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目 威德自在菩薩請法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話又說回來,上邊已經說過,初二三章是說修行,四五章說行境之理。第六章明行位。今第七章是要說行法之一的單修方便法門,由威德自在菩薩上首為啟請。此菩薩外現莊嚴之威,內具圓妙之德,威德成佛智三昧,解脫知見,故稱自在。其行足與圓覺相應,所請問行法良有由也。圭峰《疏》謂此止、觀、禪之三方便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擾,妄惑不能侵,故名威德自在。按可畏為威,可敬為德;折伏為威,攝受為德。威德三昧,即是威德自在,亦名威德三摩地,為百八三昧之一。菩薩得此三昧者,具足威德莊嚴云。自在即三昧,又云解脫,又云無礙。此尊在密宗應該是入金剛部勇猛一類,修忿怒尊三摩地現證法,而現怒相兼愛抱,故嘉祥疏《法華》︰畏則為威,愛則為德。如是現自在天身之菩薩,取名之意義也。總以此上首菩薩,注重行法,故問。佛亦因機而說,一切儀式解如前。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威德自在菩薩如是對世尊說︰大悲世尊啊!廣闊而包涵深妙的,為我等諸菩薩眾分別說了這許多「云何修行」有三,行境有二,行位有一,如是六章隨順覺性,有漸次之四類名別,亦有不歷漸次之頓悟頓證。能夠令諸菩薩,自心圓覺光明顯發,承聽佛之圓音一演,隨即開解,不假修因習行,而得到如是開悟淨圓覺心的善利,何幸如之。

  按︰稱佛說法之聲音為圓音者,讚佛德,謂佛說法義至極圓滿,音聲遍佈遠近得聞,聞者隨類得解,故稱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有些收效得到好處,名為善利)|一般皆從修習而得。今悟自心圓覺,只在一聞言下,不假觀行,其善利為何如﹗雖未修習觀行,而得決定了知信解,是為善利。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併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上邊是叙事實而稱讚,今設喻以明問因,乃曰︰世尊!譬如大城是開設四門的,指佛果圓覺,隨方來者非止一路,最少亦有四路啊!今喻一切菩薩來莊嚴佛國之大城,成為共趣菩提之義,非惟只有一條道路,惟一方便可知。然非佛是過來人,不能說也。故惟願佛廣為我等博引宣說,一切一切之方便,是有有漸次,抑不須要漸次?亦請說之。並修行之人,總共約有幾種?令到此會之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的人,儘快得到開悟,同達到隨意自在於如來大寂滅海,那就最好不過了。作是語已,頂禮又說;如是三次,一樣照述。

  如來說示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時世尊聽到威德自在上首的請問,方便漸次為所修之行,及修之等第,至於能修之機三種問題。亦為末世設想,要快速開悟,及自在隨順入佛圓覺之故,聽畢其辭,即謂之曰:好!好!你們能夠這樣問於如來這些方便,你們聽吧!就同你說。大家歡喜於是等待佛說。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此佛約稱性之行,如理行本身而說。看來每章皆先標談其本,然後詳其末。本則只一,末方有餘。今對上首說︰善男子啊!說到無上之妙覺性,徧一切十方,含裹三世,不論其如來及至下等生物,一一事物,一切凡聖因果,世出世間諸法,在這大圓覺性中,一一出生,一一幻滅,一一寂滅,一一幻化,均是同在一體平等,了無軒輊、分高下、定優劣、判凡聖、別邪正,這樣多事。况於一切修行之事義,豈不是一樣嗎?實無有二,是理應知之。(前太虛大師之金器喻義,於此重為讀一遍,便明白了)經云︰「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是也。

  按:佛之出生,仍在覺性範圍內,一一諸法之幻生幻滅亦然。在這覺性中看來,同體平等,同幻則一幻一切幻,同滅則一滅一切滅,同覺則一覺一切覺。一切即一|指覺性;一即一切|指覺性循諸性而起之一切法也(包括佛所證所得在內。)說到修行,實無有二,只有此圓覺之惟一自悟自證耳。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上來說同此圓覺為所依體,故出生上至如來,下至微生物及其一一事物,同一性質,沒有兩樣,故謂同體平等。至復應知,出生如來,則為悟此圓覺,則流出一切淨法,所謂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等,教授菩薩之法是也;出生其他人物,則是迷此圓覺,妄認一切有實,不知同體平等,思惟復思惟,出生一切染法,如夢如幻之煩惱無明等是也。現在根據出生如來之淨法,教授菩薩法之方便,如何隨順得入此圓滿覺性之方法,其數有無量,一一皆為此圓覺心所總攝,不出範圍。現在歸納起來,講出循隨根性之差別不等,隨宜而說,當有三種。即是三行法方便漸次,三種人修行耳。實即只有一種|人是菩薩一種;法是隨順覺性一種,即方便只有一種隨順,更無等第之漸次可知。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指出修行人,實只有一種,謂悟知法界淨覺者,曉得用自心圓覺入法界圓覺,達成不二隨順淨覺之性,放下思惟之一種人。向下皆如此說,三種方便,三修行人,個個如此資格方合。

  佛對威德自在說︰善男子,若諸如修行人之菩薩,既悟清淨覺性,有如是出生一切之所依處義理,即刻以淨覺心(即自心隨順不起思惟之智慧心,由體起用。)決定揀取靜止之靜,不囂之靜,不噪雜之靜,不煩動之靜,為行入方便者|目的既立,即成行法之一種|向後跟住此意趣去做,收放任運,皆以靜為歸。由澄定一切雜想念慮,發覺分別之識仍屬煩動,認識不靜之相,反映出揀別靜與不靜之慧心,所生起「了別」代替了分別思惟之粗心念,於是了知自己身心之真實相,畢竟如幻化,乃塵影之心,緣成之身,皆如客塵,隨時消逝而去,去而不見,亦無去處,因無來處故(即生處故)。至此身心,有如客塵附帶之煩惱,從此永滅(所謂勞慮永斷)。便能從心中深處內發一種境界相,寂靜輕安(貼切本無之體,不動之性,輕似放下重擔,安則不隨境緣,放下守本真心之謂也)。由此之寂靜境界,漸漸增勝之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壇經》,初悟淨圓覺,恰當「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之境界。今此觀如來心,如鏡中像,則是次「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矣)。如是收效,以此為首方便者,名字奢摩他,(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在〈普眼章〉中說過)。此云止,即以止息一切煩動紛亂心念為工夫,取淨覺心為能觀之體,淨覺心上之寂靜境為觀行之對象,是即念念自淨其心,見自本念,不失本念之行,亦如是。自心即佛故,十方如來心,心心相印。於心鏡上,如像現,雖有非實,是為第一取「止」為行方便也。又按:止即是定之異名,寂靜義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此段文出第二方便。謂若果這位具備了已悟資格之人士,將自己本來清淨之心為體,從體起用,了了自知,自覺之「知覺」現起之心體,雖有非實。以其所依靠之緣,根對塵境同屬幻化,即此依幻化根塵而起之緣心,成知覺見聞者,亦是幻化而已。既然如是,了了自知,即不住此幻,執為實有。即起一切幻,更幻多的又如何﹗幻幻復幻幻,最後連自己之體亦幻成一堆|身體也好,心體也好,甚至覺性本淨之體也好,自爾知幻不住,不住即離。自己隨順知幻之覺性,除去自體幻者,能幻的我相之執|屬自行方面;其另一面,則變化諸幻,廣作幻事,而開導如幻之眾生。由起於幻中,悠然而生變化之諸幻,開化幻眾故,便能夠內心徹底發生大悲憐憨的定相輕安境界(即入四無量心三昧,差不多。)不特此人為然,一切菩薩亦從此境界而起首行菩薩道的。於是逐漸增加勝進,由是而入另一行證階段,獲自覺知彼觀幻者,本身雖除幻者,除到無有可除,非幻不滅,非幻則不得除。則觀幻者根本不同幻事之人物,身心亦非同所起之幻觀,自心幻出之觀境。因此等皆是真幻,而非幻則不在此列,故幻相永離,證知惟一真實,即如依幻而行之後得智也。這些就是一切菩薩所要做到完全周足的,妙行無住,成為一種行法,漸漸長成菩提果的,如土之長苗。以此心地長養苗稼,逐漸成熟結實也。行以此為方便之一,是名三摩鉢提。此云等持,亦是定名,亦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勝位故,亦即是觀也。

  按:知覺心性及與根塵,此中「心性」即指六識、六根、六塵易知。又即起諸幻之「起」字,即起諸如幻之智,以除掉能幻之心念,即幻者。變化諸幻,即發為幻用,作諸幻事以開悟如幻之眾生,故曰幻眾也。大悲輕安者,如實了知眾生及己身,一般無二,發同體悲,普廣運用,非愛見悲,故云「大」也。廣度眾生而無度生相,故云輕安也。此即包括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入四無量心定,即此之謂也。所謂漸次增進者,增進之相究是何等?謂即觀幻之觀慧,因已超過諸幻,知幻即離幻之實際,故不同幻一起。再進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知皆是幻。得無所離,即除諸幻。故解如〈普賢章〉中,幻相永離者,有如是義。至到達幻境全空,幻智亦亡,心境能所俱泯,淨圓覺性乃時現前,即得入證。菩薩由淺而深,若得圓證,便成圓覺,餘為分證,故如苗滋長也。是為修如幻觀行之方便,名三摩鉢提者義如此。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這段文說明第三種方便。如來謂:若這位悟知淨圓覺性之人,資格具備了必要之基本心智,用自己本來清淨之淨覺性起其作用,即由此覺性起心,一起即不同前此之兩種方法|揀靜、揀幻,作為目標|是採取另一方法下手的。故先起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觀既不用,止亦不用。但自了知身心皆為罣礙,以前之了知如幻之身心,甚至永滅客塵,此等「了知」皆為罣礙,覺礙為礙而不自在之謂也。境智能所皆不取又如何?實無「知覺明」之心體上存在者,了了自見本無,則此覺性實不依諸礙而有。若依諸礙而有,等如說循諸性起耳,亦即隨類各應等耳。所以前曾說,實無如是身心自相,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可知。有礙則同幻觀、煩惱身心;無礙則同寂靜、菩提涅槃。應該合理的是不以礙為礙,不以淨為淨,始是永得超過礙無礙境的,受用自在境、世界、身心。覺性本無住,心本無念,無念無住如是之相,在塵勞領域,幻化範圍下,如器中鍠,聲出於外,超然之表,發出作用,無有留礙之者。如此之心,功用到此境界,智用現前,自成一格。不論煩惱也好,涅槃也好,都不能相留其顧盼,而致滯著成礙。此時此際,真如︰心是虛空,不著空見,凡聖情忘,能所相泯,便能內發寂滅輕安。當處雖擾攘紛紜,塵勞不息,即是寂滅現前,亦無現前之量,無受者無不受者,如此受用世界及與身心,乃為真寂滅相。於是惟有妙覺,堪能隨順寂滅境界,迥非其他體用可及。故自他身心之思惟作行,所不能及。此無生之體,體自不生,何有我人之證悟相耶﹗眾生、壽命之了、覺二相,皆成浮想。證、悟、了、覺四相皆無,已遠定慧,定慧一體之實際。此觀行方便之第三種,名之曰禪那,義即靜慮。靜即止,慮即是觀,是止觀均等的修行方法,是名禪那。

  按:此之禪那,最後指出我人眾生壽命之四相,皆為浮想,在自心中,全屬泛起連續思惟性質故也,屬枝末。從本體覺性看來,亦如幻化之礙,實無礙也。以上三種方便,皆為悟淨圓覺之菩薩入手修行之方法。所取因自己需要而便行,故方者方法,便者便利。乃稱此三為方便也。至於說教家作何種博引群經而說,無關經旨,就此作罷。

  所問方便漸次,修行有幾種,已答覆是三種方便漸次,修行人只有一種吧。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佛說完了三種方便法門,總結的謂此三法門之成為菩薩事業,不論其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悉皆依此三法門而達成圓證,故為最接近圓覺,通達圓覺之正路。為欲親近隨順者,如十方如來之因此得成佛,十方菩薩之自行化他種種方便,或同或異,都依此作。若得圓證此三事業,即成圓覺矣。但此三事業,乃圓通互能,無有隔礙的。雖說專修任何一種,不過是偏勝而言,實則修一種,即同時三種漸次圓滿成就的,不可不知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隨順修習。」

  此最後明示聞法起修善利,更為殊勝。故謂︰善男子﹗假使有人,經已如「如來教」勤修一切聖道,以至能教化,使受化者成就於小果之阿羅漢,中果之辟支佛,其數多至百千萬億人又如何﹗不如有人聽到此三種事業,成為圓覺的融通無礙法門,以極短暫之時間,乃至一刹那頃|不是專意起行,乃至隨便修習|其功德效能,勝彼為如何可知矣。此示圓覺法門,不是二乘聖道所可比擬,以其實遠於聞法修三種方便,雖短短的時間,也變成將來成佛證圓覺之正因,不至迂曲不達耳。如是結勸,獎勵修學可知。其三種方便既云無礙法門,則隨一即具三,不可執一,要隨行者根性所宜之方法便利修習,故云方便。而隨根各異,然異或同,無所謂,皆不出此之三法耳。故謂循性差別,有其三種是也。至於末尾,說若得圓證,便成圓覺,是只要肯行,必能達到的。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惟寂滅,

 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這時世尊,顯示修三方便之利益,結勸已畢,欲重為宣說此章意義,而說了二十句偈,話︰威德汝當知道的,無上法王所證所得之圓滿大覺心,從此覺心本來實際說,是沒有二相,不論是人、是法、是方便、是平等,一樣了無差別漸次可言的。但隨其「各行者」的根性,順性施設,就要有方法便利其修習,以達成證入圓覺的目的。說到此等方便嗎,其數目即無量之多,惟如來親證過來人,總而宣示,便可歸納為三種。似乎不同之分類,以寂靜性質者,名奢摩他,若成就,則十方佛心影在自心,如鏡照諸像一樣之成效,便是此方便之結果也。其次是如幻的證知,即離幻的覺,名三摩提。即起諸幻,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的作為,便成效果,如苗漸增長。寂滅性質者,名禪那,修習得成就者,如器中鍠,聲出於外,一切不相留礙,是其成果。如是三種妙法門,皆成為圓覺親近隨順之捷徑,必須由此而入。所以果地言,則十方諸佛因修此而成佛;因地之菩薩,則因修此而成圓覺。若能修此三種事業,隨便一種,若得圓證,便成圓覺,即名究竟涅槃也。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