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本經對法界的看法及意義

  整個法界的看法,及舉示出來之意義,在本經〈普眼菩薩章〉,如來指示,要從自心圓覺看起,以及於法界實際,其教導如何求自心圓覺,謂︰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從自己之身體看來,乃四大|地、水、火、風所共和合。而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沬、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則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大外緣假合,妄有六根,是大種所造。六根四大合,成內緣無形作用。此緣之作用積集,似有緣相可知,乃假名之曰心,成受想行識之作用,便擬為用的主持把柄。要知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境界為其所緣,則不能成其能緣之心,便是緣之作用不能有存在矣。茲照分析,四大各離,則無有六塵;既無塵可得,何有緣塵之緣相耶?義例正同也。畢竟沒有緣心可見,由身推知於心,同一幻滅。如此看法,是實際本無的旨趣也。逮至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成為實際的直示,表現無遺,此之法界清淨之相。譬如一顆清淨圓明之珠,映出五方不同之五色,愚癡的人,見彼珠實有五色,比之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不是五性之性,別有性存在,可是亦如此珠,被愚癡的人看差了,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如珠實有五色。由此不能離開幻化之濛罩陰影,不知更有幻化之義。智者則不同,知珠色乃幻化,身心於覺性亦同幻化,都非實在。是故佛說身心是幻化之垢,對離幻垢者,名之曰菩薩。此主伴之看法,又另一格。然皆從自心圓覺起,至於垢盡對除,兩者不立,即無對垢,及說者名者。無主無伴,無佛無菩薩|無身心故。此之菩薩及末世眾生,若自生智慧,不用思惟,證得諸幻之見,滅除影像之似有緣心,爾時便得破除空間觀念,無方清淨,無邊之虛空,都由覺性所顯而發現。此覺性圓明故,顯心相作用之清淨,本無實際;心念之用既得清淨,則見與塵兩者清淨,見塵之見與所見塵相亦無有也;以故眼根,眼識等,及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大種、二十五有身處皆清淨本無故,何有主伴之覺性體用表現耶?推知則十力、四無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三十七道品亦皆本無,是乃清淨之至;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一切實相性本無故清淨,性清淨故,一身乃至多身一切身,如是十方眾生圓覺清淨。既無眾生,則世界亦然,一世界清淨,乃至一切世界清淨;如是乃至盡虛空,圓裹過、現、未之三世(破時間觀念),一切平等,皆歸於本無之實際清淨不動。虛空如是平等不動;覺性亦如是平等不動;乃至一切一切莫不皆然。又此清淨不動,孰能知之?孰能致之?則覺性徧滿故,性亦清淨不動故,圓其本無之實際故,是謂圓而無際。進一步當知六根徧滿法界一樣,其覺知性亦徧滿,故無所不知,謂有如是之作用。不獨此也,根既徧滿,當知六塵亦徧滿法界;如是乃至一切一切悉皆徧滿法界。何由而知?由彼妙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雜故,如是乃至一切一切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徧滿,無壞無雜。法界中一一單位,有形無形,以至整個法界體用,如此看來,互攝互入,互相牽引,相織成幻。是由自己身心起,推出幻化之義,得其實際本無之後,一一皆依幻有而建立。其主伴之先悟入圓覺,乃由自心圓覺,以達法界圓覺。則圓覺之普照作用,與寂滅之本際,體性無二。悟不二之理,入不二之境,然後宣說其方法,與末世大眾週知,是本經的本色。以法界本來已含無量無數之不可說諸佛世界,其中無量眾生類,大體上看來,這些佛刹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仍不出於幻有之意義。是以十方佛刹不算大,一毛孔納之不算小;自己一念不算短,經歷無數劫不算長,以皆知其實際本無故。由此圓覺是不難證也。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