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本經如何示導以悟入圓覺
圓覺惟頓根眾生之所悟入。至於漸機則作如何示導,令其一同悟入?依本經〈彌勒菩薩章〉,有詳盡的教誡。而此之圓覺,亦有多名︰即如彌勒所謂如來大寂滅海;亦名如來無上知見;亦名大陀羅尼;亦名實相;亦名清淨覺海。分見各章中,茲先出之,俾顧名知義,不二之義,意境劃然,不致臨經含混讀過云爾。且看彌勒菩薩如何咨問世尊,如來作何種示導。按彌勒問云︰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此其一;於諸輪迴,有幾種性?此其二;修佛菩提幾等差別?此其三;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此其四。
如來答一︰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菩薩則有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所以不同。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即可獲致。至於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如來答二︰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如來答三︰上說五性差別不等,其原因何在?則依二障而有淺深。何謂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五性是由此二障之淺深而生差別不等者。若未斷二障名未成佛。此不聞種性離。若已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即成聲聞、緣覺二乘,兩種種性矣。若其發願,勤斷二障,而二障已伏而不起者,即成菩薩種性矣。若事理二障,已永斷滅,即成佛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即成佛種性矣。以上四種性,有不由斷證,而不從事漸修,當下了知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只看其境緣遇合。若逢善知識,曾經頓悟圓覺自性者,依彼所作,無念無求,體用不二,隨順覺性之因地法行,同得頓悟,即成頓根。否則彼善知識是從事漸修者,則所教學皆漸法耳。今此頓教為遇著如來正修行路的無上菩提頓法,圓覺法門,根無大小,皆成佛果,是為不定種性。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連前聲聞、緣覺、菩薩、不定、及此外道種性,共成五性差別之名如此。
如來答四︰菩薩惟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乃能為之。當設對機施教,無有限量,首須令眾生發其趣悟圓覺之願,一如上來所說之意義。願云: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頓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