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目 圓覺菩薩請法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圓覺上首菩薩,為完成此經之正理,宗趣體用,觀行方便,以自己親證之理行,為末世作諮請,解此名義。據圭峰《大疏》︰謂圓覺者,然此正宗中諸菩薩等,與佛問答,發揚本意,欲顯圓覺,但緣節節過患未盡,義意未圓,收機未普,故表法菩薩,未標圓覺之名。今有三意得名圓覺︰(一)前雖病盡理圓,仍恐下根難入,又此曲開方便三期道場,即上中下機,普歸圓覺。(二)由前節級,行解已圓,至此名為證極,證極之境更無別體,惟是圓覺。(三)最初標指圓覺為陀羅尼門者,從本起末;今顯義已週,還至圓覺者,攝末歸本。表此三意,故名圓覺,以其上首當此而問。

  太虛大師謂,本經言「行」。前有普賢、普眼之設疑請問,後有威德、辨音之單複異同,義無餘蘊,已可依之直達覺境。然而千里之程,始於跬步,則入手方便,尤應抉擇。譬諸建屋,基礎先固,大廈斯成。大抵法門深處尚易貫通,而特殊工夫,轉在入手。本章開示道場加行,不特身心知所安頓,即初修之「如何設備」及環境之所關,併皆詳明,使末世求道,心無纖疑,蓋為本經扼要之法門,亦即圓覺法門之特殊點。故發起本章之問者,正為圓覺菩薩。圓即圓滿,覺即菩提,圓滿菩提是為佛果,以過患離盡,功德滿足無不圓明覺了,故稱圓覺也。

  按:圓覺者,圓滿之覺性也,此法界總相之總名,其成為別相,則名自心圓覺。何謂覺?何以圓?覺的意義,是指不論任何事義理行,皆為被知,而知道的本位,就是知覺心,名能知。然此之能知與被知,一切都包在一大總相中,此之意義乃名覺性。非知覺之覺,知覺之覺猶如空華;此覺性之覺,即如虛空,如此比義便知其分位實際。圓則形容其體用之相,謂無不週徧俱到而已。佛使末世,人人證此圓覺,為說《圓覺了義經》。而此會中,以有一位上首菩薩,名副其實,引為人證,尤其特色。且所問在最末,又為最重要之入手方便,三根普被,人人能行。雖仍不出三種方便之止、觀、禪,但設三期,及各種佈置環境場所,為增上勝緣,良非淺顯,宜注意及之。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圓覺菩薩是這樣對佛說︰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已經很廣博的說示種種淨覺方便,舉如︰如來因地法行之斷無明;修習如幻三昧之知幻即離;修行漸次之由正念起依奢摩他行;明行境之理,破三惑;再明行境當斷輪迴根之愛欲;明行位差別之四隨順覺性;明行法之單修,示三種方便止觀禪那;再明行法之複修,有頓漸二十五輪;明行病患,初指四相我人眾壽之當離,再明行病,憎愛二心當斷,而起平等觀,邪師病患當除,成妙法。今已知此等所明示淨覺種種方便,都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其自心智慧,使知道修圓覺法。世尊啊!又得再問,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自心圓覺,亦知所以證入法界圓覺無二致。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沒有得聽,雖看到此經之意指,仍未得悟知此事,他亦欲修行,要如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明知是不能取相,不是修證可得,但如來已說了此圓覺門中,三種淨觀,就依此淨觀而修習又如何?此三種淨觀,以何者為首先當行?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再來一次施以大大地饒益之舉﹗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這樣三番說過,一切如前。

  如來說示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時世尊就答允,告圓覺菩薩話,很好啊!善男子﹗你們這樣能夠發問在佛處,如是的方便宣說,觀行次第的修習方法,成為一種行方便,無異以此大大的饒益施給眾生。你們聽吧,就當為汝等說之。時圓覺菩薩及一班大眾,不但聽到心中歡喜,且預備聆聽佛說了。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此段先說出如何下手方便及期限,以求證入也。善男子﹗佛這樣對圓覺菩薩說︰一切眾生包括不論在何時,佛住世時也好,佛滅度後也好,甚至正像末三時之末尾時期都一樣,有這等眾生,完具大乘種性,已發大心,(如前之發願云︰盡虛空界一切眾生皆度入究竟圓覺是也。)具大乘性,即是已發菩提心者,已信知有佛秘密大圓覺心的總體,與現在一切覺性之知覺性無關。知有此事已,欲修此如來曾說過之方便行法,此之人,就有得閒與不得閒之區別,而從事修此方便可也。先說不得閒的人,若在眾僧園(伽藍),要須料理安置處分徒屬,請眾等僧職事,有是作緣之事義,則是不得閒了,則隨分思察。前已說過,乃至一刹那頃隨便修習都得,故謂如我已說也。若是得閒之人,無有他事因緣,就有另外的修行方法,即宜建立道場,當定一期限。此之期限有最長的為百二十天,中期亦要百日,下期亦須八十日。以自安於所置備的靜室居處,如世人之關房可也。

  按:佛大圓覺心,何謂秘密?秘密即陀羅尼,此云總持義也,在前第一章〈文殊問法〉已說出。然此心應與一切眾生共,何故說佛大覺耶?原非佛所獨得之秘,其義云何?當知眾雖亦可證,但目前為無明主宰,自蔽光明,不能與佛之自心圓覺百千燈光同照一室。眾生是黯然無光,佛則靈光獨耀,照滿一室。以未得對望已得之稱謂,故曰佛大圓覺耳。他事因緣,可包括外事世界變動之處理,內事公私之摒擋,統各緣事,指此而言。道場即指行道之場所。建謂設立也,如結戒壇、密壇之結界等。是在方位上,知是事宜。再於時間期限,亦立界限以示決心,藉表專心貫注,做此修行決期。如佛坐金剛座上,自發誓願,不成正覺不起於座之意耳。立期分上中下三種者,蓋由根機之堪能忍耐否而自定,過此恐非所能勝任;又掉轉來,上根利智短期可證,中根中期,下根長期,亦屬活用之解釋耳。是世尊巧說三期,乃隨人樂用的。其安置靜居,包括在內結小壇,坐墊佈置等事相,在下面說。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懷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指說安置淨居之情形,若佛在世就當正念,思惟專想,無雜意,便觀佛相好如在目前。若佛滅後,就要安供佛像,不論鑄造及彫刻全身座像,或紙絹作畫莊嚴如儀,俾為心存目想,生起正當之憶念,印入腦海中,強力不忘。雖然是佛滅後,面對佛像,也要心中存想,直當同佛住世時一樣的心情,不妨作多些人事上認為嚴飾之事,如懸掛幢幡、華蓋,各種供品,八供之供等,甚至三十七供亦無不可。經廿一天,作預備的禮懺儀式。先稽首十方諸佛名字,(如現在晚課的八十八佛名號)求哀懺悔,求佛哀愍於我,許我懺其往罪,悔改不復再造。如此會有幻覺發生|或於夢中現瑞,遇善境界|得心輕安,知罪已滅。過了廿一天,就不須再如稱名禮懺,但向後收攝其心,等而修三觀門可也。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此就佛制戒律的一班比丘、比丘尼而說明結夏安居與休夏自咨之時期,恰逢要建立道場又如何?佛謂︰若逢期限,正當四月結夏之首,(首即開始或初之意)不能入眾隊而安居,亦不算犯律。佛制(自訂定)出家眾是每巡化出外乞食,但至夏季三個月內,逢雨季及暑氣特盛,出外不便,集合一定人數,結聚一處界內,安居同修禪定。而指定在家信眾,則屆時從事供養。在夏月之首月四月十五起至七月十五止,三個月名結夏安居。三月既滿,出而與大眾聚會,各人有過失者,自行披露,亦可指出他人之過,重點意在懺悔,不可覆藏包諱過失。此安居之制度,在《毗尼藏》有明文規定,凡聲聞眾必須遵守,而菩薩則不拘此律。現因約期修行,故佛自說明撤銷所訂之限制,示與菩薩大眾共住,所謂當為清淨菩薩止住者是也。此一班不在結夏安居,而仍巡行化導之菩薩,照此看來,豈不犯律不淨乎?實在不是,他們沒有違犯不淨,真真實實清淨|所制不同有大小之異耳,亦因菩薩心體清淨,堪任大事,荷擔如來大法,與聲聞之制心兼束身之境界清淨不同。所以佛說既然是趕不及入眾結夏,就算了,不作違犯論,當為與此另一班清淨大菩薩眾同止同住可也,不必復念聲聞律制之事矣。故云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者,不必假借仗藉六和同聚。屆四月十五結夏安居之日,即於佛前作如此說|就是不要假手托人去佛前說,要親自向佛說,無佛在則對佛像前一樣作佛世一般,無異想可也。這一篇願詞,如經文讀,今演其義如次︰

  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何種人自白)某甲(白名),根據菩薩乘,修習寂滅煩惱之行,俾能同入清淨本無之法界實相住而持之,在理以大圓覺作我的靜室吧。我自心圓覺之身心,安居於此,從自己不起分別的一樣無二之性的智慧現前,代替了思惟分別作用,見此之理,與實在安居無有異也。且涅槃無有繫著,定在一處,屬在何許,即無所住之心行。究其理緻,自無小乘安居之罣礙必要。我今恭敬向佛申請,不依聲聞止住,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之行動一致,三月安居生活一樣。作此之申請原因,就因為修菩薩無上妙覺的大因緣,機不可失,亦不繫留徒眾,自己獨往獨居吧。

  善男子啊﹗這樣情形,名叫菩薩示現安居,屬方便的,不是實實在在的可知。本以自定三個時期為限,倘若自定之揀取需要時日到了,那就出外;不出外呢,不成問題,大可隨意往還無礙,放心可也。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已前說了修行期限,那就有依期修行的人,真實入居靜室。從事三期之修行進程中,若果有甚麽境界,就要曉得,應該有的亦不生歡喜;不應該聞的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著,認為實有如此境,至為切要。先此告誡一番,然後至講出境界也。

  按︰尅期功用,本以求證為事,心急心緩,俱成心病,現出幻覺境界。一時與理不相應,智慧暫隱,分別心生,貪取境界,不辨邪正,則易招障礙。故先叮囑則必須順理相應之境始是所聞,聞亦不取,况非彼所聞,更不宜取可知。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段正說出修「止」的相應境界,謂︰若諸如此類之人,採取由靜而入的法門,奢摩他者為修行,先經如上廿一日之禮佛懺悔,然後先取至靜,謂能調心達到靜的分際,自知(如飲水)不起思惟心念,就是達到靜的應有現象,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境界,謂覺得由己一身起及他人之身,一路周徧開去,此覺知之覺,自覺如是境界。所謂覺者,凡一個身體即一眾生,他一一亦有心念,不過他的心念只自己知;我此覺者,亦覺得他人每一心念,都為我所覺察,知道他在想甚麽,而我本心未曾動往,仍在保持靜境。所覺之範圍漸增漸廣,至於百千世界一一眾生心念,皆悉能知,這是所聞境。除此之外,若有境界則非彼修行人所聞也,結果不要理會此種境界好。

  按:覺眾生念者,世界既遍滿覺,則眾生全在覺中,其所起念,如影入鏡耳。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說修觀之人,一反前之修止取靜為行,不假外緣的。今云覺當憶想十方如來云云,乃屬起幻門中,須要憑藉聖境。前止是無相之觀行,今是有相之觀行,要想及一切十方佛菩薩,位位都是過來人,曾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者,只是他自行如此,我亦當如此。及其廣發大願,自熏成種子,為大悲之表現再來度生,我亦如之|只有這麽想便得,切不可取甚麼相啊﹗縱有境界,亦不可取著。此中有甚麼境界,已可推知,如看一齣電影故事,發見了某佛菩薩之以往本事本生,經歷可悲可畏者有之,可喜可愛者有之,如是理為必有之事者。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被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若諸眾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此段說明修禪的境界相。謂彼修者,先取數門,乃示修禪那者,如此入手。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乃示修禪那者,如此用心。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就是初成功之相。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一路發明之功用境界。只有如此是彼應聞,其他非彼所聞,有亦切不可取。以上三種境界,經已說出,就叫做三觀初首方便吧。若果有眾生,能夠徧修三種,或一時間修或分先後勤行精進的話,即名為如來出現於世,無有異也。

  按:數門者,從息道數,或單數出、單數入,從一至十為率,或從呼吸,一次為一,至十從頭數起也。生住滅念者,念即起心思之動相,念初一起之相為生;既生恍然尚在未滅之前為住;滅者過了此念遷謝也。分齊者,如長短久暫之分限,適如其量謂齊也。從數門則不單在坐時,四威儀均要如此數,可以說不間斷的數,從一到十數,久而習之,便生境界矣。徧修三觀與圓修等。下明鈍根互換而修以完成,人人可修之方便也。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此最後補充,以完成三根普被,人人能修能入。說到末世還有一類鈍根眾生,並不是不想修,就怕修不來,心欲求道不得成就。自懼如此,由昔業障,令到他欲行還止,在這等有何方便呢?有有,叫他勤力先懺悔啊﹗常時要起一種希望修得成功,斷得煩惱,入得圓覺,有此心要緊。然後真真正正照三種期間去做,先當斷除內心妄想執有之我等四相,及由相所起憎愛、嫉妒、諂曲之念,質直而純一的,直情懇摯地求勝上心(勝進增上之心)。障道之因緣除去,希求心願增加,在此時,即可於三觀行中,隨他喜歡修習那一種都好,無問題。學得不耐煩,覺得不會成功,又復可改修習彼另一種,總有三種,來來去去,修完一種又換一種,都可以。只最重要的是,心不放捨「漸次求證」(慢慢總得成功的觀念,最多遲的就得呢)|此心是不能放棄的,便可有成功之希望,不致斷絕可知。

  按:說到這裏,其可見圓覺菩薩之慈悲,肯問引起如來之說出,觀行入手方便之方便,眾生盡可同入圓覺。吾人不可不照發願,發廣大願,務要在此一生,修證入大圓覺方好。如何修證之?依此法門三方便、三種觀行入手。以證清淨覺地身心寂滅為宗,共諸眾生齊入如來平等本際為趣,知宗之自體即我自心圓覺,而圓覺自性之體非性性有,現於身心隨類各應者是也。燈室之喻義見前已詳述,用則不二隨順淨覺,使人人知此,即盡虛空一切眾,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可也。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這時世尊將要重說行方便之入手方便,使人便於記得,故說了二十句偈。其偈意就是如此的:圓覺菩薩汝是應當知道的,一切眾生將發大心,求無上道、先擇處、再結壇,定了三個期限,任人自便,懺悔無始以來之業障,要經三七二十一天。然後一向攝心,正思惟所應修習之方便。當其得到成功有境界,就要知道是不是所當有的,我也說了。其或有非彼所應聞的境界,決定不可取相為要。其所修的三種淨觀,名字就是奢摩他,境界是由至靜生覺;三摩鉢提,境界是起幻觀正憶念;禪那,境界是明數門,知心起滅相。這名字叫三淨觀。若三種徧修而勤習者,是名為佛出世一樣。此是指一般根性、已發大心之修行者說。還有鈍根生在末世呢,未成就悟入又如何?應該一樣可以入的。其下手方便,就另有方法|常常勤力心行懺悔無始之罪業,不放棄於圓覺成功之希望,三淨觀隨便修一種,不得成又修另一種,漸漸成效。等到諸障消滅,佛的圓覺境界,便會現前,此時就得成就圓覺。不必灰心,總要肯修,心不放捨,必定得入無疑者︰重頌經義就是如此。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