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總提大意
當我們用腦思惟宇宙的真相是甚麽?便會自己假定了一個境界,是甚麽都沒有、空空洞洞的,這是擬作為最始的實際情形。及至發見了有這許多事事物物,擺在目前,仍屬此大宇宙之內自由發展,似乎有規律的,一動一切動,從來沒有靜止過,這樣的觀察是現實的。既然具備了假定的一種境界,又繼續見了現實的情形,運用腦筋去極力思惟其事義,結果一無所得,仍然歸回先時假定的境界,甚麽都沒有了。此時叫做盡思惟量的邊際,而後前此之假定成為實際的現實事義一樣,便是色空平等的見解也。及至反映發覺誰在此作是思惟時,則顯然此之知見,仍不離此實際本無之位置。故本無之實際,乃為一切現實(包括能知見之心念在內)之所依處。這樣發覺,仍未離開用心去思惟的本能作用,這叫做但用思惟,不解放下的未覺,未除理事二障的人。因為你雖然發覺到如此現實的本無境界,大致是包涵萬象,可是其體性實未清楚明白;其中差別之種種事物,亦未清楚明白,怎能說這種能知見的思惟心是覺性的本能呢!如此糊塗,只得肯定了一種大概觀念,全未清楚,亦無可能達到完全清楚明白的最高目的,是謂無明。換言之,就是不明白本無之體性及所包羅萬有之現狀。其中變的情態,更不及知者。是凡為有知覺的生物類,都是具有此之無明為己主宰。因為迷迷糊糊認識此本體不真切,其中現實亦然,則是無智,無慧目。在智人已認識清楚,不用此之思惟心能力,但用放下思惟,而有一種智力代替了他的直接覺知,一一事物及本體,整個性清楚明白的,叫做圓覺者,即是佛。他告訴我們這是甚麼,就是說此《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是也。
經裏面不單是告訴我們,這本體是甚麼就算,還要教我們怎樣用自己智慧的覺性,去契入此本體。即是等你自己智慧發揮到相當圓滿,就覺得這般現實的一一事物,不出自心。這個宇宙本體是本無一物,仍不出自己的智心所知範圍,反映出原來就是自己的覺性是也。毋怪前此之想來想去,思想到盡頭也,覓他不得所在。就這是體,如此即用,如是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那時叫做悟。悟即悟知一切萬法不出自心,一切本無不離覺性。於是知道了,本無成佛及不成佛,本無菩提及與涅槃,本無眾生及輪迴生死,十方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所有知覺在這覺性中,恰比為空華之依空而有,覺性比為虛空之性。空本無花,空華自分亦無,無生處故。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即用此思惟之知覺心,是為依無明體的得來結果。今依覺性得來結果,不必徒事外求,一一本有擺在當前,當體自寂,故無所證,則無有取捨得失;無能證,則無作止任滅。於此實在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一樣,平等不壞。空性亦如此,覺性亦不動。只此隨順覺性,漸得妙用恆沙,以後教人們明白修行的事義理行,就有宗趣體用之方便言句,來講釋此等經中事義理行耳。比如說甚麼叫做事?現知世尊已證圓覺淨性,成佛了,此是「事」實。那末,就得請問如來因地法行是怎樣修成的呢?就成為「義」相了。如來說出自始至覺,怎樣不用思惟,得入覺性,而後不二隨順的,便成為行上的「理」。隨後指出依各種根性,各修隨順,有三方便可修,有病患當知除滅,有三觀行為入首方便,更教尅期取證之法式,這是屬於「行」了。那麽講解經中的事義理行,又如何要用宗趣體用啊?那就是本此經之究竟目的為宗,此經之究竟目的是「清淨覺地,身心寂滅」,以此為宗是也。宗之所依為趣,此經指「平等本際」為目的所依處。再說宗之體,此經是指「圓覺自性」。宗之用,則是「不二隨順」是也。宗趣體用雖約四名而說,但是全體即宗,惟顯如來境界,凡夫二乘所不能知。惟有依照指示,修止觀禪之三方便為行門,斷無明之愛欲,截生死輪迴根本,除病患之四相四病。所證妙法,頓斷二障,隨順覺性,是為凡夫得入。旁及漸根未成,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三種淨觀入手方便,一切眾生悉皆同證圓覺,是不難也。最後蒙佛付囑,守護持經人有賢善首菩薩,及金剛部屬、天王部屬、鬼王部屬,一切大可放心修行,何慮不畢所事耶﹗茲再重頌其大意,以便記持云。
重頌大意
圓覺觀世間 佛眾生器界 因緣果報起 皆由於無明
如來本因地 圓照清淨覺 永斷於無明 方得成佛道
眾生無始來 種種顛倒見 如迷不辨方 妄認四大身
塵緣影為心 此妄有輪轉 生死漂流中 有名而無實
一切器世間 始終皆生滅 聚散及起止 循環而往復
因緣業果報 正報得受身 依報成器界 生種種取捨
由是輪迴因 緣於貪欲念 由欲生愛增 果報生諸趣
地獄鬼天人 善惡兩殊途 眾生本貪欲 發揮於無明
顯五性差別 於二障淺深 解脫不解脫 邪正頓漸分
菩薩大悲願 示現入世間 開發於未悟 化令成佛道
是故諸眾生 欲脫於生死 先當斷貪欲 又除於愛渴
惟菩薩示現 亦假諸貪欲 而入於生死 慈悲令捨愛
非以愛為本 與眾生不同 十二上首眾 次第為請法
我大悲世尊 憐愍諸群有 廣演如是事 為眾故宣說
如來以淨覺 智照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非實猶如夢
空華滅於空 了無生處故 夢時非不無 醒了無所得
一切諸眾生 於無生性中 妄見於生滅 名輪轉生死
佛因修圓覺 知如是空華 即無有流轉 身心受生死
非作故而無 本性實無故 彼名知覺性 亦猶如虛空
以知虛空者 即為空華相 亦不可說無 知覺性但空
有無俱遣故 名淨覺隨順 如彼法界性 圓滿徧十方
佛因地法行 菩薩發大乘 末世依此修 而不墮邪見
若知幻離幻 云何而修習 須知諸幻法 生佛圓覺心
猶空華空有 幻華雖復滅 空性原不動 眾生諸幻心
還依於幻滅 諸幻雖盡滅 覺心本不動 依幻說覺者
是亦名為幻 若復說有覺 猶未離於幻 若復說無覺
亦未離於幻 必須有無遣 方名為幻滅 亦名為不動
不隨諸幻盡 不入於斷滅 故知幻即離 離幻即名覺
欲求淨圓覺 心正念離幻 念四大本空 和合為身相
四大各離時 妄身在何處 根塵中外合 緣氣於中聚
似有緣相影 假名擬為心 此虛妄心體 離塵不能有
塵相不可得 於中緣亦滅 無緣心可見 是故諸眾生
幻身心俱滅 幻根塵亦滅 幻滅亦復滅 非幻則不滅
譬如磨銅鏡 垢盡乃明現 當知此身心 皆為幻垢相
垢相若永滅 十方咸清淨 又如摩尼珠 五方映五色
愚者見實識 智者知非實 淨圓覺心性 現出身心相
隨類各應現 愚說淨圓覺 有身心自相 迷執復如是
身心幻垢離 說名為菩薩 垢盡無對垢 及無說名者
無菩薩及佛 若菩薩眾生 證得諸幻智 滅除影像故
便得無方淨 無邊虛空界 覺心所顯發 覺性圓明故
顯覺心清淨 心淨見塵淨 見淨根塵淨 聞覺知諸根
一一皆清淨 六根六塵淨 四大入界淨 二十五有淨
彼皆清淨故 十力無畏智 十八不共法 三十七道品
功德法清淨 如是八萬四 諸陀羅尼門 一切悉清淨
彼功德實相 法性清淨故 一身既清淨 多身得清淨
十方諸眾生 得圓覺清淨 一世界清淨 多世界清淨
乃至盡虛空 圓裹於三世 一切悉平等 清淨本不動
法界皆如是 覺性亦復然 其中一一法 四大不動故
覺性亦不動 諸大總持門 平等不動故 覺平等不動
覺性既遍滿 清淨本不動 圓而無際故 知根徧法界
諸塵亦復然 四大徧法界 諸大總持門 皆徧滿法界
妙覺性徧滿 根塵無壞雜 乃至總持門 無壞復無雜
如千燈一室 光徧無壞雜 此圓覺成就 不與法求脫
則無縛無脫 不厭於生死 不愛於涅槃 不敬重持戒
不憎惡毀禁 亦不重久習 亦不輕初學 為一切覺故
如眼光前境 眼光見圓滿 其光無憎愛 光與體無二
體既無憎愛 眼光亦如是 修習此心成 無修亦無證
圓覺普照用 寂滅無二體 恆沙諸佛刹 如空華起滅
自心融法界 覺不即不離 平等不動故 無縛則無脫
眾生本成佛 生死與涅槃 猶如昨夕夢 無起滅來去
所證無得失 無取復無捨 亦無能證者 何有於四病
能所畢竟無 一切諸法性 平等原不壞 應如是開悟
眾生本成佛 何故有無明 若本有無明 何說本成佛
先成後無明 則一切如來 何時生煩惱 願大慈為說
佛告金剛藏 一切諸刹土 無始終生滅 無前後有無
聚散及起止 念念相續生 循環往復見 種種取捨心
皆是輪迴因 未出輪迴見 而辨圓覺性 性即同流轉
不免仍輪迴 目動搖湛水 眼光迴轉火 雲駛誤月運
舟行見岸移 性轉誤如是 旋轉物未停 欲住尚不得
况輪轉生死 垢心未曾淨 而觀佛圓覺 不能旋復淨
便生三種惑 如目生幻翳 妄見有空華 幻翳若除去
何時更起翳 空華滅於空 休問何時起 空中本無華
亦無起滅相 觀生死涅槃 即同於起滅 妙覺性圓照
離於花翳喻 當知虛空體 既非暫時有 亦非暫時無
佛圓覺隨順 本性虛空等 猶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
如來圓覺心 本無一切法 無成佛不成 無輪迴及非
但諸二乘人 彼所圓境界 身心及語言 悉趨於斷滅
不能至涅槃 何况用思惟 測度佛圓覺 如螢火燒物
終不能燃著 以輪迴之心 生輪迴之見 如來寂滅海
終不能至入 先斷輪迴根 呈虛妄浮心 多諸巧見者
輪迴幾種性 修佛幾等差 當設何方便 教化於眾生
為問如來答 眾生無始際 有恩愛貪欲 故有輪迴苦
世界諸生類 婬欲正性命 輪迴愛為本 由欲發愛性
令生死相續 欲因愛而生 命因欲而有 眾生愛自命
還依欲為本 愛欲是為因 愛命是為果 由欲境違順
生愛心憎嫉 致造種種業 生地獄等趣 知欲為可厭
厭業道可欣 捨惡而樂善 便復現天人 又知諸欣愛
皆為可厭故 棄愛樂平等 仍有所好樂 還滋愛為本
便屬有為相 成增上善果 此皆是輪迴 不成於聖道
是故眾生類 要免生死輪 先當斷貪欲 及除於愛渴
勤求佛圓覺 淨心得開悟 五性悟不等 二障有淺深
說圓覺自性 非性性所有 循諸性現有 無可取可證
於真實相中 無菩薩眾生 二皆幻化故 故無取證者
幻化滅故無 孰為取證者 譬如人眼根 不自見其目
雖不自見目 見性自一樣 無一樣性者 眾生迷倒見
未能除幻化 幻滅未曾滅 虛妄功用中 便顯其差別
若得佛寂滅 隨順於淨覺 實無寂滅法 亦無寂滅者
眾生無始來 由妄想愛我 不知念生滅 起愛憎耽著
若悟淨圓覺 發智明起滅 即知此生性 徒自苦勞慮
能永斷勞慮 即隨順覺性 未入地菩薩 已入地菩薩
以及諸如來 四種隨順名 聞是無分別 信解而受持
不生驚怖畏 但不起妄念 為隨順覺性 成一切種智
妙覺徧十方 生自性如來 與諸法同體 一一平等法
於諸修行中 真實無有二 說方便隨順 其數無有量
圓攝性差別 當有三方便 止觀及禪那 示此三法門
可入圓覺性 得親近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種種方便法 不論同或異 皆依此事業
三事圓證故 即成大圓覺 此無礙法門 應隨便修習
止以悟得性 取靜澄念行 覺分別煩動 止念而慧生
身心客塵滅 內發靜輕安 十方世界相 一切如來心
於中而顯現 猶如鏡中像 觀知覺心性 又與諸根塵
皆因於幻化 即起於幻化 以除此幻者 及變化諸幻
而開示幻眾 由起於幻故 便得全幻用 內發大悲定
由起悲愍行 觀幻者非幻 亦不同幻觀 雖則皆是幻
幻相永遠離 是所圓妙行 如土長禾苗 禪那之為用
既不取幻化 亦不取靜相 覺了知身心 皆為有罣礙
不如無知覺 明明常寂照 不依覺知心 則超礙無礙
世界及身心 得受用自在 如彼器中鍠 一切不留礙
圓覺清淨心 本無有修習 亦無修習者 一切菩薩眾
皆依於未覺 幻想力修習 由前三方便 頓漸而開合
變成廿五輪 末世諸眾生 若依此而修 應當持梵行
寂靜其思惟 求哀愍懺悔 經於三七日 以抽籤方式
隨手而拮取 便知應修學 要生堅決信 否則不成就
此心本清淨 因何而染污 何緣使眾生 迷悶而不入
如來示淨業 眾生無始來 妄想執有我 人眾生壽命
錯認四顛倒 以為實我體 生憎愛二境 妄體重執妄
二妄互相依 乃生妄業道 以有妄業故 妄見流轉苦
厭惡生死者 妄見有涅槃 由此不能入 清淨圓覺心
非覺故違拒 能入非覺入 故動念息念 皆歸於迷悶
由於本無明 自為己主宰 失卻自心智 一切皆無明
無明不能捨 如不自斷命 愛我者隨順 非愛生憎怨
以此憎愛心 長養無明故 雖勤相續修 求道皆不成
證悟了覺相 成我人眾壽 此不了四相 終不成聖果
名正法末世 若末世正法 悟知了四相 末法還執著
認我為涅槃 證悟名成就 如認賊作子 家財終不保
故有我愛者 亦愛於涅槃 暫伏我愛根 便為涅槃相
有憎於自我 亦憎惡生死 不知我愛義 是其生死故
別憎於生死 名為不解脫 智者若除愛 便得離生死
若堅固執持 我愛不能除 如何入圓覺 猶以病為法
為可憐愍者 雖勤修精進 徒益於諸病 難入清淨覺
若欲成佛道 勤降伏煩惱 起大勇猛心 未悟得者得
未斷除令斷 貪嗔癡愛慢 諂曲心嫉妒 對境不起心
彼我恩愛絕 一切歸寂滅 佛說如是人 成就去邪見
既說四相病 當求何等人 依於何等法 當行何等行
更除去何病 云何而發心 如來答普覺 求正知見人
依彼離病法 無作止任滅 供養善知識 親憍遠復怨
是二俱不可 見示現逆行 自他憎愛斷 怨親平等度
無二即病除 發願盡虛空 一切眾生類 令入淨圓覺
無取證覺者 除彼我人相 憎愛自他種 是為行病相
欲修圓覺道 有三種淨觀 要尅期取證 須閉關修法
長期百二日 中百下八十 壇中正憶念 三七求禮懺
向後攝一心 非彼所聞境 戒記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不復起思惟 靜極便生覺 一身一世界 徧覺眾生心
漸徧百千界 心知亦如是 三摩正憶持 想十方佛子
勤苦修三昧 曾發度大願 自薰以成種 我今悉如之
禪那明數門 心中自了知 生住異滅念 分齊頭數起
一至十回轉 四威儀中作 分別念數明 用了了自知
於是百千界 如一滴雨量 猶如眼前見 一切受用物
非彼所聞境 一切不可取 勤修有頓漸 徧修佛出世
此經諸佛說 共說無二致 圓覺陀羅尼 修多羅了義
秘密王三昧 佛決定境界 藏自性差別 是頓教大乘
亦攝漸根眾 譬如大海水 悉納諸小流 蚊蝱阿修羅
巨細恣意用 飲者皆充滿 末世肯修行 持心堅不捨
一法未得成 可別修另法 漸勤加功用 無有不開悟
如是應知,此頌義者,淺顯便讀。至於必先明白圓覺自性,圓覺是假定變為現實之總體;自性者,謂其本身。此圓覺本身本無性,義同於虛空,虛空有含藏萬物能生萬物之現實事義。然虛空亦依此覺性,而不過說明自說明,還要各人運用自己的不用思惟之智力,始能覺入,原來此之圓覺,就是自己的現前之覺無二。而發覺自心,如千燈之一,在室中光明照見,乃了知此室,若不照見,不能測知。故謂有諸能入,非覺故也。此圓覺自性,即比如為室,一一佛智,比如千燈光照,彼此既不相妨,而一一諸法有光有不光,仍同處室中,依之而建立,一一諸法相,無壞無雜。不過有了知此室者,亦有不了知此室者之兩種。然依共此室,則是一樣,故又謂為平等本際是也。如是知圓覺自性,非一一燈光,或不光之物可知,故經云︰非性性有。而發見此室,全靠在室中之各單位燈光始得全現,故此圓覺性,乃循諸性起,即是循諸燈光而起其全體之現實存在意義。此室一一諸相,即呈差別境,以差別境說此室,則名如來藏。蓋皆未知有室,而燈自無光,發見之時所說耳。若燈自光,發見此室全貌,則無取無證矣,不能取不能證,實無證者。故室中之光,猶如空華,此室猶如空性故,如是應知。總提大意,就此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