末世之人,能捨除五欲憎愛,則是永斷輪迴。有此正因入於聖道,則勤求如來圓覺境界,遊佛大寂滅海,在本人清淨一無所有之心中,豁然開悟,即自心圓覺以達法界圓覺不二隨順,便是如來圓覺境界,便是佛大寂滅海了。何必外求!應以明心為要。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此標五性之事,兼明其義之來由,即知五性之當然,並須知其所以然之故。佛對彌勒續謂:善男子啊!一切眾生由愛為本,起貪求五欲之作用,發揮其無明之妄認一切為有,有心有身,不知夢幻虛假,遂顯出五種種性之差別事義不等。先講五性之根據,是由兩種無明障,依之判別現出之深或淺,就分五性之名義為五種種性耳。甚麼叫做二障呢?一叫做理障,自障礙不能達知真實理趣,妨礙自己之正知見也;二是事障,成障礙之事實,相續不斷循環往復的生死輪轉是也。有這兩種障礙,依之判分五性如下: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苦樂眾生,俱未成佛,皆由二障未得斷滅,或減除少分為義。這是原原本本的眾生就是眾生,二障俱足者,即《楞伽經》之五性中之第五「無性」份子。因為本應以發心修證,如來問說,修佛菩提幾等差別故。今斷二障以約答修事義,亦同明暢。此未成佛輩,少分都不得斷去,故不在五性之數可知。其五性為聲聞、緣覺、菩薩、不定、外道。聲聞緣覺,兩種種性,悟人空之理,執法未空,於人邊已無堅執,故對外道闡提之深著二障為淺。若言菩薩,則只是浮泛之淺可知。不定性者,淺深頓漸,各隨其類,若遇邪師,受其教導,則人或法我,兩俱堅執,名之最深。未成佛,猶有緣遇正法;墮外道,則憑宿昔善根發相,乃有轉機耳。向下續明五性。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此段明:(一)聲聞種性,(二)緣覺種性,通稱之為二乘性。二乘之斷證趣果,雖然一樣,可是因地修行則不同,故類別立二乘,為一之二分。謂一切眾生中能永捨貪欲之念,先除却事障之「我執煩惱障」,未斷理障之「法執所知障」。這個資格只能夠悟入聲聞果地,或另一緣覺果地,是堪能的,未能顯然住於菩薩境界之謂也。不是說不能做到,只是未做而已。此二乘之分界,在永捨貪欲時,即由愛而起之生死相續永斷。其所悟入之行境,若依四諦|苦、集、滅、道而修斷者,為聲聞性;若依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而修斷者,為緣覺性,均未能至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段明第三種性,曰菩薩性。眾生欲求圓覺,比如泛海取寶,發此泛海大心者,即喻將由凡夫渡到佛地的眾生。菩薩此一位次,全為此等眾生而設。亦有依四心、四攝、六度而修斷證者,斷即菩薩,證即佛。先當發起勤斷二障之志願,在勤修勤斷之時間內,其現行與及習氣,必是漸次一一伏而不起,如資糧位的三賢是也。至於二障已伏,便是十聖地,證悟無生法忍之不退轉菩薩矣,是之謂即能悟入菩薩境界云。但已伏,未曾斷盡,仍是屬於凡夫至佛之進程中,所以依然名為菩薩種性。若事理二障俱已斷滅,且永不復起者,即為佛果。何以故?礙正知見之理障永滅,即成滿足菩提也;續諸生死之事障都盡,即為滿足大涅槃。圓滿菩提是為智德;現證涅槃是為斷德,菩薩雙伏二障,雙斷障盡,究竟無所得,即入如來淨圓覺心。然此之五性不別出如來種性者,非從修行進程,蓋佛果是修習已臻究竟之故,只可作共同目標,不作差別性類。以言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則菩薩性實即如來性也。又須知由伏而斷,漸機而說,頓斷則不必伏。至若事理二障之斷,亦無先後之分。理障斷者,事障必斷,不同有我執便有法執之義。故小乘悟人空只斷事障,惟大乘從理斷,故二障可同伏同斷,或直斷理障而事障隨滅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說到第四種性,名為不定性,如何不定?善男子!須知一切眾生,若知此圓覺心,不用思惟,入於本無之實際理地,頓悟自心圓覺,即是法界圓覺。不二隨順,體用一如。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皆證圓覺無疑。此是自悟自證底眾生,名為頓機。若逢善知識,依彼正法所作之永斷無明,斷輪迴根本之因地法行;或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或解漸次修行,由正念起而思惟住持,方便開悟,亦是依藉善知識之指導,而得悟入圓覺,亦名為頓機。以上為自悟他悟之頓根。至於但求斷障,非求如來圓妙覺心者,所逢善知識所作之因地法行,為何性、何法,各隨其類而修習者|遇聲聞則修四諦十六行觀,遇緣覺則修十二因緣觀,遇菩薩則修六度萬行。故教有頓漸,乘有大小,悉照所遇緣法而不定矣。遂名此一類曰不定性也。然有等眾生若值佛出興,教以無上菩提,正修行路,皆可得入大乘成就佛果,更不因他夙習之大乘或小乘而有異。所以道,根無大小,皆成佛果也。此中不定性,與初指之「未成佛」一類,不入五性者,其區別之點|在未成佛之眾生原位,為不知求道,不解修習;在「不定性」為已能發心,欲求斷障,且到處求師或看經自悟,故不同其類也。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第五種外道闡提種姓也。其所以成為外道,自己與師友俱有責任。然圓覺位置觀之,及佛果看來,又不在此例。今云若果一切眾生,已起心向道,雖廣求善友,以因緣不巧,或此方無真善知識,那就糟透了。遇著邪見之人,縱下苦功修習,未得正路悟入,這個人性質名為外道種性。大半原因,是邪師之過失,謬而不實,非眾生之咎也。如是外道性、不定性、菩薩性、緣覺性、聲聞性,為眾生五性差別之事義。我們學佛,要提高警惕,有心求道者,不可不慎擇師友也。下文正答三問。

  太虛大師謂︰五性差別,但依斷障淺深,故非指種子。又依斷障淺深故,未成佛之凡夫地,不與焉。單指修佛菩提者,遇何等緣,而成差別、大小、邪正之分,胥在乎師友之緣。彌勒之問,饒益於末世眾生者,固深而遠也,此見甚是,與圭峰疏,微有不同,宜知之。

「善男子!菩薩惟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此為正答第三問之「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是如此教化方便的,並不是但設幾種就得呢。要行於異類中,無異念,此是自己本身的事,其所依就是無始以來之清淨願力為根據,於是名為大悲根本。第一方便,就是入諸世間,不計惡道異類,善道樂趣,一一徧入,目的是開其自心圓覺,發其本有智慧,使未悟之眾,得悟知自心,證入圓覺。其第二方便,乃至示現種種形相,是為菩薩住不可思議解脫,由示佛身乃至旁生類身,或喜或怒之相,或巨或細之形,莊敬不一,隨所應度而現其身是也。第三方便,則是與其同事,不論處於何種苦樂逆順境界中,皆不捨離,務求達到化他悟入圓覺,成就佛果為究竟目的。這三般方便,都是依照無始以來,本無之清淨覺心起同體大悲,切願救度一切眾生,成為實際做到有效之力用。依然要靠這自心圓覺,達到法界圓覺的當前寂滅,不二隨順境界為原動力之「平等本際」可知。

  按:開發未悟,言教是一種,示現又一種。修諸佛道,名正行,是順境界。行於非道,作諸非法事,名逆行,乃是逆境界也。菩薩四攝與彼眾作諸同類之事,則親近易化,《維摩經》謂︰「眾人不請,友而安之」是也。結果則令其自行開示悟入圓覺而成佛,基本就是從本無清淨之心中,集中其志願發出其力用,故道皆依無始清淨願力也。所以下文叫人們跟住發起這等願言,亦一樣使成為力用之意耳。迴入塵勞,指菩薩已離諸幻,再反身入諸塵勞,塵勞即世間之別名,以其擾攘紛紛,如光影塵相之勞動不休也。今常言︰菩提心為因|即清淨圓覺心,大悲為根本|即集中意志之願望成為力用,方便為究竟|不妨有多門。雖不一定但可以三種方式括之︰一、是自己辦妥修行圓滿;二、是發覺同體無二;三、是用集中意志去實行化度。此三實行方便中,又可分︰(一)言教;(二)示現;(三)同事,皆不出清淨心體之範圍,全靠集中之願力,故奉勸應學。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如來再說,末世及當會大眾,在這聽聞大圓覺了義,明白了自心,承辦菩薩之同體大悲,應該增進由知而行,知行合一的自動進趣大乘,實修實證階段,就應當發菩薩的清淨大願。何以謂之清淨大願?此願力從本清淨之心發出,並不夾雜了生死垢心,思惟幻妄在內。就這樣講吧,成為一篇願力辭了。話︰「切願我某甲,由現在起,住如來之妙淨圓覺庇護之下,開始實行自悟自修,知行合一故。若求訪善知識時,不要遇著外道邪師及聲聞緣覺之志願小乘根人。依此清淨大願為進趣大乘圓覺為目的,而事修理行或頓悟、則頓斷;漸悟、則漸斷。一切理事二障都盡,如是清淨之願滿足,就是入佛妙淨圓覺的解脫清淨法殿,或名之曰如來大寂滅海,亦無不可。至此境界,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有此發心之願力為因行,迴入塵勞成所化事。所以言增上心,不以現在所得為足,必求增長進趣平等本際之隨順淨覺,遂成為增上心,即當發下大願矣。既發大願,即依願起手修學,在理事二障之中,一路有重重障礙,悉當打破或伏或斷,障盡即是解脫,更無別的解脫。願滿即成圓覺,便是佛果莊嚴,包括依正在內也。

  按此一章,彌勒菩薩之問三條,如來一一爽明答覆,並最後勸修、勸發,最極重要。所以謂當斷無始輪迴根本,如何當斷,此章宜三復讀誦可也。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這時世尊正答彌勒三問,並奉勸末世進修發願了,將此意義重為複述一遍,說如下二十句偈意︰彌勒你應當知道的,一切眾生不得大解脫,無始以來輪迴不休,皆由貪欲之故,墮落在生死輪轉中,不覺不知。如何起心求出離此之生死輪轉?則如來大悲,同他說出︰若果能夠斷除憎愛之心,及與此憎愛之心相關聯的貪欲、嗔恚、愚迷的心念行境,不因此之眾生是屬於何等種性差別,一律皆得成就佛的大菩提道。至於成佛道之致果,須得二障永銷滅。若理事障不除,則依然在五性差別之原位吧。然此等眾生,雖有求出之心,若遇緣巧合,逢值佛出興,當然得正悟。而逢著菩薩亦好,若逢著二乘就差了,更逢著外道就糟透了。故以發願求師,得正悟為鵠的。只有隨順菩薩願而依止大寂滅的清淨心,再發大願,悉志集中成為力用,方能保證不退。所以十方諸菩薩皆以同體之大悲、願力、維繫自己之意志,示現入生死中,化度眾生,無有退悔是也。今勸現在的修行者及末世眾生,要勤力修習,斷除一切愛見,無明永盡,便同歸於如來大圓覺海也。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