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提示行門

  此經之末云︰惟顯如來境界,惟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云云。

  依本經,實際理地的勝義諦說,一切如來,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佛事門中的世俗諦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云云。

  又據本經,威德自在菩薩請問方便修習,佛說︰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云云。其餘明理、明斷事、明諸法義相,可從各章中尋求也。照本經說修行法門的,只有三方便,二十五輪,三期道場,可為提示出來,俾大眾遵而行之。

  第一,若行三種事業之奢摩他(止),三摩鉢提(觀),禪那(止觀俱行),則須具頓根利智,先於理證,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三方便以為行境,這是已解放下思惟的頓根人行的。

  第二種,若行二十五輪的方便,指示是屬漸根中智。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取結。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第三種,是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是屬下根下智,安設壇場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三種淨觀入首方便,就得依照啟示,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樂欲修行起。包括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取一種,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這裏所開的應三種根機緣感而說的三類事業、法門、觀行,是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猶以「勝義諦」觀之,乃︰坐空華之道場,悟水月之佛性。觀鏡影之身心,修如幻之三昧。度化人之眾生,說無生之教法。吾人亦根據此如來自開秘密之藏,講解並提示行門,能不即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暢通其義,則曉得不落思惟,無所取捨。因自心圓覺,一切法性平等不壞,眾生本來成佛故,全理成事,即事證理,反映自己覺心,一無所得。以無一法可得,方是由覺性的自己心胸流出,蓋天蓋地,建立萬法。且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又何妨重提三方便、二十五輪、三期道場,一切觀門事業,未嘗違於理行。一真一假、一體一用、一相一行、一性一智。了了分明,用而非動,不用亦非永寂,當體諸法性自寂故。是為《圓覺經》講完,重為大眾,提示行門之必要。

  茲先出三期道場儀(餘如經說)

(一)淨處安居設壇:

  行者對於此法,已選擇了圓覺為究竟,就得依法修習三種事業,或三淨觀,或二十五輪,此是「法」的條件已獲知。

  次是對於所需要之生活條件,財力的預備足用,期內不必心有罣礙,及事先添置莊嚴供品,如香花幡蓋等。

  次物色發心者,為侍關,預備購取藥物,送食等外護。末了要預備素識中,有勢者,護持一切外來障難。

  如人力,包括自他;財力,包括現有及後備;法物,包括法本、法器,都齊備了,就開始在所擇地點,設起佛壇,佈置居處。

(二)擇吉入壇灑淨:

  時間是採取經中說,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天,三種任便。入壇結界者日,就取經中說十五月圓為起首吧。有用楞嚴咒結界灑淨者,普通就用大悲咒等可也。

(三)三七日中禮懺:

  如經說,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此是一種。亦可採用叢林晚課之八十八佛懺悔,准諸經論,各人平素喜歡及習慣用何種禮懺亦無不可。不慧之意,則最簡單就是稱一聲「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即叩下五體投地,念懺悔偈︰「往昔所作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樣簡單方便易行,其理亦此界教主,攝一切佛,無論十方,佛佛同體。一禮一切禮,一懺一切懺,一悔一切悔。且念念罪性本空,此心亦然。還有七支九方便的東密偈頌亦佳,隨人喜歡可也。又《大疏》舉最備者,即《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種行相︰供養、讚佛、禮佛、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

  (一)供養云者,如一般懺法之開首,香讚至嚴持香花,如法供養等觀想。然此供養者有三種,謂財、法、觀行。財供復有內外事,皆可知。法供即十法行,謂於教法書寫、供養、轉施、聽聞、披讀、受持、開示、諷誦、思惟、修習是也。觀行供養者,菩薩凡有施設,乃至一香一花一衣一蓋一供養具,皆稱其理等虛空界即以全法之身,遊諸佛刹,稱真之物,供養於佛,這就成為普賢行願的如法供養了。此等供養可除慳貪障,感大財富。

  (二)讚佛者,先存意,意誠而後心正,情發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加以身作,不知不覺的表情耳。普通用「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或唱或咏,以讚歎盡緻為表,此等讚佛可除惡口障,得無礙辯。

  (三)禮佛者,依《禮佛觀門》(魏勒那三藏譯)優劣有七,(一)我慢禮,身依次立心無恭敬,高尊自得,恥於下問,如碓上下。(二)唱和禮,徒肅形儀,心無淨想,高聲喧雜,詞句混亂。(非正儀)(三)恭敬禮,敬從心發,運於身口,五輪著地,言發情懇,聞唱佛名,便念佛身,莊嚴晃耀,心想成就。(四)無相禮,發智清淨,解佛境界,深入法性,離能所相,自淨身心,蕩蕩無礙。(五)起用禮,觀自身心及一切佛,不離法界如影在境,諸行位地因緣果報,一一皆爾,故普運身心,徧禮一切。(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緣他佛。若外有可觀,邪人行徑,若能返照,解脫有期。(七)實相禮,若內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實相,見佛可禮,亦是邪見。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安心寂滅,名平等禮。此等禮佛者,可除我慢障,得尊貴身。

  (四)懺悔者,梵華合名,實即悔過。若別說者,懺則陳露先罪,悔則改往修來,滅除三障四障,成淨戒善。三障者,如《佛名經》說︰罪雖無量,不出其三︰一、煩惱;二、業;三、果報。此三能障聖道及以人天,故名為障。此三滅者,八萬塵勞,皆悉清淨。四障者,〈華嚴隨好品〉中,加一「見障」(見及煩惱,利鈍分異,業報則因果分異)。然欲懺者,先知輾轉起由,由無明不覺起貪嗔癡,從身口意,造一切業,受諸苦惱。然懺有二意,若約責心,四障俱懺,若就所作,惟懺惡業。於中復有二種,一、若犯遮罪,先當依教作法悔之。二、若犯性罪,復須起行。起行復有二法,一、事理;二、順逆。所謂事者,方等是這樣脫罪的,莊嚴一戒壇,以香塗之,圓壇設高座,請廿四尊,設饍、新衣或洗,七齋三浴。請一內外律者,受二十四戒,對師說罪。要在每月初八或十五日,當以七日為期,此不可減也。《佛名經》等,則是皈依三寶,興七心(慚愧、恐怖、厭離,發菩提心、怨親平等、念佛報恩、觀罪性空)。此屬事的懺悔,至於理者,如《維摩經》〈弟子品〉,「優婆離章」︰當直除滅,勿擾其心,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佛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不出於如。是也,是名事理陳懺。二、順逆者,准天台止觀,須達順逆十心。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以為所治︰一、妄計我人,起於身見。二、內具煩惱,外遇惡緣,我心增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徧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懺無愧,不懼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從無始來,若自及他,無不皆爾。

  次起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慚愧尅責(屏罪慚天,顯罪愧人)。三、怖畏惡道,(翻抵突也)。四、不覆瑕疵。(翻覆諱)五、斷相續心。(如再犯法律及吐已還食)六、發菩提心。(心等虛空翻前惡徧)七、修功補過。(翻前縱惡)八、守護正法。(翻前滅善)九、念十方佛。(翻惡緣也)十、觀自性空。(見無我也)。若具此者,無罪不滅。此等懺悔,可除三四障,得依正具足。

  (五)勸請者,行者發大乘性,應悲愍眾生,故須勸請。勸請有二︰(一)請轉法輪,謂自以覺心,一面了知聲音雖如響,了法真實,畢竟無生;知佛法輪,所出生處,即常請常說,未曾失時。(二)請佛住世,准《行願經》,三乘聖賢,諸善知識皆請住世,然其意義亦有兩種︰一、隨相請;二、稱性請。隨相請如舉香、結印、口念請偈,或見到師請也。稱性請者,謂佛本常住,眾生心垢業惡,故不能見,但依智離識常作佛觀,心清智明,即常見佛。(此義如下徧修三觀中再解。)此等勸請,可除謗法障,得多聞智慧。

  (六)隨喜者,隨所見他善事,而生歡喜(又隨順歡喜也)。由昔不喜他善,故今發隨善心,而慶悅彼以除之。准《普賢菩薩行願品》,於如來因果、善根、及六趣二乘,一切菩薩,所有功德,悉皆隨喜。佛為最勝,所以先明。《法華經》則惟隨喜如來權實功德也。此等隨喜,可除嫉妒障,得大眷屬。

  (七)迴向者,迴者迴轉,向者趣向。迴己修善,向於三處,謂實際、菩提、眾生。所以要此三者,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而不離眾生及菩提相。又此三者,其必相資,一即具三,方成其一。此等迴向,可除狹劣障,成廣大善。

  (八)發願者,策勵運意為發,希求樂欲為願。即四宏誓願,便可攝盡一切願義,且此《圓覺經》內,有願文隨宣誦而發可也。此等發願,可除退屈障,得總持諸行。

  行者依此而作,成為禮懺觀門,今錄出以供採行,勿笑其太多事可也。至於道場,得甚麼益?見何種境界?是所應聞或非彼應聞之境,在經末已有提示。此中或見佛像,或覩光明等瑞現,不作聖心,即善境界;身心調暢,輕利安和,神氣精明,肢體柔潤,得免諸障,善根增長云云。

  按:《天台小止觀》第九門中,善根發相,亦有真偽。今出偽者,俾眾得自知之。因其所修數息等觀禪,所發出之相偽|身手紛動,或重或輕,或寒或熱,心中或念散善,或起惡覺,乃至憂喜驚樂|此名邪偽之相。若人念著,多好失心。或鬼神知之,則加勢力,令發諸邪定,智辯神通,感動世人,謂得道果,乃至命終墮鬼神道。若因此行惡,即墮地獄。若能知之,正心不著,即當謝滅。真者無有如此之相,一一發相,即與信等相應,分明清淨,內心悅樂,智鑑分明,身意柔軟,微妙虛寂,厭患世間,惟忻出離|若見此善根發時,應隨所宜,或止或觀或禪那,修令增長,此等是隨相用心工夫。

  以上是三七日中禮懺的儀式,過三七日,一向攝念,則為離相用心工夫。要進一步真修三種淨觀之境界也,道場觀竟。

  單修或齊修的方便

  此為正示觀門,分三種,依《大疏》︰(一)泯相(身心客塵永滅)澄神(取靜澄念)觀。(心冥所觀之境,更不異緣)(二)起幻銷塵觀(照〈威德自在章〉經文甚顯明)(三)絕待靈心觀(非關真妄不對有空,直照靈知,而為觀行。經云︰「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又云︰「超過礙無礙境。」又云︰「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皆絕待義。言「無知覺」明,即靈心也)茲約能修方便,准《天台小止觀》總共十門︰具緣第一;訶欲第二;棄蓋第三;調和第四;方便第五;覺魔事第六;治病第七;正修第八;善根發相第九;證相第十。(以十門一一各有釋義,具見《小止觀》等也,須者可自參考。)今言單修三種事業之方法。

  (一)若修奢摩他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數息觀境),形(骨鎖等也),色(青黃赤白),虛空,地水火風,見聞覺知(識也),乃至當知惟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等。澄念覺動者|由前以靜澄心,諸念不起,心合靜源,體非分別,故見分別之識,煩勞動擾。若自是識,則不能見識,如眼不自見,今由念澄智顯,故覺識耳。由於澄念覺識,慧性開明,這是因靜極而生慧,代替了思惟心,於是身心之「執著為有」之相盡,塵妄亦不起,是為永滅。功用到此,感應真淨之心,即見法身,為自如來之覺心,亦不異他如來之覺心,互攝互入。故因身心相盡,妄念不生,圓覺妙心之明明作用,如來心印入我心,我心亦徧入如來心,這是有的境界,如《證道歌》意,境界一樣,故如鏡中像也。

  (二)若修三摩鉢提者,因已隨順淨覺故,知心性是識,識與根塵,三和合有,各無自性,但是無明迷真而起,故名幻化。明白了即起幻智,了別諸幻的覺體。幻者,即根本無明,用智除去。怎樣除法?就是依如幻始覺之力,分覺、根本、不覺。始息滅相,終息生相,即是除幻。(餘義見〈普眼章〉中)又變起種種方便,應機說法,開示如幻眾生,根塵既銷,自他無二,所以能發同體大悲。一切菩薩都要如此知道了,便起去做。一面要明白自己如此工作,各能知道如此做者,非是思惟之幻心意識,乃屬以前幻智,而忘心入覺,故已隨順覺性也。土喻幻法,苗喻幻智,故謂如土長苗云。

  (三)若修禪那者,既不取靜相,又不取幻觀,一靜一動都不用。了知身心,俱是垢相,皆為罣礙,於是放下思惟,但用覺智為「無知覺」之明白本身,即正念正知見也。明者,即是智用之體的名稱,此「無知覺」之明,是不依諸所有礙之事事物物的,他是已放下身心之礙,單獨發覺其作用性存在著,就用他吧,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就是靠他,不以礙為礙,不以無礙為無礙,不以淨為淨是也。甚麽煩惱與涅槃,都不能相與留盼,而阻礙得他的工作,了了分明如此,故比如器中鍠,鍠聲不能被器所留礙者一樣道理。寂滅之一心內發,當下如此,發見一一事物,亦莫不如此寂滅相。妙的覺性,能發見隨自他而運用的寂滅境上,未曾走失。惟自己獨得之明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餘人所不見,故他不能及。然自己之身心,若用身心之無明識體思惟,亦不能及也。不論起種種念相,都屬浮想,惟此覺性智,方為其實耳。

  按:二十五輪經文易知,茲不詳叙,是為複修及齊修者說,三種淨觀何等為首:

  依經,不論修那一種淨觀,都是由一己而至餘人及漸徧漸廣大至無邊,皆由一己之身心起念。故一己之身心,一念之起觀,一息之起數,皆為「入首」之初方便可知。

  (一)修奢摩他者,先要靜,靜到相當時間,能不起思念矣,就有一種自覺之覺智發生,代替了不用思想而能一樣明白當前之事事物物者,是之謂覺。先自覺得自己之本念起,至本身全體皆清楚了知,是為覺一身相成功。從而增廣此覺,至一世界逐漸增廣至一一眾生,一一眾生所起心念,甚至多世界亦得。大大成功之時,所有眾生心念悉知。上面三種事業,是知如來心於自心顯現,今知眾生心,亦一樣耳。

  (二)修三摩鉢提者,就不必取靜,意思亦不自取靜,且起憶念,加深想像力,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十方菩薩。這個心境的三世間總相,還有別相︰這等佛、世界、菩薩,依各種門修行,好精進、好勤苦,得來結果成功,是靠屢次不停不歇地發其偉大願力,自熏習自己,督促自己,自熏練成種子。故能一碰到機會,就生起芽苗,長成菩提了。有如目見如是事,自己心想亦如此修學耳。

  (三)修禪那者,與前兩種,更不同了,先坐定,調氣順,就舌頭頂住上顎,用心數住自己氣息出入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又從頭數一,每一呼吸,都是如此。漸漸就覺得心中了了知道,念頭的生起、停住、滅去。如是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都做去,等到習熟慣了,就有好境界,由少少事物起漸增了知之量,廣及百千世界,若一滴雨水,也會知道,如眼前見到的物件一種清楚,不必用心用力去想,就見到的。這三種淨觀,所發生的境界,知道就算,不可取著,歡喜過量;况彼其他,不應當有的境界,更不可取。是為切要記得。

  結論:做何種修行方法,應知如此存心立心一定要成功的,縱然有阻礙,是有辦法打破的,這樣修不成還有別種法門,總有一種適合的。這個希望成功,決定進修的心念不放棄,至為緊要。這是修道場觀中,應特別提出聲明又聲明,牢牢記住可也。

  上來提示行門,有︰三期道場儀;單修或齊修的方便;三種淨觀何等為首;結論做何種修行方法,應知如此存心,一一具述已竟。爰用「文殊白眾偈」,補入十二句,成為圓滿頌,以結此講經之法會。

  圓滿頌

法筵龍象眾 凡聖無差異 與說諸修行 真實無有二

如何用心處 不得落思惟 一念本不生 當觀第一義

諦觀法王法 惟有用智知 是大總持門 是清淨覺地

身心俱寂滅 住平等本際 隨順佛菩提 法王法如是

    正是:

  圓滿菩提月滿天 心光煜煜照無邊

  眾生已屬本成佛 無住生心印本然

佛曆二伍○四/二九八七年 歲次庚子 中秋節日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