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迴向頌釋
自惟無始迷心海 曠劫飄沉生死波 塵沙諸佛出人中
浮木盲龜難值遇 何幸此身逢了教 千重疑滯類冰銷
尋思累世積聞熏 慚愧多生善知識 上士慈悲哀末世
始終次第為諮詢 能仁應感稱心源 本末無遮頓演說
已採群筌叩真寂 隨應聖者解斯文 普回功德向眾生
同入神通大覺藏
這一首解經圓滿的迴向頌,是圭峰宗密大師作的,他對這部圓覺了義經的講解,煞費過一番工夫,所以有《略疏》、《小鈔》、《大疏》、《大疏鈔》、《道場修證儀》並行於世,真是宗教兼通,圓證無礙之大德。疏講此經既畢,作迴向頌以誌觀感,文情並順,不離經旨,故為隨文略解,以示今此會,亦臻圓滿,如是迴向云爾。全頌十六句,初四句屬感歎,以招同氣相感,次四句慶幸,中四句敍經,末四句行向。不慧全己意釋之︰其初「自歎」者,自己思惟,無始以來,迷失本來真心,性海固自若也,曾經曠遠劫來,因無明妄執,致起愛憎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飄沉生死道中。性海興波,打得自己頭昏目眩,雖有如塵如恆沙爾許多佛出世,惟在人道中,示現成佛。但自己未必生得人身,生得人身亦未必逢值佛出世,有如《涅槃經》〈卷二〉說︰盲龜浮木,兩者相遇,浮木有孔,龜之遇著甚難甚難。此所以慨歎自分向道有心,還待法緣耳。
其次「慶幸」者,今生雖得人身,未逢佛世,尤當佛後之末劫,何幸此身逢值如來垂留了義之教,即此《圓覺修多羅》是也。開卷讀之,心中積壓下如千重之疑惑,滯於事義理行,不得通徹者,有類如冰銷鎔於湯之喻,得知「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而淨圓覺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乃尋思自心覺性,如貧得寶。且如本經說,不於一佛二佛而種善根,乃累世修積多聞,自發大願,自薰成種子,由此自生慚愧,多生已來,求善知識,不少正知見人,為說妙法,但仍未能悟入佛圓覺境界者,說來真是慚愧之至。
其中「敍經」者,幸而在釋尊住世時,有一班上士菩薩,以慈悲本願,哀愍末世眾生,在大方廣修多羅的圓覺了義說法會上,自始由文殊上首請問,如來因地法行起,終至賢善首菩薩,叩問此經之處理五項問題。中間次第由普賢云何修行;普眼問修行漸次;金剛藏問斷除疑;彌勒問云何當斷輪迴根;清淨慧問行位差別;威德自在問方便漸次;辨音問有幾修習;淨諸業障問何因眾生不能悟入;普覺問末世應如何行履五個問題;圓覺問入手方便。能仁世尊,應緣而說,彼眾上士,情懇感動,得以稱佛心源,覺處流演而出。從本來實際,以至未覺幻末,無有隱匿遮藏,快捷的頓然演說,暢其本懷,開發蒙昧,此經旨如此。
末「行向」者,自己幸從了義教悟知此《圓覺修多羅》、宗趣體用,採為群眾取魚竹器之筌具一樣比喻,倘各人得魚可以忘筌了,於此直叩真乘,則清淨覺地身心寂滅之宗,平等本際之趣,圓覺自性之體,不二隨順之用,隨順覺性指歸究竟圓覺。行門則不離止、觀、禪那三種方便。至於設立道場,三期取證之觀行入手,在講解時一一已分別詳悉,這些都是隨順覺性相,應經中聖言之旨,而講解此之文句。今日圓滿,以此功德,普皆迴向法界眾生,同入如來之神通大光明藏,即清淨覺性,為宗趣體用之理行匯歸目的,成就大圓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