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目 辨音菩薩請法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上章以圓攝所歸,即「一切即一」的向心作用,循性差別,當有三種為歸納之總法門。今此〈辨音章〉,演繹開出,即「一即一切」的離心作用,依於未覺,幻力修習,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論。上為單法門,此為複法門,皆明「行法」之變化異同,或離或合,仍不離開此之三種事業,而演變為二十五輪耳。是跟住上章種種方便,一切異同,皆依如是三種事業之法意而來,致有此章之問。辨音菩薩,謂善能辨別法音之差別變化義相。故發問單修複修,對於三種方便之開合變化,用功收效如何者。《大疏》謂辨音之義,佛以一音,逗於萬類。雖此門統明三觀,而隨機單複不同,故二十五輪各皆證入。此菩薩喜能辨別隨類圓音,故當其問,一切如前儀。
按︰此章,與前章〈威德自在〉可以合看,便知變化開合之妙,亦即跟住前章,續說行法之二,而變化出來二十五種法門也。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辨音菩薩對世尊說︰照這樣的法門,都算希有啊﹗世尊﹗這三種方便,一即具三,三即是一,菩薩在此圓覺門,可有幾多種修習的運用變化啊?請世尊為這班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人人都能悟入圓覺實相,這是最好不過了;如此說了就頂禮,三次都是一樣。
按:有幾修習?就是問明白,依這三種法門,究應否各修一門?或者一齊修完三門?或分先後?或是同時?所謂一切異門,即是由此略變方式,先後離合之謂也。
如來說示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時世尊就對辨音菩薩說:很好,善男子!你們都這樣為大眾,顧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如是修習的方法。好吧!你們聽住,我要對你們說了。這時辨音上首,聞知很歡喜,以及這班大眾,都不作聲,等待佛說了。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每一種說法,皆從實際理地根本說起,使人們明白以實際為究竟,縱有所說,是不得已,隨方就便而說耳。故此佛就本此意旨,對辨音言︰善男子啊!在佛的果地過來人方面,一一如來皆已實證圓覺清淨故,在這方面說,本來無有修習這一回事,亦沒有修習之法,更沒有修習之人,這是真實的道理。但是在因地中的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方面說,就不同了。就依他們未曾證入清淨覺地,從幻化方面力事修習,就成為有法可修,有修習事義,有修習之者。那時,便有開合變出的二十五種方法,名字叫做清淨定輪。輪,是輪流不停,周而復始之義。定,是這種每一款修習所取方法,配合得宜,發生定力功效的結果。清淨,是根本不是實有此等法相,而可由此悟入本無的清淨覺地之謂,故名清淨定輪也。又輪字,又可作修習事的,輪替修習解。定輪是指三種法門的意義,皆可稱為一種禪定之定、定想之定、實際之定、決定之定,有如是等義,故二十五種方式,都可決定摧滅理事二障,共趨菩提涅槃之清淨果地,故名清淨定輪云。向下一一說出 ︰
「若諸菩薩惟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此明注重在「止」的靜境為行入。所以道,惟取「靜極」,靜到極點,即煩惱無可能生起。煩惱無生,等於永斷,無生起之現象,亦因本無生處為所依故。這時究竟成就,就有其果位,可以不起於座,不必另有作為,改變方式及位置,便能夠入於寂滅之境界。這個修習成效的菩薩,叫做單修奢摩他的,此其一。
「若諸菩薩惟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此明注重在「觀」的變境為行入。故謂惟觀「如幻」採取了一切由心所變現,雖有非實之意旨,以此自覺之力量,不妨起種種變現,化成世界等種種作用,具足因地菩薩要行要做的清淨妙行,即行而無行之行。所謂心本無作,作亦無念。遂在總持的圓覺性中,不忘失其本自寂滅之體用,(實相念)以及用的別名,一切靜而起之慧。此菩薩就叫做單修三摩鉢提的,此其二。
按:以佛力故,是自己即佛,自心即佛,覺性即佛。自具之覺體出發之力量即用,用以變化一切現象者,非指靠他力而幫助變化,以為另有佛力者非是。得此如幻觀,便成解脫知見,無一不能變化,所以成為菩薩度生的清淨妙行也。一面運用,一面總持不失本位的。
「若諸菩薩惟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此明注重在「禪體」的滅境為行入。不取靜相,不採幻用,獨以斷煩惱歸寂為目的。至於煩惱斷盡,便證實相。證實相、無人法,更無修習之事,便得禪體而止觀不二,亦一樣獲證也。此菩薩叫做單修禪那吧,此其三。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此示兼修兩種分先後行入。先採取至靜為目的,向心也。次以由靜發慧之作用,起觀照,離心也。菩薩兼此行成自行,化他則起如幻觀,變化世界,情界,皆以自心幻現,然後以慧照,諸所幻的事物(幻者)起菩薩行,即實做化他之如幻工作。這叫做先修「止」、後修「觀」的,此其四。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此明用「靜」的自智慧,觀自體性,證知自覺「靜性」原是本無的,而後斷煩惱之現行、種子、除去習氣,永遠出離一般輪迴生死之旋流。凡夫以煩惱為因,生死為果,因泯則果亦寂也。此從「止」的行法,以返用歸體而後著效者。名叫先修「止」後修「禪」吧,此其五。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此明所取「三法俱修」而入也。靜生慧力,復觀幻力而起變現度生,而後斷無明入寂滅者。名叫先修止,中修觀,後修禪是也,此其六。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此明亦由靜而斷煩惱,而後起變化,力行菩薩度生之妙行,實行度生工作。此名先修止,中修禪,後修觀之謂,此其七。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此明先修止,後修兩種一齊的成果之一。亦以靜力得自心中同時煩惱盡,而觀度生化作種種世界之事。此名叫先修止,後時齊修觀禪之謂也,此其八。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此明先時以靜及幻力因之變化作用,然後斷煩惱者。則名先齊修止觀,後修禪也,此其九。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此示先一時俱修靜極用來入寂滅之斷證,然後起作用變化幻境者。名叫齊修止禪,後修觀也,此其十。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此示先時以變化力作種種隨順,自行化他工作,而後取證至靜之相者。名先修觀,後修止也,此其十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此示先依幻而變化力生種種之境界,而後取寂滅者。名先修觀,後修禪可也,此其十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此示先以觀幻的變力而作如幻佛事,隨又安住靜境,最後證斷煩惱者。名叫先修觀,中修止,後修禪也,此其十三。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此是仍先依幻觀,變化無礙作用,得斷煩惱,安住至靜境界。名為先修觀,中修禪,後修止之謂也,此其十四。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此明仍先依幻觀的變化力用,後以靜境寂滅兩種,一同隨順得入。名叫先修觀,齊修「止」「禪」的,此其十五。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此是仍以先行變化之幻力作用,同時得靜,然後斷煩惱者。名叫齊修「觀」「止」,後修禪,此其十六。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此是先行齊修於觀及止,用變化力而趣滅,然後住靜境界者。名叫齊修觀禪,後修止也,此其十七。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此明先用禪定之滅力,而後得至靜境,就住於清淨便算。名叫先修禪,後修止也,此其十八。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此是以先修滅力,而後起幻觀作用,能於一切境上,寂用隨意順住。名叫先修禪,後修觀,此其十九。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此明先依禪之滅力,自心起自照,安於靜境,而後起幻力,變化作用。名叫先修禪,中修止,後修觀的,此其二十。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此是仍依禪而抵達無作自性,復起變化作用,而復止於清淨的靜境。這樣修的,名叫先修禪,中修觀,後修止,此其廿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此示先修於禪,是單靠寂滅之體,自證種種清淨,後始雙修止觀,而住於靜境。又能同時起變化作用者。此名先修禪,齊修「止」「觀」之謂也,此其廿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此明仍以齊修「禪」「止」得滅境至靜,後起幻觀變化。是名齊修禪止,後修觀也,此其廿三。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此明先修「禪觀」依寂滅之本體力,因而變化成幻用,後趣至靜,而了然清明境界之慧照,常自照者。名叫齊修禪觀,後修「止」之謂也,此其廿四。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此最後一種,明示頓根菩薩,俱悟淨圓覺性,體既清淨,所發生之力用,心念已歇下思惟,惟是圓滿覺性之慧照,此名圓覺慧。圓覺是體,慧是其用,體用一如,徧一切處,合於事義理行,無不了了分明。在諸一切事業理行當中,孰為「本無之性」,孰為「幻現之相」,一一實相,無不圓滿周知,又沒有離開本位;當體即覺,即覺即慧,體用一如,體用不二,總在自心圓覺所涵融圓攝,不異法界圓覺者。證入如是不二隨順,而自性清淨本無境界,元含萬法,能生萬法,無來去住,一一隨順︰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作知見信解想,是名︰自性清淨隨順,則名叫圓修三種自性之謂也,此其二十五。
茲將二十五輪所用名詞集為便覽
奢摩他:靜、極靜、至靜、輪相、寂靜、住於清淨、無作靜慮、靜力、極靜力、至靜力、寂靜力、至靜性、靜慧、極靜慧、至靜慧、寂靜慧、清明境慧。
三摩鉢提:幻、諸幻、作用、變化、菩薩行、度生、方便作用、無礙作用、幻力、佛力、作佛事、變化力、清淨妙行、建立世界、隨順用。
禪那:滅、斷、寂滅、涅槃、寂念、實相、出生死、寂滅力、無作自性。
按此章雖明行法之二,為開合變化二十四種,惟是最後一種,圓修三種自性,是其特點,於諸性相,無離覺性。謂慧照之下,見其如此,一切性相,不離於淨覺之性,性相如空華,覺性如虛空是也。自己圓覺之體用亦如此看來,是謂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也。惟一就是直指自性清淨隨順,其他皆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等觀念,而顯諸說之差別,通通皆為圓覺門之修習故。此最後以圓修三種,歸回圓覺之無離覺性,以統明之,立義甚見回互。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取結。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段結示,要欲修習此輪者,不知何種始適合自己,又無智慧決擇,於是教示一種祈求的方式,自己憑信心來決定之。不可以己意取捨,先有一定儀式及日期,是為事相威儀法式及用心方便。此三業作行之事理,統是修習之餘事。當持梵行者,各人所遵守之淨戒也。寂靜者,收攝心念待寧貼而定也。思惟者,習正當之專注,顯明之放下思惟,而但用此心,即慧也。然後三業一心,求哀|求佛聖者慈哀憐愍也。懺悔是自己於罪垢陳情不再作業也。經三七日,為廿一天之期間定準也。各安標記或詳或略,書寫此二十五輪之名字,安置此道場壇中,禮念虔誠,行懺悔法,至心哀求。滿期,隨手結取,信手招一條也。依結開示者,照所拈得啟而視之,則便知所應修習為單修為複修,為頓修為漸修矣。但是要注意,縱起一念之疑惑,悔作此事相之求指示者,或疑其未必靈驗適應者,即不成就,前功盡廢矣,再修亦不必矣。切不可等閒事視之,應加意鄭重「其事」「其法」可知。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辨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輪;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惟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這時世尊說完了行法的事相方便,教後人如何依輪修習,欲重宣此章之意義,並有些少未盡說者,一併補述,於是說了二十句偈語,道︰辨音汝當知道的,凡是菩薩都有具備了無礙的清淨智慧,所以能夠隨意觀察,知眾生根性,欲樂等,如所化事,而無有障礙。但是此等智慧,通通依靠禪定而生的。甚麼叫做禪定呢?就是這兩章行法的三種方便,名為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的,便是禪定了。如何修習此三法成為禪定,就分作頓漸而修,共成開合有二十五種,如上所說的便是。有甚麼人修過來呢?那就多了,十方諸如來,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修行者,無有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的啊!但是,此是指識得修行圓覺門,而未覺幻力修習的人而說。若果世界上,人人都修也未必。要知道惟有兩種人不在此數|一種是頓覺底人,是已悟淨圓覺,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圓覺,畢竟與法界圓覺,如來圓覺,無二無別。即已隨順淨覺,不事再修此等輪法;其餘一種人,是法不隨順底無性闡提,如外道種性,及不信佛輩之闡提人,是於正法不解隨順,亦不能隨順的。外道雖也有法修習,但是非正法,故亦為「法不隨順」之類,皆是無有依此二十五輪修習之必要。除了這兩種人,則可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都應該常恆把握住此等輪法,隨順精勤修習,以祈速得悟入圓覺。何况更依末後所開示之事相,結壇祈求,則仗佛之威神,大悲願力,深心信受而修習,可料不久之間,便可證得大涅槃,而成佛果圓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