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主伴說教應具隨順覺性三種方便
茲如來之說《圓覺經》,乃示果地境界,兼明因地法行。故主伴之佛菩薩眾,為說法教示開導未悟,顯其同體平等之應具因地法行,使人人能知能行、能悟能入此清淨覺性境界耳。故佛之說此經,則自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無凡無聖,無生無佛,身心寂滅的平等本際,圓滿十方,覺性週徧,體用不二,而不二隨順。在這體用一如的不二境上,現諸淨土,與大菩薩眾俱同一處。眾生雖同在一起,而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有與佛平等之覺地。於是宣說因地法行,應文殊之請,亦俾眾週知,及示清淨慧菩薩以主伴三種隨順覺性。凡夫之一種,乃不屬此節論義範圍。及示威德自在菩薩以三種方便云︰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便成圓覺。這些便是因地法行門徑,主伴須應具足修學的。據佛自說,如來因地法行,永斷無明。佛佛如此,眾生若欲成佛,亦須如此。今先明佛菩薩隨順覺性之境界,始有說教的主伴產生,人才具備了說教條件,方能令眾生同悟入也。此之宗趣所在,不可忽略。〈清淨慧菩薩章〉中云︰「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是一種隨順。
「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云云)。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是一種隨順。上兩種為伴從菩薩未入地已入地的資格條件。
至於如來自己身為說法主,則所見所行,盡屬果地上事︰「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是一種隨順。更有為威德自在菩薩說的止、觀、禪那三種方便隨順︰「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此云止,寂靜義,為定的異名。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此云等至,身心安和不浮不沉,等至而受用其位也,亦云等持。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留此身心在世界上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如是三種方便隨順,須要具足圓證的。此禪那翻思惟修,新譯曰靜慮,與禪定同。心定於一境,而慧亦均等者,即定慧一體不二之禪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