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佛品第十

  香積乃佛名,講落本品,自知此品亦以住不思議解脫,起種種妙用。兼由香積如來口中得知維摩大士之化迹,竟遍及十方佛刹也。此中神變表現,聽來頗快意,但非孤此而已,還有許多道理,法門,要學要知。時間關係,不將解釋。經文的眾香國先行介紹,等講到了自有交代。

  香積如來之稱號,意義則先為解說一番。據彼佛國一切皆以香成,則一切如來功德,靡不以香作代名詞了。就此香字是代表一切佛所具備眾德是矣。積是聚集義,此國法王以是眾德聚集為立義之根本,由是安名號為十方世界所週知者,故號香積如來。香者五分法身也,以之薰諸菩薩、眾生,皆發心趣入菩薩位是也。

  此香非五塵之香,乃法身之香,法身有五分,方便說也,曰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也。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香,一切波羅蜜香,無量無邊佛功德香,究竟不可思議解脫香。祗如妙香叢聚正作饒益不思議佛事,故號香積,又一解也。其正報之正覺世尊如此號,依報之大千刹土,亦以眾香為名。其土眾生,一一皆正定聚,沒有邪定不定二者,故諸大菩薩天人,皆號香嚴。又謂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俱足,這一點最為勝妙的。茲照《壇經》,分述五分法身香之意義如下︰(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妬、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况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娑婆世界則用此香各自內薰為法門,莫向外討取。眾香國眾生,此香已內外一如無分彼此,香薰普遍十方,故殊妙值得一提者。就此解釋品名作結,向下經文云: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什公云︰﹁舍利弗獨發此念者,其旨有三︰一、結業之體未能至於不需資養。二、絕意大方樂法不深。三、推己有待謂眾亦然,處弟子之上首,宜為眾致供也。﹂肇公曰︰﹁置座設食,擬賓之常,而待客先發者,欲以生論耳。舍利弗時會之長,故每扣興端。﹂生公曰︰﹁不念弟子者,以其自有乞食法也。﹂日時欲至者,將午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什公曰︰﹁能於前法自在無礙,無礙則累想宜廢,亦云解脫為用,厭身捨著。而今念食,乖致何深?﹂

  肇公云︰﹁佛說八解脫,乃是無欲之嘉肴,養法身之上饍。仁者親受,謂無多求。然方雜食想,而欲聽法,豈是無舉來求之情乎。﹂生公曰︰﹁八解脫以不淨觀為初,而食是不淨之物,既以體八為懷者,豈復有欲食之情哉。又法中無食可欲,蓋不可以欲食聞之乎。﹂

  按:須臾者片刻也。什公云︰﹁不化作者,恐致欺妄之嫌故。不設常食,以非淨妙,無利益故。欲令此眾見清淨國,又因香飯得弘道意,故因其須食,請飯香積也。﹂生公曰︰﹁常食是生欲法也,除欲之食,為未曾有食矣。﹂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惟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住不可思議解脫者,又一表現,既現彼國,令大眾能見各項情形,一如前此之〈佛國品〉佛神力一樣。先以謙遜之態度,推舉眾中有神力,試去取飯,但此為主人之事,不應有所僭越,故文殊恐大眾有不明,所以貿貿然起意代勞,則不符合主人翁之善巧施設意義,乃以神力阻撓之,使眾人作不得聲。而維摩那時覺得場面寂寞,無人瞅睬,乃謂︰有這許多仁人大士,竟無有能去取飯者,寧不可恥之事乎﹗文殊乃以佛所說教,勿輕未學一語止之,意自釋然。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詞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時,化菩薩即於會前,昇於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

  什公謂︰﹁不言無病無惱,而言少者,明身為病本,本宜棄也。﹂肇公曰︰﹁將示有身,不得無患,故致問如來,猶云少病少惱。﹂什公又謂︰「施作佛事者,將用作化導眾生也。」樂小法者別本作樂小之人。

  什公云︰﹁樂不勝任遠大者,皆名為小,非但小乘也。欲令聞而信者,發無上道心,則將弘大道矣,亦是使香積如來之名稱,聲教普聞於此界大眾耳:此三事請飯之意也。﹂肇公曰︰﹁志意狹劣,故請香飯之餘,以弘佛事也。﹂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讚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經文易解,庶不費寫。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

  什公曰︰﹁大怒則狂,大喜亦迷,宜攝汝香,防其惑因。問曰︰『若然者,云何不攝香飯﹖』答曰︰『佛神力故,能杜其惑源,發其道意,故不攝也。』﹂至於鄙恥之語,什公又曰︰「恥深則隕,愧淺亦惱,二患交至,去道逾緬,(遠也)。上言惑著,此言鄙恥,二文互顯,約其文也。」

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時,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毘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時,毘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

  什公謂︰﹁彼毘耶離城中,沒有國王,惟五百長者居士共治市政。今言主,眾所推長之謂,月蓋是其名號。﹂

……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生公曰︰﹁以其向念,故教食也,亦欲因以明食之為理,涅槃是甘露之法,而食此食者,必以得之。故飯中有甘露味焉。﹂大悲所薰,什公云︰﹁薰義有三︰(一)大悲果報;(二)悲心所念;(三)以慈眼視之。﹂生公曰︰﹁使人得悟,為外薰也,豈曰食能大悲力矣﹖然則飯之為氣,大悲所薰矣。﹂

  什公云︰﹁食此飯應發大心,建大業,是名報恩,報恩名為消也。﹂

  肇公又謂︰﹁先示受食法,此飯大悲之果,悲意所設,悲心所興,故名大悲所薰,以限意食之,則不能消(以其志小得小為限耳)若知此飯,大悲所成,不可思議,發道心而食者,則消報施主恩,無限礙意也。﹂生公曰︰﹁飯出大悲,則無限矣,而限言少者,則乃不消也。﹂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揣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於是鉢飯,悉飽眾會,猶故不儩。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按:﹁異聲聞﹂者,懷訝異之情,意中蟠念也。剛剛起了有限之意,恐不足令大眾得均勻飽餐一頓也。此其一異於舍利弗等大弟子矣;又作是分別念想,即異想之類,此其二異,故曰有異聲聞云。

  肇公曰︰﹁不思議食,非二乘所及,故生是念。要知無量福慧,即香飯之因。夫有無量之因,必有無量之果,若因可量,果亦可量。如來無量福慧,豈是聲聞小智所能量乎﹖且如來具五分法身無盡功德,報應之飯,如何可盡?﹂果然,在會大眾悉得飽滿,依然如故,不見儩少(儩音次)足以證明。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同聞大法。於是維摩長者啟問了。其答以香積如來,沒有迹象如文字語言之類的說法,其方式又別,但以眾香代替口說,令人只用鼻聞,不必耳聽。大抵其土之人鼻根特別敏銳,能殊勝於耳之故耶﹗以此眾香一薰,就令到諸天及人得入如法而行,循正菩薩軌範威儀而行,故曰律行。

  什公曰︰無文字說,舉其多,故不用,衹用簡單的香氣就夠了。上言說法亦不必有言說,用言語文字只是說法之一種,而如不說但用神通亦等於說一樣功用。故謂之曰通教,即神通證辯之例也。

  肇公曰︰﹁其土非都無言,但以香為通達佛道之本,如此娑婆用言通道,亦有因神變而通道者。﹂相等功用,不必强分優劣,總之對機就合。

……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一切德藏三昧者,於一切色聲香味觸法塵的刹土上,成等正覺之智慧神通德相,內外平等,悉無有礙。一色、一塵、一佛。一色一切佛,一切色塵一切佛,一切聲香味觸法塵,亦復如是。一香遍滿一刹土,一一徧滿一切刹土,見聞覺知皆可入道,此香國從覺入故,香塵入故,一地具足一切地,此之謂也。一佛刹香,如是餘塵,亦皆如是,一一可以數推而知。若非當機,乃是一切塵勞之根本,自生知見,無繩自縛者矣。重點在反照認得自己心源,性本無縛無解,即證三昧。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

  心中固執,其性剛其意能强硬,難以化度,故以硬性强調的儆告,聳動可畏言句,以調訓令伏聽命,使之修行進道耳。

  什公曰︰﹁如來說法,其要有三︰(一)軟善語;(二)剛强語;(三)間雜語。善行樂果,軟善語也;惡行苦果,剛强語也;讚善毀惡,間雜語也。﹂肇公曰︰﹁聖化何常,隨物而應耳。此土剛强,故以剛强之教而應之。﹂

……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

  據《法苑珠林》載︰唐時有狂人方開山,死入冥途,見諸地獄相。又有小偷入佛寺,意作盗竊。適逢授五戒,不得下手,在暗中不覺隨受戒者,念戒誓句,不知不覺中已受了五戒三皈依,忽然歇下偷心,自心自審,既已受戒,即須牢記,不可再犯了,乃歸。是夕入冥,偶見皮草林立,舊態復萌,偷心倏起,擬取,忽自記起,曾已受戒,旋即放回不取。後被王者召詢原委,並誡之曰︰﹁汝還陽可往鄰家,看汝取皮,則該毛豬有汝分投生矣。﹂及醒異之,就鄰察之,果然昨生下豬十一頭,一生已即殀矣,不禁慶幸受戒,免墮畜生之好彩云。諸難處即八難處。

  外道異學名愚人生處,統言三塗八難,外道異學都屬愚癡人之生處亦通。

……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嗔惱,是嗔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吝,是慳吝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嗔恚,是嗔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說到身口意的邪行,不外十惡中的身三、口四、意三,其報處即三途八難及愚人生處是也。

  茲引述《中阿含經》的一段故事,藉明身與意孰重的看法。經云︰有一尼楗子名闡提弗多羅,共佛論三業,何者為重,何者為輕。彼尼楗子以身業較重,口業次之,意業次之。佛針對他說︰意業為重,身語乃輕。該尼楗子有弟子名鄔波離長子,不服佛所講,依其師說之義云︰我立三罪,身為最重,次口後心。佛即問鄔波離長者︰若人行殺害,幾日可殺死國人得盡呢﹖長者答謂︰大則七天十日,長或一月。因佛當時住在眉希羅國,城周五百里方行一邊,故長者作此答。佛又問︰仙人起嗔心,殺幾日得盡?答曰︰一時國人皆盡。佛乃用仙人嗔心殺人詰之以證佛說,意為最重者。該仙人嗔殺一國之故事是二千多年前的傳說,時有仙人名摩燈伽,常於林中宴坐,有一美婦常為他營送食品。一日國王檀陀柯入山遊,行見美婦,取入宮中。仙人至食時不見婦來,心極嗔恚,尋知被王擄去,就向王殷懇索還。王曰︰﹁汝是仙人,仙人離欲,何須蓄婦。﹂不肯還,仙人意憤,即告美婦云︰「望你一心念我,勿暫捨我,今夜我欲令此國土盡毀。」入夜仙人注念,風雨大作,飛砂走石,山崩地震,王及國人一時俱死。而美婦念仙人,故得免於難。就此故事傳說,故當日鄔波離長者答覆佛言︰「仙人起嗔殺一國人,一時皆盡。」指此故事而云。此足證明佛說意為最重,等長者自己駁回自己了。佛是勝這一次。佛又問長者︰一百天,二百天,三百天行於布施,有人一時入定,何者為勝﹖有多時持戒,有人一時入無漏觀,何者為勝﹖長者答云︰入禪定及無漏觀者大勝。佛就長者說︰如是汝何為執實,身罪為重,口次心輕?長者知理屈,遂捨闡提求為弟子,後亦得道果。既明意行為重,故有防意如城之說也。佛制戒律不外止惡防非,止於三業未發之前,防其三業興起之際,故剛强語中,先示報處,後示業因。

  十惡六蔽,結制持犯,指惡止善行的安排,修正三業於既發而已。

  是善行應作,不善之行不應作。煩惱業報障是障自見道,礙不得通。除三障,修八解,等行八正是不障礙。放逸心意是得罪之因,容易起現行不善也。懺悔心空是離罪辦法。淨則自淨其意,染著為垢,一切惟心。

  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一切有三界法,皆名有漏;一切無,無所有,是名無漏。心外覓取,不信因果,皆名邪道;但用自心清淨,修一切善法,即名正道。凡求施求果,皆名有為;無願無求,是名無為。生死起滅不停是世間;一切畢竟寂滅,本性自空,故名涅槃。心如猿猴,人如象馬,須善調方法,始能訓伏。

  什公謂︰﹁儱悷多惡性,不易調也。調馬有五種︰第一見鞭影,即時調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利錐剌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徹骨乃伏。眾生利鈍,亦有五品︰第一但見他無常,其心便悟;第二見知識無常,其心乃悟;第三見兄弟親友無常,其心乃悟;第四見父母無常,其心乃悟;第五見自己無常,極受苦惱,復加苦切之言,從旁勸諫然後乃悟。乃可入律者,律,軌則也。調馬用鞭,調象用勾,鞭與勾及剌的器具比喻苦切之言句也。﹂

彼諸菩薩,聞是說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

  貧所樂法,此貧字沒有道,指無大心之人,樂小法者之謂也。時常不足之謂貧,不充實也。什公曰︰﹁晦迹潛明,自同貧乞,自同分乞,則與相接,接則易隣,為貧所信樂也。﹂肇公云︰﹁諸佛平等迹有參差,由群生下劣,志願狹小故,佛隱自在力,同其貧陋,順其所樂而以濟之,應感無方,不攝淨穢,此未曾有也。﹂

……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嗔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什公曰︰﹁譬如良醫遇疾疫,劫中醫術大行,廣施眾藥,所療者眾,致供無量。菩薩大士處不淨國,亦復如是,眾惡彌滋,兼濟乃弘,十事法藥,廣療眾病,化廣利深,一超萬劫。﹂肇公曰︰﹁行不在久,貴有益焉。﹂什公又謂︰﹁癡有兩種,(一)一切法中癡、(二)於諸佛深法中不能明了。不淨國中有兩種癡。淨國中惟有諸佛深法中不了之癡耳。﹂肇曰︰﹁夫善因惡起,淨由穢增,此土十惡法具,故十德增長。彼土純善,故施德無地,所以有百千劫行,不如一世也。」什公又云︰﹁別本有作十惡業譯,十惡業有上中下品,上地獄報,中畜生報,下餓鬼報。一品中復有三品,如是九品,不善三惡道中受九品苦報。﹂

  按:八難處︰(以此八處永不遇三寶,故曰難。)地獄、餓鬼、畜生、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北俱盧州、無想天。除難法即除去此八難之行業因緣,不造上中下品十惡,則三途難除。三業邪行息,則盲聾瘖啞除。恭敬多聞,謙下受報,則聰辯佛前後生可除。不樂五欲,痛念無常,則北洲除。不起邪見,則無想天難亦除。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行無瘡疣者,菩薩所作所為沒有積毒成瘡,積血成疣之現象,因為攪得這些染法不淨之毒,相處太久,未免不沾惹而不自覺。是指初心菩薩,功行未深,處不淨國未能自拔。譬如少湯投之大水,亦如少力之人入水拯溺,未能兼濟,則與俱淪沒也。設問以有甚麽方法得在不淨國中,處之無有不妥,一如淨國者,不自墮落以累人,如深行之兼濟也。又是勸勵此土諸學,知所遵行,令生斯淨國,不作墮落之想,故發此問也。按瘡疣者猶言瑕玷也,下品有云︰「菩薩雖生,不長諸惡,是為行無瑕玷。」可知但須要成功,做到此八法耳。

  肇曰︰其一法也,代彼受苦不自計身,所有功德盡施眾生,豈有以益而想其報乎﹖若不為眾生應久已入涅槃矣。今為彼受苦令其先度,彼去我留,非代而謂何?此饒益之至也。

  其二法也,怨親不疏,卑己厚人,等心尊卑,情無介然,是謂無閡也。

  其三法者,同行同道,恭敬受教,學無前後,達者為師,絕無諸慢之態也。

  其四法者,佛所說經,聞即信受,不以未聞而生疑惑(指不謗大乘法,天竺佛滅後衹有小乘三藏經典,故有﹁大乘非佛說﹂之疑謗生焉。)

  其五法者,三乘雖異,歸宗不殊,不以小大而相違背也。

  其六法者,推其致供之由,由於宿行,嫉之無益,宜應修善,以理處心,故嫉不生。什公曰︰「若修善持戒,得利養時,自念言︰『彼供養功德,非為我也,假令有我,彼不見為,理既無我,高竟無主。』如是思惟,則高心自滅也。即於上之彼供己利二事中,自調伏心。調伏心如上作念之說三句,三句合為一事可也。﹂

  其七法者,什公曰︰﹁如一比丘,林中坐禪,時至須食,持砵出林,路逢惡賊,惡賊引弓射之,比丘恕他自責,不生惡心。又指腹語賊︰『汝應射此,我為腹出林,故致斯惱,此腹之罪耳。』省已恕物有類如此。﹂不訟彼短者,求人之短也,訟,謂說論人之短也,或告發也,訟彼短則短在已。

  其八法者,塵垢易增,功德難具,自非一心專求,無以尅成,具此八法,則不復遺患,終生淨土矣。一心指定心言,功德指《不思議解脫法門經》中一切菩薩行之功德耳。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忍。

  此品結述人天大眾,收效發心果證者有之。

  講完此〈香積佛品〉提要如次︰

  (一)知道此忍界,從耳根入者,則重聲教,意知其義而起行也。

  (二)知道彼香積國,從鼻根入者,則重香塵,薰發德藏而自具足。

  (三)知此土菩薩一生,等於他方菩薩修行多劫。

  (四)知此土聲教之殊勝,因有十事善法,為他方所無有者,故勝。

  (五)知在此土成就八法,則絕不沾染,得如生於淨土一般無二。

  講到此已完十品了。各仁有何感想?試一思之,就各佛刹之依正異處而尋,知神變不可思議儘同也。在〈文殊師利問疾品〉中,維摩借須彌燈王如來功德寶座,不用化往感佛,自動送來。今乞飯則須要化菩薩往矣,此為表現,引領香積國眾菩薩來此表現之作用耳。先來一次,此土菩薩各自變形,如彼須彌相世界之身形,八萬四千由旬,登上寶座,則此土諸菩薩神變無異,以小現大。今香積菩薩蒞臨忍界,亦遵香積如來之囑咐,自攝身形,無異以大現小,同住不思議解脫法門則一,其法平等,無有高下,於此可信也。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