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品第八

  佛者覺義,佛道即果地之稱。若照梵語,應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果是也,古翻無上正徧覺果。又菩提亦可譯作道,不單指覺而言,故又有覺道並稱為菩提義者,總之以果地見稱。佛道為準則,如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亦可稱為聲聞菩提(果),緣覺菩提、菩薩菩提、佛菩提,皆指果而言。其義如是,有例可解,故以名品。若照中國字面解,有人作這樣講過,道即通路,佛言成功之人。謂其人已達智慧實際,要循其所由之通達途徑,同達成功,是謂佛道。所以上說,依三乘所得之果而言道,則此佛道惟是佛乘可知,簡去二乘也。《大乘義章》十八云︰「菩提胡語,此翻為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考︰按《大乘義章》二十卷,隋淨影寺之慧遠撰。分義為五聚︰一、教聚,有三門;二、義聚,有六門;三、染聚,有六十門;四、淨聚,有一百三十一門;五、雜聚,欠缺。解釋大小乘法相之古今第一書。)

  《法華經》〈序品〉云︰「恒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方便品〉云︰「是諸佛世尊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今舉三兩種經言佛道,以證明確指為佛果而言,易明也。又例如中國文之所謂先王之道,若據道路之道途徑義者,梵語別出云,末伽是也。故唐代譯菩提為覺不翻為道,以與末伽別也。太虛大師謂︰佛所成就圓滿的一切淨善福慧法,總名之為佛菩提,此所言佛道也。

  按︰佛道也者,約而言之,發揮自己智慧本能至極圓滿,對於宇宙人生,得以徹底明了而躋眾生一一平等的境界。同佛自智一樣,同佛去運用亦一樣,佛菩提果上一體同觀,所以眾生即佛,凡眾生邊之事,無一而非佛事矣。然則菩薩行於非道乃能通達佛道者意在斯也。更有證驗,能否得無畏?讀此品便知一二。務令行菩薩道者,眼前脚下,要行便行,要作便作,但惟一條件就是皆為饒益眾生,故這個真言不可不牢記著。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這個時候,文殊菩薩見維摩長者已交代過天女的履歷,就問維摩詰說︰菩薩怎樣通達佛道的呢﹖維摩答道︰菩薩行於這些不正趣善果解脫之各種各類中,便是通達佛果了也。

  非道者,大別說有三種︰(一)惡趣果報;(二)惡趣行業;(三)世俗善業及善業果報。菩薩能夠做到所行之處,非其本分應用之類,沒有動搖意志,沒有亂其工作,做起來若無其事,簡直看不出他是菩薩來到此類,另有目的者,如此名為行於非道也。什公謂︰「處非而不失其本,故因非道以弘道,則為通達矣。譬如良醫遇物,一經入目,皆可為藥。故醫術斯行,遇病斯治。」「若以道為道,非道為非道者,則愛惡並起,垢累茲彰,何能通心妙旨,達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為道,不以非道為非道者,其平等在用上等,在實相上等,在心行中亦等,則是非絶於心,遇物斯可乘矣。故已住如是實相義者,處是,無有是是之情;乘非,無非非之意,是以能美惡齊觀,履逆常順,和光同塵,愈晦愈明,斯可謂通達無礙,平等佛道矣。」此乃肇法師語,特錄出介紹各位。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

  又問︰菩薩怎樣行於非道呢﹖遂答以惡趣為對象,先說舉五無間。行於五無間之果報者,先作五逆罪因,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之五罪感受︰一、受苦無間歇;二、身形無間隙;三、罪器無間滿;四、眾類無間多;五、時量無間長。在八大地獄中之第八阿鼻是也。行於其間,只有惱怒與恚恨的心境,為煩惱法之一。謂自己因自身知惡事為惡事,而不改,執著至飽和點,不用他人之勸諌,但自懊惱煩悶。又謂追想過去之行事,或由現在之事物,不滿於意,生起懊惱之情意也。內心有說不出的納悶是。恚者,恨毒恚怒,與嗔怒之義同。若作五逆罪,必由惱恚而後去做,不計捨身後入無間受報。菩薩示行其間,雖作五逆感五無間報,但絕對不會有惱怒與恚恨之心念存在,其不同真無間罪人者,以此故也。

  至於地獄,謂菩薩行於地獄之惡趣果報者,必有作地獄之罪垢因,至感得地獄果報處。謂做上品十惡,便感地獄報,其罪垢不離身,身不離罪垢。菩薩示現至地獄者,無諸罪垢,不同地獄罪人也。按:梵語那洛迦或云坭犂,譯義為﹁不樂﹂、﹁可厭﹂、﹁苦具﹂、﹁苦器﹂、﹁無有﹂等。其依處謂在地下,猶言地底牢獄,故名地獄。至若最後一名﹁無有﹂之譯義,謂彼處無有喜樂,無氣味,無觀無利,故云。據說地獄有三類︰一、根本地獄,八大地獄及八寒地獄也;二、近邊地獄,十六遊增地獄也;三、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空穴等處。(以上見《俱舍論》)。若據《大智度論》,則八寒冰,八炎火俱為近邊地獄云。菩薩雖做上品十惡,感地獄處,及至,仍沒有罪業隨身,垢惱擾心,是其異也。

  至於畜生,有云傍生。言生養之繁殖易,故曰畜生。言其形態乃横身傍行,故曰傍生。其類都屬一樣,指做中品十惡,感受傍生之報。蠢蠢然,腦細胞及神經線不發達,任何事物想像力差,不知理趣,即是無明(沒有智慧也)。同時喜愛憍人自得,慢人不如,有如是心裡等過患者,是其畜生類。菩薩示現至其趣,沒有這些過患,故異也。按:梵語依律車,新譯曰傍生。傍謂傍行也,癡慢偏重,多墮傍生趣。

  至於餓鬼,乃因做下品十惡,慳貪無福,多墮餓鬼趣。菩薩示現至其趣,乃反而具足功德,所以異也。按:梵語薜荔多,此翻鬼畏,帶一餓字,以鬼類多不滿足,尤以飢渴為甚,其口中吐火等特多,故云。菩薩行至餓鬼,具足功德者,比如見水化火,是真餓鬼;菩薩則變甘露,不特能止渴充飢,並能惠施同類也。這裏先舉述三惡道處為非道,而示可行之一原因,是作不善業,報得惡趣果報。下邊是作善業,報得善果報。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

  此是以修上品中品下品善為因,得善果報處。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之五欲樂報,定不動業報,六道中天趣,層層遞勝。上欣下勝之過心不能免,以層層福力不同,且同一層天,還有同器共食,爭看福勝與否之事義,故彼天眾好勝之心特强。為化導之故,行於天道中,色無色界,不以其勝。(實觀為劣都不是)。總之,菩薩處天上,沒有以為好好的心情,故異。梵語提婆,此云天也。下文關於人道中所作所為,菩薩行這些人道中的各色各樣,皆與人不同。享樂是非道,人中的煩惱習染也是非道,故下文詳說。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嗔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此經文乃菩薩示行人中。通常云︰過患如三毒,如六蔽是也。行於貪慾,本因由於染著當前塵境;今云離諸染著,謂其不同者以此。本來對眾生有嗔恚,不互關切,方有嗔恚之行;而今行於嗔恚,無有對眾生恚閡,故異於常人矣。不能以智慧調伏自心,乃名愚癡無智;今示行愚癡又能以智自調,故不同人也。其下六蔽,乃一反六度之行,亦是與六度並行不異,而異平常人耳。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正直其心,始算善於方法巧便,隨順經中所說義趣;今示行諂曲虛偽的情形,明明大違本心,故異於常人也。對眾不能謙恭下事,故示憍慢;反以隨順眾生,不惜犠牲,比橋樑渡而過,任人踐履,其謙下之情如此,所以異也。至於其他一切煩惱事,菩薩皆能示行,但完全與人有異,就是心常清淨。不同眾人心煩惱,則污濁也。

  上來所講非道,種種入惡道、入善道、入人道中,種種為非作歹,諸煩惱事,入魔道、入聲聞、入緣覺等,下文陸續舉出︰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菩薩不捨眾生,行眾生事,不捨菩薩道之大願維繫,得以同佛所作,可以入煩惱邪見稠林,尤餘事耳。可以入魔,同行同止,即如上〈不思議品〉中告迦葉︰十方魔王,多是住不思議菩薩現身為之。此點在順佛智,則自覺平等,魔佛一如,不見有二。故不隨他教,無自則無他故也。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聲聞人只能為人說所聞於佛之教法,而據此經,昔所未見,昔所未聞之未曾有法,在〈佛國品〉中已宣說過了,今以聲聞身說未曾見未曾聞之未曾有法,其為示入之法身大士可知。辟支翻義獨覺佛,出世為緣覺,以悟緣起之理而得道果,亦屬自悟自證之一類,不過發悲心衹能盡此一生,隨緣度生,仍有厭倦之生死,獨取涅槃至樂之限度願望。他能成就大悲,一反常態,必是大士無疑。

  上來說可入魔,可以入二乘,雖作惱者,不違本願。雖取斷德,不墮二乘,不入正位之示現,可謂至矣盡矣;更有入諸人中之為人所厭棄之類,一樣可入。相反地,更顯突出耳。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人中所不喜之不得已,亦求生存之各式各樣人物中,如貧窮,菩薩也去做窮人;而有寶手功德,隨手佈施,工作惠施,無有盡限的,故不同。至於殘廢之人,不論斷肢闕根,菩薩也一樣去做;但反而覺得他有他的莊嚴之處,不見得有甚缺憾而具諸相好,盡蓋過這些形體殘缺,皆令得相好圓滿,又是菩薩之不思議力也。下賤人生佛種姓中,則示生處下賤而已;後入佛座下皈依,禮敬成佛弟子,則具諸功德,為人天大眾所尊敬。

  又示入身體軟弱,瘦骨嶙峋或矮小,相貌奇醜成陋不可近,滿身愚蠢,不堪承教之類,這些身菩薩不怕去,一樣受身,故曰示行。但是反過來得金剛不壞身,姿色顏容,一切眾生歡喜見他的。

  按︰梵語那羅延,乃天力士之名稱,或云是梵天王之異名。那羅翻為人,延翻為生本,通常譯作人生本。一云是欲界之毘紐天。又翻力士,又翻金剛,謂此天乘金翅鳥而行空中,其形三面二臂,身青黃色,右手持輪,左手持杵。什公云︰「那羅延天,端正殊妙,志力雄猛。」菩薩示入羸劣醜陋之類,得天身之力用,為眾生稱羡,不再被人厭棄也。

  至於老,則形骸骨立。病則輾轉呻吟。法身大士二死永離,身心寂滅,現病根永斷,已超越一切生死怖畏了。

  下邊又示現為有財富福報的人及有家室之累的人,與及口吃不能講得好好地言語或拙於詞之類。見下文。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

  資生是指生產牲畜商賈營謀一切生計,雖有成就,在常人則喜悅,多多益善;菩薩則恒觀無常,實際無所貪著,財富與事業,不過如是耳。至於亦有妻妾婇女與居家豪富之享受,五欲奢侈一般;但菩薩是相反地,遠離色聲香味觸這些五欲淤泥的。又現於不善言辭,呆頭呆腦這兩種人;但反之成就辯才無礙,記憶力特强的。

  上邊說過在人世中,各式各類人物,善不善的角色,菩薩都能示現而保持他的菩薩行徑,完全為眾生設想,而原有的功德力絕不失掉,故入生死而無所畏。下面當有入邪定聚,對於外道邪教一樣要去示現做得到,故經文最後指出現於涅槃等入,有以異也。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生死海中比之津河之艱險,不可渡處名為邪濟。其平穏而可渡,處名為正濟。於是各出各辦法,以為可渡。自備筏具,自謂可濟,殊不知都是邪外涉險,矇然不覺。惟有佛法,菩薩用之接濟而渡,誕登彼岸可期。至於異見外道九十六種,菩薩亦能遍入,而加入的作用不是奉行,乃為斷除其異見因素,助長條件的緣也要切斷,則異見自息,息心達本可期。菩薩也現於涅槃的寂滅境相,而不斷生死,所謂入生死流而不永滅,是菩薩道也。

  今此舉例指為非道者,逆推之則為現涅槃。遍入諸道:入邪濟,現訥鈍,有妻妾綵女,有資生財富,入老病,示羸劣醜陋,生下賤,入形殘,入貧窮,入辟支佛,入聲聞,入魔隊。現行煩惱事│示憍慢,行諂偽,行愚癡,亂意,懈怠,嗔恚,毀禁,慳貪,愚迷,嗔恨,貪慾。三界善報天道,餓鬼,畜生,地獄,無間五逆之惡道︰統屬非道。菩薩皆視為可行,但相反的,沒有忘失菩薩願力功德,為饒益眾生是也。菩薩處之泰然,就是一樣淪落|同受身,同作業,沒有一樣不同;單單沒有認為實有如是業力,因緣報處,心空境寂,故能兼除眾苦也。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大士共談佛法,層出不窮,所以人天大眾,悉願隨去也。說畢行於非道之之通達佛道了,連隨問文殊師利,甚麽叫做如來種呢﹖

  我們中國人三本紅皮書的《幼學詩》云︰「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强。」佛也有種,真是聞所未聞,料在會大眾必然引以為奇,現在少安,且等文殊說出是甚麽意義可也。

  今先解一下,《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此之如義,即如實的道理也。在人悟證得之便名為佛。種者種子或因緣之因,猶之乎話根本亦無不可,換句話講,成佛的必要因素是也。上邊維摩已言,菩薩能隨類示現,行於非道,乃能通達佛道。今問文殊何等為佛道的基本因素啊!

  肇公云︰﹁既辯佛道所通達,又當明其道之所出也。﹂二大士互為問答,應物而作,孰識其故?

  生公謂︰﹁如來種擬比穀種,向以示眾惡為佛,今明實惡為種,故次反問焉。﹂

  竊以實惡為種,誠屬高見,宜更推展到無惡無善,下至五無間,上至成佛,同此一大涅槃相耳,何一而非種乎﹖就每一觀點皆可為佛種,倘偏據非道之舉例,引申其義,仍在這邊立論,未見彼邊,只有顧此失彼之誚。讀是經者,不可不知。通常當然以為善就是佛種,故謂之常流。此經此品特意補述其義,惡亦為佛種。至此我們始恍然|整個的,真是無一而非佛種矣。故菩薩行善行惡,入凡入聖,入魔入佛,以其能行於非道,乃能通達佛道。總此妙義,旨哉言也。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

  我們文殊的一連串說出為種者,從名數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乃至六十二見,一切煩惱皆為如來種。今先言一,身是本,是總,其後二三……是末是別。今認為有此身,故執身為有,有此有漏之身是也。有身則成身見,為三界,成三有之基本因素,為諸法使繫累纒縛之根本所在。直言身見者,身見計我欲令得快樂則能行善。身見放縱任意,著於五欲計,起取有之想念生於內,則發而為惡,廣受後有矣。行善成為佛種不奇,而不善之行反成佛種至奇,實義是行善行不善均離,無行無不行,無佛亦無種,始名超佛越祖上人耳。但末法根暗鈍者多,焉能語此。

  肇公云︰﹁有身,身見也。夫心無定所,隨物而變,在邪而邪,在正而正,邪正雖殊,其種不異。(此二句頗貼切)。何則?變邪而正,改惡而善,豈別有異邪之正,異惡之善,超然無因,忽爾自得乎?然則正由邪起,善因惡生,故曰眾結煩惱為如來種也。﹂二十五有︰生死之報,名為有身。二十五有分為|四部洲,四惡趣(修羅、鬼、畜、獄)六欲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大梵天,四禪天,四空天,無想天,五那含天(名不還天)是有身之處,各隨其類。

  無明有愛是二,皆以有身開出兩門,一切結均屬此二門,故先舉二門也,自此以下次廣開。何謂無明?梵語阿尾儞也,謂暗鈍之心,沒有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就是癡的別名。《起信論》分無明為根本、枝末二義:迷於法界理之原始一念,為根本無明;因根本無明而起之細粗惑與業,為枝末無明。依此判別,則小乘之無明局於枝末無明,不問根本無明也。以彼小乘不會真如,不斷法執故也。根本無明又名無始無明,密教稱之為無始間隔,天台宗則謂之為微細無明與障中無明。又據《勝鬘經》說,五住地中之無明住地,即是此也。而此障中微細無明之品數雖為無量,暫分為四十二品,於初住以上至佛果之四十二位斷之,其中第四十二品之無明,為始覺之智,最後所斷者,故謂為最後品無明。迷於真如之元始無明,就是元始無明,是台宗圓教之判也。

  其三細六粗者乃分別根本無明之相狀者,對於枝末無明之六粗而謂為三細耳(一)無明業相|業者動之義,不達於一真法界之理,真心之初動作的相是。(二)能見相|既有由動作就有能見之相。(三)境界相|有能見相就有所見之相。此三相中,動作一詞依體上說,能見所見依用上說。體用是一不是二,體用不離,故一時具三相。此相作用至為微細,故曰三細也。六粗者,明眾生迷妄之生起次第,由根本無明而生起﹁業﹂﹁轉﹂﹁現﹂之三細,更緣現相之境而生起六種之迷相,對於前之三細而稱為六粗。

  (一)智相|謂於現識所現之境界,不知是為自識所現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別諸法也。是為俱生起之法執。(二)相續相|謂依前智相之分別而於愛境生樂境,於不愛之境生苦受等,種種迷妄續起不斷也,是為分別而起之法執。(三)執取相|謂於前之苦樂境,不了為虛妄不實,深生取著之念也,是為俱生起之煩惱也。(四)計名字相|謂依前之轉倒,計量分別假名言說之相,而生種種煩惱也,是分別起之煩惱也。(五)起業相|謂妄分別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惡諸業也。(六)業繫苦相|謂繫於善惡之業而感生死之苦果也。六相中前四相為惑因,第五相為業緣,第六相為苦果,上解釋無明。

  何謂有愛?﹁有愛﹂,梵名(愛引者)。有愛者,依五住地根本之煩惱也,能生枝末之煩惱也,故名住地。住地之煩惱有五種︰(一)見一處住地|身見等三界之見惑,入見道時斷於一處。(二)欲愛住地|欲界之煩惱中,除見與無明者,其中愛著之垢重,故標愛之名。(三)色愛住地|色界之煩惱中,除見與無明者,其中愛著之垢最重,故標愛之名。(四)有愛住地|無色界之煩惱中,除見與無明者,其中愛著之垢最重,故標愛之名。(垢,有作咎)有愛之有,為生死之義。無色界之愛於生死之果報為愛著之最終者,故名有愛。(五)無明住地|三界一切之無明也。無明為癡愛之心體,無慧明者是為一切煩惱之根本,故別立一住。

  《大乘義章》五︰「本為末依,名之為住。本能生末,稱之為地。」《勝鬘經寶窟》中末曰︰﹁能生為地,令所生成立名住﹂上解有愛這兩種,都是佛種是也。

……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

  三毒又名三根︰一貪毒|引取之心名貪,以迷心對於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二嗔毒|恚忿之心名嗔,以迷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念怒者。三癡毒|迷闇之心名癡,心性闇鈍,迷於事理之法者,亦名無明。此有二種癡毒︰獨起名為獨頭無明;與貪毒共起,名為相應無明,貪毒等心與癡毒相應而起也。

  《大智度論》卅一謂︰「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是故名癡。此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

  《大乘義章》五︰「此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是故就喻說明為毒。」

  《摩訶止觀》五︰「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心起三毒,即名三毒。」

  《大智度論》十九︰「一切三界無常,為三衰、三毒火所燒。」

  《涅槃經》︰「毒中之毒,無過三毒。」此毒即佛種也(指性而言)。

  其四顛倒者,此有兩種說法︰(一)凡夫之四倒;(二)二乘之四倒。凡夫之四倒者︰一、常|顛倒於世間無常之法,而起常見者;二、樂|顛倒於世間諸苦,而起樂見者;三、我|顛倒於世間之無我法,起我見者;四、淨|顛倒於世間不淨之法,而起淨見者。若破四顛倒,須修四念住︰

  觀身不淨|對治|於身不淨計淨

  觀受是苦|對治|於受非樂計樂

  觀心無常|對治|於心無常計常

  觀法無我|對治|於法無我計我

  二乘之四倒者︰一、無常顛倒|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二、無樂顛倒|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三、無我顛倒|於涅槃之我計無我;四、無淨顛倒|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也。按佛善巧說出無常、苦、不淨、無我諸法,對治凡夫倒執。佛說涅槃四德,為對治二乘之無常見執為倒。惟大乘法身大士了無偏執,不起倒解。本經更有微妙之解答,下文自明。五蓋為佛種者,蓋,覆蓋為義,有五法能蓋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貪欲蓋|執著五欲之境以蓋心性者;(二)嗔恚蓋|於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者;(三)睡眠蓋|心昏身重而不為其用,以蓋心性者;(四)掉悔蓋|心之燥動之掉,於所作之事而心憂惱,謂之悔,以蓋心性者;(五)疑法蓋|於法猶豫而無決斷,以蓋心性者。

  《法界次第》上云︰「通名蓋者,蓋以覆蓋為義,能覆蓋行者清淨心,善不得開發,故名為蓋。」

  《大乘義章》等謂解釋大致相同,菩薩已知五蓋性非實,而五蓋就是佛種,何干也。

  什公謂︰﹁四顛為因,五蓋為果,是則名生死兩輪,兩輪既具,六趣斯遊矣。﹂

……六入為種,七識住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

  什公謂︰﹁六入之義,言六情愛也。愛為生本,故偏廣開也。﹂按:根境舊譯曰六入,新譯曰六處。六境為外之六入,六根內之六入,十二緣起的六入為內之六入。入為涉入之義,六根六境,互涉互入而生六識,故名處也。處為所依之義,《法界次第》下云︰「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七識住者,於三界六趣,長養其識,欲識自住,差別所樂而立七識住︰

  第一識住|為有色身之有情,身想共異之處,即人趣之全部,及一分之天,指六欲天與色界初禪三天。是除劫初起之有情,餘時之有情皆屬之。是有情各各之身形,有大小勝劣,而思想亦各異,故曰身想俱異。

  第二識住|為同有色身之有情,身異想一之一處,即色界初禪三天之梵天也。身異者,以大梵天王之身與梵眾、梵輔天身,有大小勝劣之差故也。想一者,梵眾起想,以為我等皆是大梵天王所生,大梵天王亦起想以為此諸梵眾皆是我所生,其所思想同一也。

  第三識住|為同有色身之有情,身一想異之處,即色界第二禪天之三天。身一者,以彼天人之形貌皆同故也。想異,則各各不同。

  第四識住|同為色身有情,身一想一之處,即色界第三禪之三天是也,以身形同一,故曰身一。惟有樂受之想,故曰想一。

  第五識住|無色界之空無邊處。

  第六識住|無色界之識無邊處。

  第七識住|無色界之無所有處。

  如上五六七識三天處無身形,惟有捨受想而已。然於三界五趣中,諸惡趣有重苦受,能損識,有情之心,不樂來止,故不立為識住。又色界之第四禪,有無想天及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有滅盡定,能滅識,不使相續,故彼二處亦不立識住。又餘處有情之心樂來,若至於此,則不願更出,故說名識住。於諸惡二善俱無,故非識住。又第四禪心,恒欲求出,謂第四禪有無雲福生廣果之三及無想,與五淨居之九天,其中初三天,凡聖同居,而諸凡夫求入無想天。諸聖者樂入五淨居天,或無色。若淨居之聖者,樂證涅槃,故處於識住。又非非想天,心識昧劣,故非識住(《俱舍論》)。

  八邪法︰

  (一)邪見|五見之一,謂撥無因果之理,以為世間無可招結果之因,亦無由因而生之果,惡不足畏,善不足好,如是謬見,乃邪之最也。

  (二)邪思惟|一切不正當之心念思想是也。既不見真實諦理,徒尚思惟横生,計度顛倒想生,以有漏之心所為體。

  (三)邪語|言不循理,由邪知見而出。口業不修,敢作一切不合理之大言,以有漏之禁取見為依據,與正語相反者。

  (四)邪業|所作名業,造作種種違背真理之事,相反於真智修治清浄身業。惟隨此身之一切邪作,祗有染污垢惱,亦依有漏之心出發。

  (五)邪命|凡作不依照佛制之正當活命,都屬邪命。但注意此點大小乘不同。故旁及凡俗作於不如法之事業,以求取生活養命者是也,故經謂有入道未入道之區別。若比丘就有五種邪命,若未入道則所指更為廣泛矣,如偷竊、欺騙、强奪、威迫、利誘……種種皆是。比丘戒邪命名稱錄下,比丘營不如法事而為生活者有五邪命︰(一)詐現異相於俗人前以求利養;(二)自誇功能於世俗人前以求利養;(三)占相吉凶以求利養;(四)高聲現威,大言壯語以求利養;(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於彼此邊,互說所得以求多獲利養。(見《大智度論》十九)

  (六)邪方便|又名邪勤,本來正法精進修道,自行化他,隨宜設施,名為正方便;而助長他人邪行,及自己不惜身命去修邪教之法,皆是也。

  (七)邪念|由虛妄分別,起種種顛倒想,及起不正當之憶念,從而妄計此不實之印象,與無漏之正念相反。

  (八)邪定|眾生分正定、不定、邪定三大聚。邪性定聚,定其為邪的一聚是也。又以邪心入於有漏之外道禪定、無想定,得生無想天之類,妄計為涅槃果者。此八種不正之法,皆是佛種也。太虛大師講此經,另列八邪法,謂我、人、眾生、壽者、斷、常、有、無八見為八邪。竊謂仍依八正相反的為確也。

  九惱處者,古今兩種講法不同,先將古時所講列下︰

(圖,線裝(一三○○)九結)

  今說︰一愛、二恚、三慢、四癡、五見、六取、七疑、八嫉、九慳。此中屬於煩惱易知。惟五的見字,所指是身邊邪見也。取字是見取,戒禁取之二也,五中之見(三見)為所取,六中之取(二取)為能取。八九兩惱有七種原因,名為惱處者︰(一)由此二煩惱數數現行;(二)由嫉為賤之因,慳為貧之因;(三)由嫉與憂相應,徧顯歡之隨惑;(四)由出家於教法,在家於財寶,為此二者所惱亂;(五)由帝釋天有甘露味,阿修羅有女色殊妙,天人則慳味嫉色,修羅則慳色嫉味,互相興鬦;(六)由此二者惱亂人天二趣;(七)由此者惱亂自他。而此九惱處就是佛種也。

  十不善道者︰

  (一)殺生;(二)不與取;(三)邪婬;(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綺語(新譯雜穢語);(八)貪慾;(九)嗔恚;(十)邪見(撥正因果求僻信福)。此十種都違理而起,故又名惡。此之十惡,為苦報之業因,故名為十惡業,又云十不善業。又此十業能通苦報,故名十不善,又名十惡業道,這些都為佛種是也。

……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六十二見者,謂妄計此世五蘊之法,推過去為常,為無常,為亦常亦無常,為非常非無常,五四得廿。現在推五蘊是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亦五四得廿。思未來五蘊法如去不如去,亦如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亦五四得廿。加上身為神一,身與神二,兩見共成六十二見,乃至一切塵勞煩惱皆佛種。就此說來豈不是眾生即佛之轉語乎﹖菩提是覺,佛者覺也。煩惱即菩提,又是一轉語明矣。

  生公謂︰﹁大乘之領悟,既知善之為種,又明惡亦為種,一切皆是,豈非當前盡是佛境界,大涅槃相乎﹖﹂此之所謂︰「但得本,何愁末?」能在生死道中,實事求是,何勞別覓?設若在其事而變其實,實亦隨變,而原來亦變;但原來實不曾變者,知證乎此乃成不思議解而煩惱脫矣。成佛種子,菩提之果實,為種之義確立,讀此大快生平,此理非常人所可企及者。

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

  長者說︰何解一切煩惱都是如來種呢﹖文殊就答他說︰若果人們修道見到無為真理,入住正位的涅槃境界,就不能發起無上正徧覺之心,譬如高地不生蓮華,低地又濕又污濁之泥乃能生之。所以見無為入正位,得不生之果,終究不復能生於無上正徧覺之佛法,要在煩惱中,比之坭,才有眾生,生起佛法來。若沒有眾生,要佛法何用呢﹖成佛又做甚啊!再比如將種子種在空中,終不得生,若在糞土的地方,才能夠滋其茂盛,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此之謂也。

  上邊講過,成阿羅漢之方法,要修十六心,又名十六行觀,由苦、法忍、世第一,行至第十五心,斷盡九十八惑,十六心證阿羅漢果。大乘菩薩的信、住、行、向、地,各階層的修證次第又別。由初發心趣向至成佛,亦須一切煩惱習氣俱盡。故不論大小乘,凡欲住於果位上,不再動起,便是入正位,正位即是果﹁空果﹂。佛、辟支、阿羅漢,此三果位皆名正位。此是事正位,還有﹁空﹂,名理正位,亦即一切無所有不可得之果的別稱。此空即本來清淨無物之空,住此見理之位,名見無為。無為無造作,故無為理上言,正位果上言,皆一樣﹁本無﹂是也。若心取相即見有為。什公謂︰﹁無為者,無造作,見無為而入正位者,由取相見,故入正位而取證。又見無為,無為者盡諦(滅),盡諦是其證法,決定分明。見前二諦時,雖無反勢,未決定分明。言據,其决定取證處名位。﹂心不取相,即見無為,故古人謂︰「寧可著有及執我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許。」讀下文便知。

……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須彌此翻妙高。若果其人起我見之心,高舉有類似於須彌之高出眾山者,其高廣雖如是,尚且能夠發於無上正徧覺心,生起佛法來,所以就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又如不下大海,終不能得到無價寶珠,恰如不入煩惱海,不能得一切智之寶一樣也。

  肇公謂︰﹁二乘既見無為,安住正位,虛心靜漠,宴寂恬怡,既無生死之畏,而有無為之樂。澹泊自足,無希無求,孰肯蔽蔽以大乘為心乎?凡夫沉淪五趣,為煩惱所蔽,進無無為之歡,退有生死之畏。兼我心自高,惟勝是慕,故能發迹塵勞,標心無上。樹根生死,而敷正覺之華。自非凡夫,沒命洄淵,遊盤塵海者,何能致斯無上之寶乎?是以凡夫有反覆之名,二乘有根敗之恥也。﹂

  生公謂︰﹁無價寶珠是海之所成,一切智寶亦是煩惱所作也。要入煩惱海中求之,然後得矣。此一諭以明既不捨結,有反入義焉。﹂世人以求生活舒適,拼卻性命,入海求寶珠,比之菩薩入煩惱海中得一切智寶一樣。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

  塵勞,煩惱也。儔,眾生也。等,類也。敗根之士,謂根不完具,一根或幾根壞了,失卻功德,作用消失。永不志願者,不會起心立志意樂願求也,志願這大乘佛法也。

  肇公云︰﹁迦葉自知己心微弱,不能發大道意。至於勝求乃後五逆之人。傷己無堪,故善文殊之說也。﹂

  竊謂迦葉聞說,讚歎發自衷心,亦所以激勸者有之,非不發也。審同輩不發尚多,故特激將耳。且尚有滯在本位,指已入正位者,須知極下極惡乃至五無間罪人,猶能發意生於佛法,紹隆佛種,大可借喻,以成激勸之功爾爾。若非迦葉現身(二乘身)說法,則此之讚歎,乃屬隨喜供養之作用何異。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肇公云︰﹁凡夫聞法能續佛種,則報恩有反復也。聲聞獨善其身不弘三寶,於佛法為無反復也。又《法華》云︰二乘中止,終必成佛。而此經以根敗為諭,無復志求。夫涅槃者,道之真也,妙之極也,二乘結習未盡,闇障未除,如之何以垢累之神,而求真極之道乎﹖以其﹃三有﹄分盡,故假授涅槃,非實涅槃也。此經將以二乘疲厭生死,進向已息,潛隱無為,綿綿長久,方於凡夫,則為永絕。又抑揚時聽,卑鄙小乘,至人殊應,其教不一,故令諸經有不同之說也。﹂

  竊謂一法會應說之法,隨其當機,聆之熟矣。是則不慧愚見,經與經之義例,安可相比高下得失?在說法者,分別心生,是不如法矣,况有輕法之咎乎。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普現色身云者,此普即遍入諸道現身,同等自在攝化以本願,故十方佛刹,各類眾生,隨意能現作度脫事,作供養事,一時同現各處,故云普現也。

  肇公云︰﹁維摩居士權道無方,隱顯難測。外現同世家屬,內以法為家屬。恐惑者見形不及其道,故生斯問也。﹂生公云︰﹁普現色身,以通達佛道為跡也。問此義者,欲明其事要必有本,反於生死之致,故能無不入矣。是以答終戒品,便云所為無方也。﹂

  按:本經居士故意隱藏起一切傢具人物眷屬,空其室,一語已交代過,其家屬亦沒有著落。從《大藏經》翻查,《菴摩羅女經》、《月上女經》,《善思童子經》,得悉維摩詰出生離車族,姓雷氏,父毘摩羅耶,母菴摩羅。生在佛時中天竺毘耶離城,城基七十里,週五里。宮城西北六里,是寺塔,紀念當日說經之處。再東北四里是維故宅。居士比佛早入滅,有妻名金姬,女名月上,子名善思。唐玄奘法師親到其處云。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眾導師 無不由是生

  什公云︰﹁窮智之原故稱度,梵音中有母義故以為母,亦云智度。雖以明照為體,成濟萬行,比其功用不及方便,故以為母。正方便,父也,亦以梵音中有父義(此二種梵音是般囉,漚和)。方便有二種︰一者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二者以實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須方便誘引群生,令其漸悟。方便義深而功重,故為父也。﹂

  生公云︰﹁所謂菩薩以智慧為主,而智慧以內解為用,有母義焉;方便以外濟為用,成菩薩道,父義也。﹂

  肇公云︰﹁智為內照,權為外用,萬行之所由生,諸佛之所由出,故菩薩以智為母,權為父。﹂

  按︰般若與方便同屬一體,即謂是一不是二,一切佛菩薩,無不具此體者,而密宗特以秘密瑜伽之現相表法,未免流言可怖,曷若據理而談,終較事相形容為妙耳。

  一切眾生之導師|指佛菩薩導入佛道者,都由此智慧方便兩法而生。《十住斷結經》云︰「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華首經》云︰「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佛報恩經》云︰「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經》云︰「使得無為常樂故。」《法華經》〈序品〉云︰「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法華》〈湧出品〉︰「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一一經證導師之稱謂,其義有如所略舉是也。

  什公謂︰﹁如來菩薩,通名導師。以新學謂其未離受生,應有父母,今欲顯其以法化生,絕於受身,故答之以法也。﹂生公謂︰﹁菩薩以上至佛通稱。﹂

法喜以為妻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畢竟空寂舍

  按︰自行內照之功,滿足於智證實相,則曰法喜,如本經前〈弟子品〉中,羅睺章有謂﹁內懷喜﹂一語,即是內懷法喜之謂。維摩答︰這就是我的內助了。慈悲心以柔弱示意,隨順而起,故謂這就是我的女兒了。善心而誠實,於事能辦,猶男之堅固性格,濟成於家業,故謂這就是我的兒子。畢竟空寂是法界實相總稱,菩薩心常不離,依之起行諸善利,有如舍宅,障蔽風雨。滅除妄想,莫妙於空,這是無心息妄的工夫取義,故曰︰這是我舍下了。

  什公謂︰﹁如二禪中,自欣離下地,故生喜;亦於諸善及實法,深心愛樂,發大歡喜,以此自娛,外無餘欣。喜為樂具,其諭如妻。﹂肇公曰︰「世人以妻室為悅,菩薩以法喜為悅。」什公曰︰「慈悲性弱從弱入有,猶如女性弱而隨物也。誠實之心,於事能辦,猶男有貞固之性,濟成家業也。」善心誠實,其心內能承順,離惡質直,便足以荷擔家業之男兒比也。空為理之本,以為常宅也。

  生公曰︰「於緣為有,是外有也,自性則無,為內虛也。以心是畢竟空寂,所以庇非法之風雨,而障結賊之患,是舍之理也。」

弟子眾塵勞 隨意之所轉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塵勞者一切煩惱之別名,猶之弟子眾,乃隨意調順煩惱,如隨意差使弟子眾聽教一般,故塵勞這就是我的弟子眾啊!

  肇公曰︰﹁塵勞眾生,隨意所化,無非弟子也。﹂什公曰︰﹁隨轉者,轉會從己化也。﹂生公曰︰﹁轉眾塵之愚以為智慧之明,豈非從化義哉!﹂

  道品者三十七品也,三乘通用,惟菩薩兼以六度為道品,取其﹁親附﹂﹁守護﹂﹁利益﹂成就三義之益,故比之善知識耳。

  肇公曰︰﹁成益我者三十七品也,可謂善知識乎﹖﹂生公曰︰﹁益我以道,由之而成,善友義也。﹂

  愚謂︰法城之伴侶,豈獨父母妻子學者,更宜有善知識一類,猶育士之家,所謂客卿或智囊之人物在。然則長者普現色身,遽問之下,一一俱以法意示答,由於道品之助成正覺有分也。

諸度法等侶 四攝為伎女 歌詠誦法言 以此為音樂

  大家庭友伴如雲,我亦有之諸度法,即諸波羅蜜法,等如伴侶如雲之多耳。至若擅歌能舞之妓女,四攝法就是。至若音樂鼓奏,種種之娛情之事,就是歌詠等也有,即是誦法言句是也。什公云︰﹁或有雖為知識,不必能為克終之伴,或雖為伴而不為知識,又言伴侶明善,始令終必至道場者也。﹂肇公曰︰﹁六度大乘之要行,發心為侶,俱至道場,吾真侶也。﹂生公曰︰﹁我本欲到諸彼岸而假諸度得至,伴之良者也。﹂

  四攝為妓女者,什公謂︰﹁四攝聚眾,妓女之引物也。﹂肇公云︰﹁四攝悅眾以當妓女也。﹂生公曰︰﹁悅以取人,四攝理也。﹂

  按︰歌舞、玩樂的妓使,亦猶紅拂之類耳,能以此吸引取悅眾賓客,四攝之行,所以取悅眾生同。

  歌詠就是念誦法言,配以梵唄,鏗鏘音樂,適意悅耳是音樂。肇公曰︰﹁口詠法言,以當音樂。﹂生公曰︰﹁悅耳致樂,莫善於此。﹂

總持之園苑 無漏法林樹 覺意淨妙華 解脫智慧果

  講到我的園林苑囿,其中一一俱備陀羅尼(法義念語)。園苑無漏法,指一一善法功德,比林樹。心就開出七覺意無染,清淨妙好之花來,七覺花一開放,道風普薰,妙之至也。所結菓實就是解脫智慧。什公曰︰﹁總持廣納為眾妙之林,奇玩娛心猶如園苑。﹂生公曰︰﹁持諸法使不散失,為園苑義。﹂生公曰︰﹁無漏之法,既根深不可拔,又理高而扶疎,為樹之像,漏法不復得間錯其間,林之義也。﹂

  什公謂︰「覺華之華,體合則不妙,開過則毀,開合得適,乃盡其妙,調順覺意,亦復如是,高則放散,下則沈沒,高下得中,乘平直往,開合之相,其猶淨花也。」生公曰︰﹁七覺以開悟為道,無染為淨,花之法者也。﹂

  什公謂︰﹁解脫無為果也,智慧有為果也。﹂生公曰︰﹁結盡為解脫,從智慧生,即以名之,終期所得為果矣。﹂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華 浴此無垢人

  在修觀時名八背捨,既證果已名八解脫,乃利根人所修不壞法之觀禪門,這就是浴池啊!由觀得定意足矣,就是水滿之謂。洒上七淨之花者︰(一)戒淨|三業所作無有微惡意,不起煩惱,亦不取相,亦不願受生,施人無畏,不限眾生。(二)心淨|三乘人制煩惱心、斷結心、乃至三乘漏盡心,皆名心淨之義。(三)見淨|見法真性不起妄想,是名見淨。(四)度疑淨|若見未深,當時雖了,後或生疑;若見深疑斷,名疑淨。(五)分別道淨|善能見是道宜行,非道宜捨,名分別道淨。(六)行斷知見淨|行謂苦難、苦易、樂難、樂易之四行也。斷謂斷諸結也。有學地盡未能自知所行所斷,既得無學盡智無生智(盡智謂知煩惱已滅之智慧也,無生智謂思惟心已歇,無復更生之智慧也。即能同時證知於現前,諸法當體無生之實相者)悉自知見所行所斷,通達分明,故名行斷知見淨也。(七)涅槃淨|一切法相現前,便是性境,如如不動,當處即涅槃,不復更滅,本性如是,無染無雜的心相亦復如是,是謂究竟清淨也。無垢人實在不待浴而後無垢,可知其義矣。本自清淨覺體,圓明即是,不單指出乃此間主人翁,人人能之,都可就浴者。

  什公謂︰﹁水之為用除垢去熱,解脫之性,除執去礙,故相比也。﹂

  生公云︰定水止則能鑒,水之義也,既定意足湛然滿矣。

  什公謂︰﹁無垢而浴者,為除熱取適也,菩薩無結而入八解脫者,外將為眾生,內自娛身心。﹂

  肇公云︰﹁總持强記,萬善之苑。於此苑中,樹無漏之林,敷七覺之花,結解脫之果,嚴八解之池,積禪定之水,湛然充滿,布七淨之花,羅列水上,然後無垢之人士,遊此林苑,浴此華池,閑宴嬉遊,樂之至也。豈等俗苑林水之歡乎﹖覺意,七覺意也。解脫,有為無為果也。智慧即果智也。﹂

象馬五通馳 大乘以為車 調御以一心 遊於八正路

  什公謂︰﹁駕大乘車遊於十方,自在無礙,兼運眾生,俱至道場。﹂生公曰︰﹁五通不疾而速,以喻象馬。﹂

  一心,什公謂︰﹁一心梵本云﹃和合﹄。道品中有三相︰(一)發動(二)攝心(三)捨。若發動過則心散,散則攝之。攝之過則沒,沒則精進,令心發動。若動靜得適,則任之令進,容豫處中是名為捨,捨即調御,調御即﹃和合﹄也。譬如善御,遲則第之,疾則制之,舒疾得宜,則放令去,縱步夷途必之所往也。﹂生公曰︰﹁一心謂捨也,若無復高下疾遲,便宜任之以一心矣。﹂肇公曰︰﹁八正道為通衢而遊其上矣。﹂

相具以嚴容 眾好飾其姿 慚愧之上服 深心為華鬘

  相具者,謂具足三十二相也。眾好者,謂八十隨形好也,即隨三十二相之形,成其好也(欲知法數,見《法界次第》下,《大乘義章》二十末)

  慚愧者,常省己過曰慚,有過羞他曰愧,於惡自厭名慚,於過羞他名愧。求法之心深且重曰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曰深心,又於深因種德難拔曰深心(見《大乘義章》二)。

  什公謂︰﹁嚴飾足於體,不假外也。慚愧服,旨取其防非止惡,猶衣服之可以禦風寒也。﹂法身之服也。

  深心鬘者什公曰︰「深心信樂,故能修善善之先,猶鬘之在首。」又云︰﹁深心發明眾善,亦如花鬘飾形服也。﹂生公曰︰「亦如束髮使不亂也,深心之檢行之初,故以喻焉。﹂

富有七財寶 教授以滋息 如所說修行 迴向為大利

  七種出世法財,若一切眾生行此者,資成果也︰一、信財,能決定,受持正法,以為佛道之糧。二、戒財,謂戒為解脫之本,能防止身口意之惡非,以為成道之資。三、精進財,謂未能見真諦理,而一心精進求出世道,以為成佛之資。四、聞財,聞為三慧之首,聞必能思,思必能修,若能聞佛聲教,則開發妙解,如說而行以為成佛之資。五、捨財,謂若能運平等心,無憎愛想,身命資財,隨緣給施,無所吝惜,以為成佛之資。六、定慧財,定慧即止觀也,定則攝心不散,止則妄念俱息;慧則照了諸法,破諸邪見,觀則審諸法相,如實悟解。由定慧止觀一體,而運用自在,自己符契真實法性,如義而說,不離床座者,什公云︰﹁床即是座,是一也,天竺國人多為毒蛇及地下潮濕,伐木為床座,菩薩入生死流,亦如世人為毒惡,故以四禪為床座耳。﹂生公謂︰﹁四以擬四方,禪以安樂為理。﹂什公謂︰﹁言四禪取其似床座,能離三患也︰一、離毒螫;二、離塵垢;三、離濕冷也。四禪亦離三患︰一、離嗔恚毒;二、離歡塵;離睡眠冷;離此三患,安穏快樂也。﹂

  這個,謂定慧一體,不是二也。亦曰止觀平等也,亦曰止觀等運、等用,這些名義都屬一樣。如是以為成佛之資。七、慚愧財,慚者慚天,愧者愧人。謂既能慚愧,則不造諸惡業,以為成佛之資。所謂常自省察自己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自己修道未成,實深愧於人前,慚顏於天下。故為七聖財之末結也。

  教授者,謂以學業傳授於人也(學業改作佛法)滋長也,殖也。

  息者,將蓄積之財滋長增殖也,故曰滋息。教授眾生,是與人之長善(如所說修行是所教)。如說修行迴向者,修是自己,行是化他。以七聖財為本,使彼我兼利,復以此福迴向佛菩提果,利之大,寧有過之?什公謂︰﹁此七聖財,若處家則能捨財,出家則能捨五欲及煩惱,其功有如是也。﹂迴向之義,教家有迴事向理,迴因向果,迴自向他。

四禪為床座 從於淨命生 多聞增智慧 以為自覺音

  四禪者,觀練薰修之四種。謂從觀禪背捨等上,進一步練習九次第定,又進一步修習師子奮迅,進修超越三昧。薰熟之後,又修超越可也。

  淨命者,離四邪命法而清淨活命,謂之淨命。肇注︰凡所行善不以邪心為命。淨命者,少欲知足之行也。

  自覺音者,什公謂︰﹁外國貴人眠時要先勅樂人,明相出時,微奏樂音,然後乃覺。今以多聞法音,覺其禪寢。﹂

甘露法之食 解脫味為漿 淨心以澡浴 戒品為塗香

  甘露法者,什公云︰﹁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磨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佛法中以涅槃為甘露,令生死永斷,是真不死藥也。亦云劫初地味甘露,食之則長生,佛法中則實相甘露,養其慧命,是真甘露食也。﹂飢則食,渴則飲有之。

  解脫味者,什公云︰﹁味有四種︰(一)出家離五欲;(二)行禪離憒亂煩惱;(三)智慧離妄想;(四)涅槃離生死,亦有二種解脫(一)解脫煩惱(二)解脫於礙。﹂漿水所解渴者,愛性即渴,愛斷則解脫。所以解脫,愛渴止也。喻比如漿,四味亦以除愛渴,比義為漿耳。

  上邊偈浴淨身,今言淨心。什公曰︰﹁心淨則無染,即為浴,亦名游八解。﹂生公曰︰﹁淨於心垢為澡浴也。﹂

  戒品以作塗香者,什公云︰﹁淨戒除穢不假香。﹂肇公曰︰﹁淨心為澡浴之水,戒具為塗身之香。﹂

摧滅煩惱賊 勇健無能踰 降伏四種魔 勝幡建道場

  大士示與人同,法上原不欠少,所以上文天女有法樂,可以自娛,不當復樂五欲樂也。承平無事,安居樂業有之;一旦賊至,則以勇健無倫之姿態摧滅之。正如菩薩降魔,樹勝利之幢建立道場一般。什公謂︰煩惱有二種斷︰一遮斷;二永斷。摧滅屬於遮斷一類,降伏屬於永斷一類。上說資養四體,體既平健,則廣興事業。自此以下是說其種種業矣。

  此四句中「勇健…至道場」,什公謂︰﹁外國破敵得勝,則豎勝幡,道場降魔,亦表其勝相耳。﹂

雖知無起滅 示彼故有生 悉現諸國土 如日無不見

  肇公曰︰﹁知無起滅則得法身,無復生分;為彼有生,故無往不見。﹂

  雖然知道菩薩對於當前一一諸法及諸有身眾,了無起滅之相及實際無生,故無起,無生故無滅;而示現彼有身眾生,故有同住生死之身相。而且一一佛刹有眾生之國土,無不同時出現,如日處虛空,沒有一處不見到的。自此以下盡讚歎菩薩修行之德力。

供養於十方 無量億如來 諸佛及己身 無有分別想

雖知諸佛國 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於群生

諸有眾生類 形聲及威儀 無畏力菩薩 一時能盡現

  當其行普賢廣修供養之時,雖一時以億計的無量佛身,無量佛與自己一身,沒有分別二相異想存在,所謂︰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刹塵身,一一遍供於佛前。妙在沒有分別自己身與佛身之想而已。明知佛國及眾生情器兩界皆空,即有而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眾生,即空而有。於是有宛然而空,空宛然而有,空有不二。仍然同上無有分別想之義一例看也。

  所有眾生各色各類,他們的形體聲音,舉動表情,果地菩薩具足無畏力用,一時能夠完全示現一模一樣。

  肇公云︰「知無起滅則得法身,自此以下,盡歎菩薩變應之德,以法為家,故其能若此。」如供佛身與自己,未嘗覺彼己之異。對於情器兩界,知空不捨有,所以常處中,便有智慧照了,變現應化之力,無與等偏矣。

覺知眾魔事 而示隨其行 以善方便智 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 成就諸群生 了知如幻化 通達無有礙

或現劫盡燒 天地皆洞然 眾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眾魔事者,如上〈不思議品〉第六品,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此是入魔眾作逆行之事。

  示老病死入人眾中,作順行化他事。現劫盡大災變,令頑固癡冥邪見者,如實令知無常危脆也。什公云︰「如佛欲化弗迦沙王,現作老比丘。」亦如佛出家時至,淨居天人化老病死相。

  劫盡燒,什公謂︰﹁或實燒或不實燒。不實燒者,二日乃至三四日出時,眾生見燒相,即悟無常,還攝不燒。﹂止其神變耳。

  劫盡之相,見《起世因緣經》及《樓炭經》,《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均有詳載也。

無數億眾生 俱來請菩薩 一時到其舍 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呪術 工巧諸伎藝 盡現行此事 饒益諸群生

世間眾道法 悉於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墮邪見

  菩薩要示現應供的神變,多多請,一時皆見其來家,說法化令向佛果,從不爽約者有之。一切世出世經籍咒術工巧及各種技術藝術之類,無不精通,能行此事,全為饒益大眾故也。

  世間一切外道法也同時於彼出家,因此入外道邪聚,解其煩惱癡執,而不致自他墮落邪見稠林者有之。

  按︰中土有藝術,曰禮樂射御書數之六種。天竺有藝術,總稱曰明,有五類︰一、聲明|語言文學;二、因明|論理辯證學;三、工巧明|神通咒術幻術,世間各部門科學工藝等技術;四、醫方明|醫療藥物學,五、內明|大小乘佛學。此之明字義如四庫全書之庫字解便合。

  什公云︰﹁九十六種道法中,亦有出家精修禪定者,菩薩示現入外道入邪濟,如是以同習相感,先同而後乖也。出家有德,為物所宗,故現入出家,修德引物也。﹂肇公云︰﹁九十六種皆出家求道。隨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見也。﹂

或作日月天 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 現作諸藥草 若有服之者 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飢饉 現身作飲食 先救彼飢渴 卻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 為之起慈心 化彼諸眾生 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 立之以等力 菩薩現威勢 降伏使和安

  古之民風,一切皆有神主宰者,菩薩皆優為之。至於應劫之必須全力挽救者,菩薩皆能變現是也。

  什公曰︰「劫初時未有日月,亦未有眾生,幽冥處不見日月,故為作日月,令得照明也。梵王及世界主亦然。又劫初大地未成,以神力令六方風來,吹水結而為地。或見人入海,船欲沒時,為化作地,令得安穏。至須水火風處,皆應其求,或化而作,或竟以身作。」下文飲食及藥草,皆如此說也,或令除病,或得成仙,因而代之,使入正道。

  外國有奇妙藥草,或似人形,或似象馬形,似象馬者有人乘之竟得凌空騰起而去來自在,但有見到,或聞到接觸此藥者,眾病即消云。

  刀兵劫起,如何相安?什公云︰「將來之世劫盡時,刀兵起,人壽十歲。婆須密尊者,從忉利天下生王家作太子,化眾人言︰『我等祖宗壽命極長,以今嗔恚無慈,故致此壽短,是故汝等當行慈心。』眾人從命,惡心漸薄,此後生兒壽二十歲,如是轉增,續至彌勒下生時之劫,從高至八萬四千歲,復減至四萬歲,出世矣。」

一切國土中 諸有地獄處 輒往到於彼 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 畜生相食噉 皆現生於彼 為之作利益

  現畜類身,什公謂︰「例如過去此世時,人無禮義,欲殘害長老。猴象及鳥,推敬長老,令人修善,咸相知敬,互了須要(見《大智度論》)。」

示受於五欲 亦復現行禪 令魔心憒亂 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 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禪 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智

  上文〈弟子品〉中,對舍利弗說不捨道法而行凡夫事,正是初兩句之倒裝義。肇公曰︰﹁欲言行禪,復受五欲;欲言受欲,復現行禪,莫測其變,所以魔心憒亂也。自非靜亂齊旨者,孰能為之?﹂按︰佛道又謂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亂意而常念定云。相與發明其義(憒,心不靜貌)。至於現作婬女,反欲以順,竟示慾誘,方便善巧,令入佛智,希有也。如文殊度金色女事,阿難五百世姻緣事,即其例也。

或為邑中主 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 以祐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 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 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 為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眾 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無畏 後令發道心

  外國經商,往往長途跋涉,經年累月,登山渡海有之,越沙漠過鄰國有之,須有嚮導領挈,菩薩亦優為之。

  肇公云︰﹁慢心自高如山峰,一如不停水,菩薩現為力士,服其高心,然後潤以法水。﹂

  神經衰弱則恐懼生有之,菩薩施無畏來矣。

或現離婬欲 為五通仙人 開導諸群生 令住戒忍慈

  什公謂︰﹁世無聖賢,眾生下劣,不入深法,故化以戒忍也。﹂肇公謂︰「仙人無欲得五通,在無佛出興之時或國土,示現為仙人作教導以戒(十善),忍(不報怨),慈(愛護一切)令眾得住是道。」

見須供事者 現為作僮僕 既悅可其意 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 得入於佛道 以善方便力 皆能給足之

  菩薩隨方便恒順眾生之大願,謙下無礙,有如此者。

如是道無量 所行無有涯 智慧無邊際 度脫無數眾

假令一切佛 於無量億劫 讚歎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 癡冥無智者

  生公云︰「應適無方,皆是佛道,其方便與智慧之道,無涯無際,雖復眾聖殊勝辯,猶不能盡也。」

  肇公曰︰﹁下士聞道而大笑之,日月雖明,何益瞽者?不肖猶不似也,又法也,類也。肖音笑,骨肉相似也。﹂

  講完〈佛道品〉,再提要以便記持之:

  (一)煩惱元是菩提,非道乃通佛道,未悟攸分,見有疾遲而已。

  (二)行於非道,其不同之點,全沒非道之現實相狀,是為菩薩。

  (三)一切不善之法都成佛種,反而小果聲聞發不出大心,失卻義利,此不過意含激發而已,否則尚有迴心阿羅漢耶﹗

  (四)凡夫佛法有反覆,正明進退之情。如急流舟,不進則退,若非有願力夾輔,鮮有不退失者。

  (五)有提及維摩大士之名字的經,見過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善思童子經》、《月上女經》、《菴摩羅女經》,想其他必還有的,但未曾過目,不便亂說。

  (六)此中長者答普現色身菩薩的問,偈中分三般意旨︰一,一切都可以法意代替,人物與資具是也。二,明白種種都是示現故意而為之|正顯住不思議解脫之妙用也。三,讚歎勝德,勸發大心是也。智度方便,據太虛大師解,初根本智,次後得智云。

  (七)關於劫量的資料,梵語具云劫波,此翻時分。近代名之曰時間或時代的稱謂,差不多。以極短暫言曰刹那,極長言無始以來。至於計算的定點,則由此界的南贍部洲人壽做標準,住劫的劫初,人壽八萬四千歲起,每百年減一歲至十歲止,名曰減劫。復由十歲增一歲(每百年計)至八萬四千歲,名曰增劫。如是一減一增,統言之曰一小劫。當減至十歲時有大災患|疫癘、飢饉,刀兵三災,並至死人,萬中存一名。積二十小劫為一中劫,此中劫有四個,即名成、住、壞、空。四中劫人類及生物類之生存為住劫。世界地球之生存為成住壞劫,空則歸回空空洞洞的情形了。合四中劫為一大劫,即是八十小劫之總稱。現在是住劫的第二十小劫開始,以表已過了三分之一時間去了。壞劫之情形,人物有生命體先空,其次植物、礦物,逐漸消滅,主動力破壞之者有三大災︰火,壞至初禪天,經七次火。又有水災,壞至二禪,經七次水。又有風災,壞至三禪。最初火災者,謂一太陽出,乃漸至七日並出云。

  (八)善知識有三種︰教授善知識,同行善知識,外護善知識是也。

  (九)吾人現見到世界上疫癘、飢荒、戰爭種種災禍,仍沒有諸佛菩薩用神變法力消弭,意為沒有佛菩薩及其神力矣。吾人須知此之災禍,乃屬共同招感,由於共同業力所成,應從個別投誠懺悔,立弘誓願,以別業超出為先務,不宜同歸於盡。然能發大悲心,共挽浩劫,與大士同其進止,正所以成就行菩薩之機會,理應不可錯過矣。切不可撥無因果,作一闡提種姓,是或誤入邪定聚,則重求正覺,難矣。

  (十)吾人應勇於自責宿業障蔽,煩惱纒結於心,物慾引誘於外。何期得聆至道,允宜急起直追菩薩,還得本心,方不虛負此生,一靈真性,身後瞥然地,明心見性,自在如如,本來清淨之性體恢復,安樂之至也。共勉之。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