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本經對眾生的看法及意義
法界是總相,法界中包含眾生界及器界刹土。今言對眾生的看法是別相,在本經〈彌勒菩薩章〉中具明。如來說一切眾生,是如此而有其幻化現象的,謂從無始的時間說,過去由於有心之累,遂有種種恩愛貪欲之念生起,致有現行於輪迴六道中生死死生的受身。其現前的世界上,一切生物,固為眾生,不知心念之起亦屬眾生。今就人人以為生物之生,為眾生界說,暫且不作生起之生的心中眾生混合而言,則生物之類,大抵分作卵、胎、濕、化的四種。其所以得現受生之由來,皆為婬欲之妄念動,漸形成行為而得其正應得之性命。是故當知輪迴之所以然者,愛念是其根本也。由有諸欲得到滿足之念,助發其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不斷不休,不知不覺,一生復一生,此之眾生是如此幻有的。眾生又自愛其命,貪求其欲,還依靠此欲念為本,方得有生命之身,是以愛之而不捨。再為說明,則愛欲為因,愛命為果,其起於愛則一也。由於欲的境界,有滿足的及不滿足的,適於愛心的,及不適於愛心的,更加添上憎恨嫉妒等念,變為現實行為時,造種種之業。有業有果,有作有受,皆由有因之故。有果有受,則受報之處,亦隨其不善之業而幻成之報處,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等惡處。及有一般知過反省,知欲心之可厭,愛於厭業一道。何謂厭業道?厭惡愛欲作業之不得善報,遂於不善苦道生厭想。於是捨惡樂善,作善業得善果,當受善報。報必有處,便現天人等趣。又知一切之愛念皆為可厭惡者,兼棄其愛善之心,非獨棄其愛欲之念,且樂於兩愛都不愛之捨心,即平等捨。不知仍有樂意,還滋培其愛的本心無異,不過現象又進一步與沉淪不同,便現如法修行的有為有作,增上勝善之果報處,如禪天無色界是也。此等有之,皆輪迴故,不成其為超凡入聖脫離生死之聖道。此一本幻化之意義,以看眾生。若了知如幻,則入圓覺義矣,是不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