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摩騰本是中天竺人,風度儀表出眾,精通大小乘佛教經典,常以雲遊四方、教化眾生為己任。他曾到天竺附屬的小國宣講《金光明經》。恰逢敵國侵犯邊境,攝摩騰自思:「經文中說︰『能宣講此經法者,必受土地神明護佑,使所在之處安寧。』如今戰事將起,宣講此經真能帶來如此利益嗎?」於是毅然冒著生命危險親赴敵營調解,最終使兩國化干戈為玉帛,從此聲名遠播。
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夜夢金色神人飛空而來,次日召集群臣解夢。博學之士傅毅奏答:「臣聽聞西域有位神明,名曰佛陀。陛下所夢應是此神。」明帝認同此說,隨即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出使天竺求取佛法。使團在天竺遇見攝摩騰,便邀請他前往中原。
攝摩騰懷著弘揚佛法的宏願,不辭艱辛穿越沙漠,終於抵達洛陽。明帝厚禮相待,特在城西門外修建精舍供其居住,此為中原有僧人之始。然佛法初傳未獲廣泛信仰,故攝摩騰雖深諳佛理卻未大肆宣揚。不久後圓寂於洛陽。
據記載,攝摩騰翻譯的《四十二章經》一卷最初收藏在蘭台(漢代國家檔案館)石室第十四間中。攝摩騰居住的精舍即今洛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相傳曾有外國國王欲毀佛寺,唯招提寺未及摧毀。當夜有白馬繞寺塔悲鳴,國王聞訊後停止毀寺,並將「招提寺」更名為「白馬寺」。此後各地佛寺多效仿此名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