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目 賢善首菩薩請法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疏》云︰調柔善順曰賢,賢之與善,意義無別。賢謂亞聖,善則順理,首是頭首。欲使萬善齊興,俱順真理成正因位,亞次聖果者,必藉經教。經教流通是賢善之首,故流通分中,當為此菩薩而請問。

  按:多才曰賢,有善行也。又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賢猶善也,又勝也,大好良佳曰善,又吉也。善猶多於也,善謂多於前。又善,解也。首者,頭也、始也、又標表也。如是菩薩三字串來,成為「有善行良好之表率」之意義,乃以為名。此賢善首菩薩,問到最後。首,本是始,今以首為終,實正是發動功用大效之開始耳,若不請問經名,任後人安上,不如請佛自定,俾後人遵依,這位真真正正為善行良好的表率,經名亦經之表率耳。經中所示,無非教導修正「善行良好」,若不從人證以為之表率,則是口講而心不行,嗚呼可者﹗今有此菩薩作證,成為圓覺是其圓覺矣。從此問中,而覺得此經真是圓備之至。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賢善首菩薩上首,對佛說道︰大悲的世尊﹗已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發蒙昧,悟知圓覺門,如是許多不可思議之事義理行。所謂修行,有修行的事理,修行的病患,修行的法門,入手的方便。世尊﹗此大方廣修多羅(大乘教)名字叫甚麼?怎樣奉行、護持?眾生修習此門,得甚麼功德?怎樣令我們擁護持此經之人,流布此之大乘教至甚麼地方為適合?一連串問了五款,(名字、奉持、功德、護法、流布)這五個問題。說了又說,三番頂禮,終而復始,一切儀式如前,此是總結全經而請問。

  如來說示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時候,世尊聽了賢善首菩薩所提出的全經五個處理問題,也覺得相當重要,就告賢善首說︰好吧!善男子﹗你們都這樣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利益設想,問於如來如是的五個問題,如是功德名字等,汝現在就預備聽吧,我為汝說明就是。時賢善首上首,奉到如來這樣容易承允為說,心中歡喜,及當時在會一班大眾,都知快有重要的法意如來要說了,於是默然傾聽,靜待如來宣說。

  出經名義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此是出經名之引言,要知此經之來源,及總攝一切佛法藏,方可以安立經名,如理如量之故。特別對賢善首說︰善男子!這一本經,不獨我在此娑婆世界南贍部洲所說,且經百千萬億恆河沙之多,爾許諸佛所說。說到重視此經,則過去、現在、未來,一一佛世尊之所守護。沒有此經,眾生無方便證入清淨圓覺,平等本際。故恆守護,令不遭遇毀障,流通無礙也。其尚有足為尊重之價值至上者,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咸以此經法之事義理行為歸,為依止,即是全佛法藏十二部經的真真正正認識,故謂清淨眼目。若夾雜不淨之眼目,不能理解十二部經。若能以此經為依歸,信解了義,則能認識十二部經之理行,具此意義,有如清淨之眼目,故能辨見清淨,不染不雜也。其十二部經表列之如左(眼目謂能見而認識之)

十二部經亦名十二分教(小乘九部除授記、自說、方廣之三部)

長  行:又名契經,又名法本。文法是叙述,很長,一行一行的。

重  頌:重說經義之頌,以利便記持。

授  記:弟子親悟佛性,佛乃授記成佛之國土,名稱劫量等。

孤  起:即是偈,不重出長行經義,乃特起一義之偈頌也。

無問自說:法意深遠,無人能問,佛自說之。

因  緣:一切佛說緣起事義,即說明其事之來由,遠劫因果等。

譬  喻:法意難以體會時,輒設比喻得解。

本  事:本昔世界事。

本  生:本昔受生事。

方  廣:顯大乘中道義,全彰實相者。

未曾 有:說奇特法,現奇特事,眾以為「得未曾有」。

論  議:佛與弟子菩薩等,問答義理之記錄。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

  今此如來,自定經名,謂此經可名之曰《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可名之曰《修多羅了義》。此之兩名義釋如前,解題中微有不同者,簡略之異耳。茲解第一名,本來甚麽都沒有,稱大。方廣者,乘也,運載為義;亦用也,亦行也。行用方便廣博,運載眾生至達圓覺本際之大體性,即是圓覺性,為總持無量無邊之事義理行,凡聖因果,世出世法,不失不壞者。如此簡單解說更為淺而易明。其第二名,《修多羅了義》,一連串都是究竟完全明白實際之理行,全無戲論者,亦成淺解可知。

「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其第三名解,非最上一機,不能聞知,故名秘。隨其機而變換其名及其位置曰密。故秘者在法邊說,密者在人邊說。禪宗六祖對惠明問︰「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答云︰「密在汝邊。」此之謂也。王三昧者,三昧之王。三昧之名,極多無量,究極即是圓覺性也,此覺性為一切三昧之本,一切三昧從中出,故即如云三昧中之最耳,是以名王也。按不可得知之義,人從此方面云「秘密」也。

  其四名《如來決定境界》者,以圓覺成總性,諸法如其而來,人若能如是覺性來者,即佛,不如即眾生。然生佛皆決定在此境界之如否,倘得淨覺隨順不二,而如其平等本際,以至身心寂滅之清淨覺地者,是為境界相,即實含宗趣體用在內也。如此用來決定「覺已入否」之境界者,此經是也。又諸法如義名為如來,為證諸法如義決定境界也。又是如來方堪能決定其境界故,餘諸入者非覺入故。

  其第五名《如來藏自性差別》者,如來藏,即人人本具之覺心,將圓性同流轉之時,仍在無明為已主宰之所依處,故曰如來藏。及至隨順覺性,則成圓覺。如來藏自性,起諸差別之妄想執有為義,實即如來藏仍與彼覺性同體,而為黯然無光之燈,在同一百千燈光之室內。室包如是百千燈明,亦包暗燈,暗燈不能照了此室,燈光方能照了此室。此《圓覺經》即表示如來藏自性(本位)差別之義相,故以名此經。如是五名各義皆明,圓覺妙性惟一而已,汝當奉行而受持此五名也。

  以上正答一問「名字何等?」竟。

  流通

「善男子!是經惟顯如來境界,惟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此段總明是經為最上一乘之真實相,有幾點應注意者。(一)了義經言無不盡,言無不了之義,言無不達到究竟之理,言無有不能行的,是謂稱性而談,亦即隨順覺性而表現於言詮之謂也。(二)自如來說了這般事義理行,我們悟知此一切本無之實相,方便說出一個名目,以便利人們了解此之義理,由此而入。即是不立一切法中,建立一切教門,名圓覺門。此圓覺門不論是佛也好,菩薩也好,一定由此而成就的,即凡聖因果,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不依之為總體性,乃名圓覺性;指彼本身而說時,就得叫做圓覺自性。(三)此圓覺自性,在未明白的人,不能用思惟心意識猜度得出,其為實際何如之狀。惟過來人已識從覺(自心圓覺入手行三種方便,達到隨順覺性)而入者,始能得知,而說得出也。(四)圓覺亦名大陀羅尼,即總持之總持,以此總持之義,悟知此經指示之理行,義無不盡,理無不融,行無不達,如是境界,是甚麼境界?豈凡夫二乘所用之心念可測知解了耶?抑亦非此等人可說得出可知。要從這個實際理地,通透過來,看十二部經,無有不徹底明白的。旨在人人能從此入,人人都是本具有資格故,慎勿自暴自棄可也。

  佛就對賢善首說:善男子啊!總其過程,盡量告訴你們吧,是經單獨顯示如來境界,為一大總相覺體,包羅萬法。一切諸法凡聖因果在內,無不依之而自分建立,成為此總體中之一一差別相境界,此之總與別實性為無。既呈現有此事義理行,惟佛如來已圓滿覺性者,方能盡量宣說此體。此差別境界,是如此如彼,其然其所以然,使未知者發心修行同入,指示初心下手方便,無有不攝,意無不周,故稱圓覺也。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能依此經所指示,如實修行,漸次增進,亦一樣至於佛地,不必懷疑矣。(這是佛說障道無畏之表現)

  按:此為提先答覆第五問題:「流布此經至於何地?」本來是說流布將來的情形,到甚麽地方為對機。但佛就說為果地之地,究竟至於佛地,為實指隨緣之地自無定方,凡欲修學皆在流通展布之處,故在流布。經家說有十種方式去做的工作︰(一)供養|曉得供養,當然就請得此經來到此處無疑。(二)書寫印行|這是古今不同,文化進步曉用活印,往古只有抄寫傳持耳。(三)施贈|派予人讀閱。(四)聽講,或聽人讀誦、講解此經。(五)受持|其實接納此經之方法,認為可信解行證的。(六)讀|高聲讀經文,先知其字句意義。(七)誦|細聲默誦、細細尋味其義路。(八)說釋|用言辭來表明此經之教法,釋其難解之疑點。(九)思|得知一義多義或全義,沉著地,思其義而心領神會。(十)修行|決定照經上所示方法,真真正正去履行,務達悟證此圓滿淨覺境也。有如此十種方式之所在處,便成此經流布之所在,有是經方有是流布方式見到也,是為提前正答第五問:「流布此經至於何地?」竟。

  經益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蝱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段正答第二問之「云何奉持?」奉,謂尊敬重視;持,堅執不捨。眾生慧眼一開,無畏道便認識,見到此圓覺了義之經,其尊重珍視,把持不願放棄,是應該如此奉持的。善男子啊﹗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即馬上透脫,不須經歷很多時候;教,即言教,留下這般說話作引導;大者,謂「甚麽都沒有,無物不包」;乘者,以運載得名,其意義亦即方便廣普之作用也。此經既有如是之含義,並有如此方便之法門,於是頓機|最有智慧的眾生|機會到了,從此經而自開覺知見,以至悟入圓覺,是最重視的人發現收穫的結果,亦是本經佛之說出最期望的目的,當機是這一類。但亦兼攝歡喜漸修,或智慧未達最高水準的一切群生品類,一一都能信受奉持,自穫應得之果,究竟必同入圓覺佛地無疑。譬如大海|此經亦如是|不讓小水流歸別處,水無大小,咸注大海,惟大海能容納之。然此水者,不論其利用他的人物,是小至蚊蚋蝱螆,大至阿修羅身,利用此水以資養身心者,一樣平等,令各得滿足如意可知。此經亦復如是,上至頓機、中根漸修、下至未悟,一一皆有入手方便,肯修而利用之,自能滿足菩提,取用無窮,隨時隨地,隨意隨宜,一一皆可得到同入圓覺可知,應如此尊重奉持。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此段正答「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之第三問也,用兩種比譬方式,較量而顯出此經,所指示眾生修習者,得甚麼功德?不必明言也自會意。阿羅漢是小果之乘,義翻無生、殺賊、應供等名,是以斷證涅槃境界為鵠的,與此化令直趣佛地功德相去幾何,是不難知者。現在世界上的七寶就不同往昔了,應該是:玉、鑽石、珍珠、珊瑚、白金、黃金、白銀之名義方合。舊經七寶者︰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赤珠、瑪瑙。

  囑護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段正答第四問之「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所以佛就對賢善首說︰善男子!若復有人從歷耳根聞得此經之名稱,信知有此事,其心不惑(不起疑念),當知是人,不是在一佛二佛所種修一切福慧(自薰成種),如是乃至盡恆河之沙,這樣多的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其由來積下許多福德、功行、善根種子,始得聞之,不是普通的根基可知。所以汝賢善首菩薩,應當擁護此末世之修行者,助其成功,決得證入究竟圓覺,不可令世上的惡作惱害者,及一切外道來擾亂其身心,致彼起退悔心。不修,則取證無從,而屈枉他生於世間一場矣。既有此人,肯修此法,應當擁護他,使竟全功,方不委屈他的深根。是故應知如是護持。

  外護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此叙金剛發願外護,此中但舉三位金剛首領,有火、有摧毀、有風,甚麽障礙惱害之魔,經不起這三股力量的,這是入外金剛部護法曼荼羅眾。尼藍婆,梵名,此翻為青色之風大表義(見《陀羅尼集經》)。於此會中,有一班外護金剛部眾,有三位首領,率領八萬金剛眾,新譯由藏密方知真義,在人為極勇猛,怖畏之稱,這是無畏的表現,在本身講;在他類對他稱為大怖畏者。有喜樂、忿怒兩種曼荼羅。其密法中,息、增、懷、誅四法不可少者,尤以誅法最利害。今此之眾屬於息法性質,已經力量足够有餘矣。火首言其形狀,摧碎言其力量,尼藍婆言其色力。他們金剛部屬也一樣發心擁護此經及持經人,對佛發下宏願。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此中敍述天之首領,亦隨金剛部屬發心擁護也。大梵王是娑婆世界主,名螺髻者,二十八天王,即連梵王帝釋在內。而須彌山王,即別指帝釋居山頂也。護國天王亦獨標,護世四王之總稱。佛說法,每一法會,總不離天龍八部,天即指此等,猶以梵王帝釋四王,為時時慣見之名學,當然此圓覺會少不了他們啊!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此段言,大力鬼王首領,亦隨天王之後發願擁護持經者。這時有大力鬼王,名字吉槃茶的,屬南方增長天王所統轄,(翻作冬瓜或甕形之義,力量亦相當快捷,其疾如風,變化稍多於餘鬼類。)率其十萬鬼王,亦來向佛發願,擁護持經人,使四十里內,無諸惡害鬼神侵擾。

  按:此經之外護,有金剛部屬、天王部屬、鬼王部屬。這一班外護都是差別不同的實力,足够擁護持經人有餘,故末世修行此圓覺法門,大可放心,決定當成無疑。

  總結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此經已,」是結集的人,文殊阿難等所敍,謂佛說此圓覺了義經已完畢,在會的一班大眾有此觀感作結語。此眾中有一切菩薩,如前十二位上首,各有眷屬共十萬之眾,其次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列表如左:

梵名。        譯義。     註釋。

提婆          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

那伽          龍          此古代大動物爬蟲類,有守天宮殿之神龍。

夜叉         勇健鬼      亦名暴惡,守天城池門閣,有地、空、天三類。

乾闥婆       尋香神     又名香陰,不啖酒肉,惟香資身,是帝釋天屬下司雅樂神。

阿修羅        無端正     又云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位,因中行施捨,生嗔感此報。

迦樓羅        金翅鳥     兩翅展開相距,三百三十六萬里,項有如意珠,以龍為食。

緊那羅        人非人     又名疑人,羅什師謂非人似人,而頭有角,亦天之伎神,力稍劣。

摩呼羅迦      大腹行     肇曰大蟒神,即腹行者,如掘尾龍之類乎。

  及諸天王、梵王等,這班天眾如前已說;一切大眾|未盡說過之餘眾,聞佛所說之後,以觀感所知,皆生大歡喜,只有自念當即依照佛說,信解受持,奉為最貴重的法寶,而競競業業去實修觀行,這是一定的。

  按:即如今日吾人,雖不值佛世,親預法會,還幸值如來垂教,仗有種種擁護此經之無量力,得以流布此方,直至於今,使吾人得見、得讀、得解、得信、得復為講說,如親預法會,誠不幸中之幸,由此證知此經謂不於一二佛種諸福善可知。現在講至圓滿,吾人聽經之目的何在?即在如法真修,若不修行,數他珍寶,空讀何用,修行之目的又何在?就要成其圓滿淨覺之佛果耳。若果人人能修,人人能成,亦即人人本具此覺性故。諸佛本願如此,吾人希望於自於他都是如此,如來出現於世亦為此一大事故,吾人講經不過繼此大事之未竟工作耳。下當另說明圭峰宗密禪師之迴向頌,為第三節,而尚有第四章總提大意、第五章提示行門,俾眾人聽畢,亦能簡略記得其要義,兼知如何修行入手方便也。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