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行品第十一

  上來已由各品宣說出菩薩行多多矣。此品中能為他方大士說菩薩行,意又別矣。且此品中有﹁入一切諸佛法門﹂,人所忽略,菩薩必經歷此法門入一切諸佛法藏,然後行盡無盡解脫法門,乃為切要者。

  今此品乃繼續香積佛品之餘義,再來一次表現住不可思議解脫者之神通證辯。所謂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此即歎德之極,正明菩薩,無盡行願無邊行門。故曰〈菩薩行品〉所取意也,兼示結束香飯故事及從上各品之理趣,俾有所歸向於世尊教化,成績有如是者。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經文易知,不必費解,祗是先為此瑞,亦是維摩之神力所為,預作準備之意,正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的好安排耳。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香積菩薩初來之意是供養釋迦牟尼世尊及親近,次為瞻仰此土大士,今是時候了。什公曰︰﹁一者見諸來菩薩心誠,欲遂其本意;二者欲令證明香飯功力,多多發悟;三者以彼菩薩懷勝遠遊,宜令實反,故欲共詣佛所,諮請遺法。又正是時者,有益之時也。﹂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並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這也是以神力證辯之一種表現,在上邊〈不思議品〉曾說過菩薩是不可思議解脫者,有這種神力是矣。他恭敬禮佛,右繞七匝,一心合掌的儀式,做給香積菩薩看,使他們照樣行禮是也,果然。

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唯然,已見。」「汝意云何?」「世尊,我睹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由佛先開尊口,如法慰問這班香積國來供養的九百萬之眾,你估佛是怎樣叫做如法慰問呢﹖我們讀上品知道,化菩薩代表維摩去到香積國的問訊,如來套語。今欲知道佛怎樣慰問從遠方來的大菩薩眾套語,是為如法。是︰「各位這樣發心從遠方來到這世界,不覺得勞頓吧﹗你們香積如來好好,眾生易度吧﹗你們到了這裏,諸事順適嗎﹖始終觀感上有甚麽意見嗎﹖也曾和這裏的大菩薩傾談過嗎﹖對於這位維摩大士,印象如何﹖你們有甚問題儘管坐下暢談便是,請不必多禮,坐下歇歇吧。」這些情形概可想見的。於是這班菩薩齊聲說︰﹁我等頂禮釋迦牟尼世尊足下,並代表香積如來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眾生易度。今見世尊威神,十方諸佛皆共讚歎,未曾有也。如今世尊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不足之輩,所應聽受之法,施以度脫。眾生難度,佛亦能度,真的衷心讚歎,今得瞻禮親近供養,至為榮幸。如世尊敕,我們退下聽佛開示了。﹂這些出自彼香積眾菩薩口中是應有此法則。所以慰是佛對菩薩的如法,問是關切佢等容有未明白之處,亦引起佢等發問,以便施作利益,不令其空走一趟耳。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難言:「此所從來?」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文意易知,庶不費解。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詰言:「至此飯消。」曰:「此飯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

  什公謂︰﹁此言七日消,有二因緣,或有人食香飯,飯不消時,心必厭捨,故不令久也。亦謂應得道者,飯氣時薰,不過七日,必成聖道,如道迹七生,七步蛇嚙等,勢不過七。事不須久,故不令過七。﹂

  肇公云︰﹁七日勢消,飯常力也,若應因飯而階道者,要得所應得,然後乃消也。﹂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

  什公云︰入無漏境,證第四果位名入正位。十六心見諦理,得證無生體,名心解脫,亦曰心自在(故正位指境,指事實;心解脫指理,指實體自無生)。問曰︰「食香飯云何得道﹖」答曰︰「體安心靜,發未曾有意,飯力尚如此,何况道耶﹖有此妙果,必有妙因,極大信樂,深達因果,即『解緣』起,解緣起,則見實法也。﹂肇又曰︰﹁成無著果,名心解脫者。﹂

……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

  未發大乘意者,指未曾發起意趣,為有情類求菩提之大乘根的人。已發意則實際已坐大乘車,經歷十信、十行、十迴向者,都屬之。至得無生忍,則已登初地,見惑盡,煩惱除矣。已得無生忍便不退轉,地地增進都屬之。至一生補處,當來一生便成正覺之果矣。

  生公曰︰七日之內,凡食過飯必有所得無疑。然一食之悟,亦不能得有二階進也。其終位止於一生補處者,成佛果不能如此,一飯之因容易得故,必也福德智慧兩俱圓足,故佛果無因得故,謂因此而得到也。無生忍菩薩及正位之聲聞,豈復假外因方得進哉﹖而今云爾者,以明此飯為宣理之極,具備有其功能意義耳。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燄,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雪山有草名曰上味,梵音肥膩,其色白,其味如醍醐,故曰上味,意譯也。能消諸病毒,病消則藥氣便過是也。什公曰︰神足變化,說法度人,化之常也。飯本充體,而今云能令得道,故歎未曾有。佛以化人為事,凡以化他皆名佛事,食以資益身體為事,今有如化他之事,故阿難謂為佛事,其意在此也。以後廣明佛事,令其心智開朗,不局限於小見耳。

  肇公曰︰﹁飯本充體,乃除結縛,未曾聞見也。﹂

  生公曰︰﹁佛以應悟為事,而香飯能之,未曾有者也。﹂

  以諸菩薩而作佛事者,佛教化諸大士,一一可以應緣,示現代勞,毋須躬行,即間接的化他而已,亦看眾生機在彼,不在此而言。

  佛所化人而作佛事者,由佛所化現另一身相去作,代他工作也。

  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者,不論其樹的本身所出花果枝葉軀幹,放香放光,由風吹動,一搖一擺所出之音聲及蔭庇所在其下者,得以完成化他之作用是也。或竟以菩提樹神出作化他,亦無不可。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者,什公謂︰﹁昔閻浮提王,得佛大衣,時世疾疫,王以衣著標上,以示眾人皈命,病皆得愈,信敬益深,因是解脫,此其類也。﹂

  飯食佛事,如今眾香國之類,其根在鼻與舌而能至得道果。

  園林臺觀,優游適應乃眼與身之兩根入道矣。

  若一相一隨形好起,乃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齊,隨他所樂而現其相,完成化度工作。亦可說為以造佛相好(如造像等)而作佛事,如優填王造栴檀香像,使萍沙王、弗迦沙王因是得悟。

  佛身者,佛現色身|如今釋尊降生淨飯王宮是也。

  有除卻一切形形色色,廓然無物,只是虛渺漠之相,光影朕兆,一切非有,令他見到心如虛空,不著空見,凡聖情忘,能所相泯,如文殊師利滅眾色像,現虛空以化阿闍世王事。肇曰︰﹁好有者存身以示有,好空者滅一切相以示空,如《密迹經》說,八相雖在身,而身相不一,所因各異故,佛事不同也。﹂

  律行者止持作持的軌範曰律。眾生應以此等事得到惡止善行的話,應現其緣以助成之,即指以虛空為緣事,尚有其他緣事為何?則下邊所列者亦是︰夢幻影響,鏡花水月,陽熖野馬等喻,無一不可示,但在完成化他耳。至於用聲音言語文字,則如此娑婆國土者正多。

  至於用清淨佛土,其相顯現寂寞一片,無有言說,無表示,無認識,無起作意,無造作現行而完成化他作者,雖不如上現虛空之相,亦與虛等耳,然其相有別,妙在寂寞一片,如維摩之示默然,脇尊者之不答,馬鳴論議是也。

  至云如來進止威儀,諸所施為,無非佛事,簡直與上〈菩薩品第四〉之光嚴童子一章經文謂︰「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又與〈問疾品第五〉的菩薩行裏面最末幾句謂︰「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正是成了佛一樣,化他佛事,不休不止的意思。因果果因互該括,互融澈的理與行一致的妙處表現是也。

  四魔者,欲魔、身魔、死魔、天魔也。八萬四千煩惱由俱生的貪嗔癡等分四事,每位生二萬一千塵垢,是為一大病,四病故云八萬四千也。總說為八萬四千,別相則無量矣。今但言八萬四千,則攝無量,故為門也。

  什公云︰﹁佛事有三種︰(一)以﹃善﹄作佛事,如此中光明神力說法等是也;(二)以﹃無記﹄作佛事,如此中現虛空寂寞等,園林臺觀,衣服用具之類是也;(三)以﹃不善﹄作佛事,如此中八萬四千煩惱,四魔等磨折眾生為之疲勞,然後得入佛道是也。譬如醫藥師,或以良藥或以毒藥治人病,佛為醫王亦然,以煩惱度人者,如佛以愛度難陀事,以嗔恚化惡龍事。﹂肇曰︰﹁眾生皆以煩惱為病,而諸佛即以之為藥,如婬女以慾為患,更極其情慾而後悟道,毒龍以嗔為患,更憎其忿恚,然後受化,此所謂以欲除欲,以嗔除嗔,以無明除無明,猶良醫以毒攻毒,斯佛事之無可方比者。﹂

  照這樣認識當前工作去實行化他,便是名為入一切諸佛法門,亦即是菩薩住不可思議脫解法門。

  菩薩入此一切諸佛法門,不論見到甚麽人物、世界、聖凡,淨好不淨、純善極惡等等,不會起揀擇分別,愛憎取捨,只有恭敬信順真理,照做化他工作。所以說見到一切淨妙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國土,不以為憂,不閡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出佛國不同而已。

  肇公曰︰﹁佛無定所,應物而現,在淨而淨,在穢而穢,美惡自彼,於佛無二,曷為自生憂喜於其間哉?是以豫入此一切諸佛法門者,見淨不貪,己分不高;睹穢不礙,乖情不沒,故能生真淨心,知佛平等而應迹不同。此僅窺門徑之徒,非平等信也。自不入佛事門者,孰能不以淨穢為心乎﹖﹂生公曰︰﹁菩薩入此門,便知佛本是﹃就應﹄之義,好惡在彼,於我豈有異哉。所貴惟應,但歎應生之為奇也。﹂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姓,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

  凡依思惟心則有計度幾多?幾久?幾大?幾好?等,從善的淨的方面思量,反之,從穢的不善的方面亦一樣在量度,是皆未登上佛事(化他工作)門故。阿難你已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沒有若干也。諸佛國不一定以地為國,隨眾生緣現,故佛國本來一切無所有,皆如虛空,所以能現出種種佛國也。如是依報之器界作是見,而正報之佛身體又如何呢﹖亦衹可見到諸佛的色身有長八萬四千由旬及丈六色身之種種。其無礙慧則沒有種種之可言。阿難,照理講起來,諸佛的實際,不論色身,威德相好與及他的大乘根性,所具備的五分法身,果地上的力無畏、不共法,大慈大悲等,一切一切都無量的,不能計度得到。况且尚有一切威儀進止,所作所行,乃至佛壽亦屬無量。更有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了無高下優劣淨穢等之區別,一一佛同等具有,從不欠少,故無有不相等的。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

  第一名稱,義翻正徧覺。謂見法無有差謬,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徧,出生死癡迷之夢,故言覺。又譯正徧知,決定法相謂之知,若不等的話,便有所不盡,則不得名為正徧覺者矣。

  第二名稱,此云如來,亦云如去,在實際邊說,如去即那邊也,在這邊生死癡迷夢未醒,故說如來。如法而去,故《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古今不改,千聖同轍,故名如來。亦曰如去。生公曰︰﹁如者謂心與如冥,無復有不如之理,從此中來,故無不如矣。﹂

  第三名稱,謂上言如來者,如法知如法說,故名如也。諸佛以安穩道來。此佛亦如是來,彼佛安穩去,此佛如是去也。佛陀翻為覺,凡得道名為覺,覺有二種︰(一)於四諦中覺;(二)於一切法中覺。覺而不盡則非真覺,故無覺名也。凡言徧、言如、言覺,此三即是體極之稱,足以明諸佛同等,異於二乘|但於四諦中覺的無覺名也。於生死長夢中莫能自覺,而能自覺,又能覺他,以至覺滿,則成佛陀義矣。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

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佛對阿難說︰若果將這三個名義大大地講下去,你以一劫這樣長的壽命來聽也不能夠完全聽完。甚至儘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個個都似你阿難一樣|有好記性,聽多多都記得,得到記憶力的總持不失,所謂念陀羅尼是也|這一班人等,亦以一劫之長壽,亦不能完全聽得完。如是阿難,諸佛的無上正徧覺果,沒有限量的,所有智慧及辯才,不可心思口議的妙不可形容的。阿難就對佛說︰我自今以後不敢自謂聽多多都記得的好記性了。正是以為多聞强記第一,今於佛事利他之行,聞之尚少也。乃自知寡聞若此,自咎不達,以申佛意耳。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捨置菩薩所行,(何蠢乃爾)……

  觀文易解,庶不費文字了,你們看看。

……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照此情形你們也應該發心學菩薩行了吧!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捨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

  消文易知。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什公云︰﹁盡有二種︰(一)有為盡;(二)無為盡。有為盡者,指無常遷變而致滅卻,故曰盡也。無為盡者,慧斷令滅盡也。今言盡門,是有為無常盡也。(此中云解脫二字,梵本作無閡。)此無閡,言盡無盡二事不礙也。﹃不盡功德有為﹄無凡夫閡也;不住無為,無二乘閡也。汝等當學者。」生公曰︰「欲還彼土,迹在捨此之彼,是自濟之懷,於菩薩為縳矣。若解脫之者,是其法也。有為是無常盡滅之法。」故曰盡。肇公曰︰有為法有三相,生異滅也,故有盡;無為法無三相,故無盡,是以云無為,則不盡也。

  按:菩薩已知一切皆為佛事故化他,對於一切善法均屬有為功德,不要令其滅盡。若以一切有為,悉是大累,要遣去其累,但有宜保留者,如有多怨賊佔大城市,城中有人來降,因是人得怨賊,緃然他原亦賊人,亦要保存他,並且善視其人,好好地給與奬賜照顧。有為雖偽,捨之則佛道大業難成。無為雖實,住之則慧心不明,是以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職是之故也。

  什公云︰其道遍佈,覆蔭眾類,至能出生入死,隨在度人,在淨而淨,不以為喜。在穢而穢,不以為憂。應彼而動,於我無為,此諸佛平等不思之道也。要言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其道必出乎盡無盡無閡法門。彼九百萬菩薩,聞佛事平等,不可思議,所以請法,故世尊開示此二門,令彼知解到不思議無閡之道。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

  閡於有為的意義如下舉列,都屬之如今用字眼是﹁不離﹂、﹁不捨﹂、﹁深發﹂、﹁不忽略﹂、﹁不忘失﹂、﹁教化﹂、﹁不厭倦﹂這些佛事,以下還有許多,一樣屬之有為的範圍意義也。

……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生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迴向。……

  閡於種諸善根的﹁種﹂字是動詞,這裏有一段故事可資說明謂︰佛時,昔有一人來到舍利弗處求出家,舍利弗觀其宿根,八萬大劫以來,不曾種善根,於是拒而不度。彼往五百弟子所盡皆不受,走到祇園精舍,門外悲泣懊惱。佛從外返,見而問之,其人具上事答,佛責舍利弗智慧不深,不見人根,妄輕賤人,佛即受之云︰「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便成沙門。」佛為說法,即得阿羅漢。舍利弗問佛︰「此人何時種下涅槃善根?」佛言︰「乃往過去無央數劫,有佛名人可,時有一人,入林取薪,虎從林出,欲食其人。其人上樹暫避,虎踞樹下,其人生大恐怖,時佛從空飛過,其人見已,稱南無佛陀,心生信樂,極厭生死,深心誓願,願離此苦。因此善根,今得解脫。」時舍利弗白佛悔過,舉身投地,深自悲歎。佛遂開示,云︰「如石中有金,愚人不知,棄而不取。金師見之,知中有金,即以兩囊,鼓而出之。眾生無明,如石中有金如智慧,今汝智慧不深,棄而不度,未免糟蹋此人。如來深徹根本,以禪定智慧,囊鼓而出之,令伐道果。」故今經文要菩薩知道種善根,隨時隨地都不放過,且沒有厭,不疲地去找尋機會是也。而又志願永遠站在方便的立場上,一面利他工作,一面念念於迴向目標菩薩之道,為甚不迴向佛道呢﹖雖得成佛仍然不捨於菩薩之道,故為迴向目標也。普通行因趣果是以佛道為迴向目標,又不可不知也。專心致意集中一個目的上,謂之迴向。如鉼沙王,被繫在牢獄中,於獄孔遙見佛於山中往來,不覺心生大歡喜,應生兜率天者,在中途聞毘沙門天王食天香飯,香氣芬芳,以餓死獄中,此習未歇,心甚樂著,意念我今當往生彼食處,即時於毘沙門天王樓閣上化生。小小一念之迴向心意專注,便得到目的遂願,大的迴向則成就一樣。所以菩薩迴向是要永遠站在方便的立場上,以不捨菩薩之道為最極目標也。

……求法不懈,說法無悋,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

  文易曉,惟對於初心未學之士,不輕視而善為教導,誨人不倦,對已學之士,能恭敬事有如佛世尊一樣,不作異想者,正在沒於煩惱當中開示他,自發正信,念於三寶。若彼不念正軌,反生邪念,則更累積煩惱,以致不能自拔自解,令念歸於正信,則累消。故化他令起正憶念,不要亂想,愈想愈不通,更增煩惱是也。

……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己樂,慶於彼樂。……

  志樂出家,安處伽藍,名遠離樂。不以為貴者,並不覺得是最好的。慶於彼樂者,凡夫見人快樂,輒生嫉怨者有之,甚或破壞為快。今菩薩不盡有為,故要慶幸他人快樂,亦代人歡喜是也。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站在菩薩要做佛事(利他)的立場上,七項想法特具威力,不會退縮,亦是不盡有為的,一定有所作為法想也。

  若菩薩深入禪定,一經味著,來不及出定援濟眾生了,失卻好多機會,同時亦令眾生方面錯過善利得度機緣,故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解的。前邊經文有講過了。所以在禪中要作地獄之想法,免住定不覺錯過度生時間也。在生死中如遊花園樓觀的想法,變辛苦為娛樂。見有來求乞或需要我任幫助的人,就當他是善知識來促成我布施,能捨之行教,我有機會去施捨了。而捨一切所有之時,絕不留戀,要想著我是具有同佛一樣的一切智慧德相,何愛於一切啊﹗見到毀戒犯律的人,起一種救護他至得的這種想法教導他。一切波羅蜜法,離生之法,我是從它出生清淨法身啊﹗故作父母想。至於當有修道各品各類之法,就是眷屬一樣,同起同住,無有離開是也。

  什公云︰善師想者,我本沒有施的對象,行不出施捨之事,因彼來求乞,啟發我捨心,完成我施事,則於我為師,真善意也,教我以善,故名善師。昔大月氐(音低)國王,出行游觀,有數千乞人在路側,舉首唱聲各請所需。王問大臣︰「此是何人?何所陳說?」臣答言︰「乞人也。」王智慧利根,即解其意,語大臣曰︰「彼等我大師,非乞人也。汝不解其言耶?彼所須者,為我說法,非為乞也。彼言我等前世亦作國王,不修布施,故受斯報,王今不施,後亦當爾,以此故當知是我善師也。﹂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種善根是自己修福德智慧,發行善根是做出利他的共修福德智慧。齊限,等如說一定的限度或適可而止。今言無有齊限,當是幾久、幾大、幾多,卻照做永無止境的情形是了。成就自己佛土不是為自己設想,一心去做為他人淨國莊嚴飾好之事,莊嚴他人的當為自己的佛土一般是也。有限之施,為期七日已經了不起了;於今利他,故無限期之施會常舉,是以具足原有之家財聲勢曾不短減些些,所謂「大施門開無壅塞。」什公曰︰﹁或施心足而財少,或財足而施心少,二事不具,則不能應求無方。今二事兼具故,能無所齊限,恣物所求也。要致到三業清淨,雖除一切惡行三業為因,而意業特重,因淨則果淨,故如無限施之具足相好也。﹂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

  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生死以無數劫,言則是長期居留,可知意中絕無怯弱而有勇往直前之槪。到佛的無量無邊功德,有志於此道而不生厭倦心,去完成正等菩提。拿起智慧利劍,破除煩惱賊的圍聚。跳出重圍離五陰之城,十八界之荒垣,十二入之空聚,即是煩惱因智慧而斷除,成就法身,超出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之純用思惟心體的顛倒想為本,今以無住之本性故超出也。復以一切眾生猶如己身,則應該荷擔負起出離,令他覺悟自解,永不再沉迷,是其工作也。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人天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眾生因四魔而生障道不前,今菩薩以大精進的精神無畏,披忍辱盔甲,摧枯拉朽之勢,令魔降伏。一面又永遠地要得到無念的實相智慧,不用思惟心體,應實相的空諸所有,便能起智慧明了。在不捨世法的情况之下,實行少欲知足。不必改變或破壞律儀軌範法則的動定威儀,而能夠隨俗人俗事,隨便也。所謂智人觀俗事,當隨俗所行,但自己的威儀進止皆為佛事,不失不壞故也。肇曰︰﹁天下皆謂我同已,而我獨異人。﹂

  起神通慧分別,有些眾生要見事實證明,方起信解受教的,單和他們講道理,有理說不清,他們還不聽,所以要顯一下神通,看看有須要的話,就用神通,如法引誘導致信入佛地了。

  總持有四,謂︰法、義、語、念。念總持就是記憶力過耳不忘是也。

  善別諸根,為大為小,為利為鈍,務令斷疑生信也。令人歡喜聽的樂說辯才,演法無閡。還有些眾生不堪受小大乘的道法,故為他們說淨,修十善,遠離十惡為淨,這是受生報得人天樂果的小福。有進一步修生梵天的,教他們修四等變四無量心,開梵天道之方便門,使得滿足。一面令自他共修普賢大願,如勸請說法,及隨喜、讚歎,種種善法,得致佛的音聲,遠近樂聞,具足美妙梵音相也。由修正身口意三業,沒有過失隨智慧行,盡善盡美之故,得佛之威儀進止一般,而完成一切佛事(利他工作)。

  修善法為福德業,淺修為凡小,深修為菩薩。而所行(利他)轉勝,增加勝妙也。以大乘之教法,化他成菩薩一員的大眾是也。持心無住,故能無念,即是正念,便沒有放逸念,就不會失去身口意所起所作之一切善行了。菩薩能做到如此的種種法則,是名菩薩,不盡有為的意義了。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先言菩薩修學猶言修習也,四無為門,無所有是空,不可得是無相,一切無為是無作,緣散則無是無起。其中無作無起較為難解者。以二乘無作,言不造生死因;大乘無作,言無住本,立一切法,而萬法不造。復以諸法,緣會而有起,緣散而無,故名無起。何等之法,先緣而有耶?待緣而起耶?實無有也,故無起為空觀之別門。除緣之外,實無一法可先有而謂起於緣之先者,妄見耳。菩薩修習四門不以為證也,有得有證則為住矣,不符合不住無為的主旨也。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厭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於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此之觀法為菩薩所修,上邊不盡有為,為菩薩所行。修與行之不同在乎即空而有,故曰不盡;即有而空,故曰不住。行也如此,修也如此,用之在人(菩薩)而已。四法印義易知。

  遠離是菩薩無為觀門的一法,謂有三義︰(遠離﹁人世五欲﹂、﹁煩惱垢染﹂、﹁諸法現相﹂)遠離患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觀四念住不捨身心精進之意。

  無所歸|生從何來?滅向何去?其來無始,其去無終,不歸於內,不歸於外,我們指歸的目的就是善法吧。一於去做諸善事,尤其佛事也。

  本來不生,偏偏要生負起一切責任|為化他也。

  本無煩惱之漏習,所以不斷諸漏。

  本無所行,是菩薩行|將種種行法教化眾生︰四無量,四攝,六度是也。

  空無所觀境,不捨大悲,實事求是也。

  正法住簡稱曰正位,即無生不生之義,謂無生滅的取證法也。是小乘人所證者,不隨小乘之證為證也。

  諸法現相,由虛妄分別見有,若執為有,不見實相;若不執有,而明明知道無有堅牢,無人無物,無有主之者,無有形相、體段、外貌之事實,但菩薩本願永遠不捨菩薩之道,故不會虛度時光。對於修福德,習禪習定,智慧明了,念念自見,絶不放過,等閒視之也︰所以不住無為就是有所作為,並且作為不滅,一路下去,即是不捨菩薩之道的轉語也。修這樣的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不住無為就是要修有為啊﹗(妙極﹗不在說破)。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

   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

   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

   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再補充餘義解說,這不住無為,不盡有為的原因,則是上邊所說,是單行單修的方式,單行(利他)不盡有為,單修自覺則不住無為。今以雙行雙修方式,仍以站在菩薩永遠不捨菩薩之道的立場上說,則其已具足福德,何必再以入無為取寂滅為樂呢﹖所以不住無為是也;又已具足智慧,善知諸法實相,當處即能勘破,又何必滅了有為而取無為呢﹖所以這邊不住,那邊不滅,任運所行,志在菩薩之道,為究竟目的所在耳。又因為已具足大慈大悲當做與真實樂,拔除諸苦境,所以何必住無為,自取其樂便算呢﹖同時為滿本願,本來願望全為饒益眾生,不捨菩薩之道,何必要滅有為呢﹖又以積集種種法藥,一切煩惱必須經歷,所以不住無為的安穏處;復因隨病授藥之故,又何必滅盡有為啊﹗又為徹知眾生之病所以不住無為;同時為滅除眾生之病故不盡有為,以補足其並用相關的方式去行其利濟工作,修其福慧二種資糧,永遠不捨菩薩之道也。

……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正士是大菩薩的另一稱謂。謂眾香國各位正士,菩薩已經修習這種法門,不滅有為,不住無為,概可想見,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九百萬正士應當存記修學的。這個時候,九百萬眾香國菩薩聽到世尊說這些行與修的盡無盡無閡法門,皆大歡喜,要謝法應有表現,供養於佛法眾了。初意來此土,亦謂供養釋迦世尊。所以這時就以神力,致許多妙華,有許多種類、顏色、香味,散起來,徧及三千大千整個佛刹,用供養於佛及這所說之法,並諸菩薩眾。散華供養已,再頂禮佛足,讚歎謂︰未曾有也﹗釋迦世尊乃能在這娑婆國土,善行方便﹗說完了,忽然不見了他們,已返到他們眾香國了。講到九百萬菩薩散華供養三寶,是一時完成了,無先後的。因此講完了這一品〈菩薩行品第十一〉提要如下:

  (一)吾人知道菩薩怎樣明理入不二法門之後,向後所有行與修利他自利,都離不開不二的法則,並非別有更勝更妙的法門也。

  (二)以前知善、知惡、知佛道、知非道、知煩惱、知佛種,悉已通達過來,對於修行已無執著,認定取相了,就是不二法門啊﹗這些一一說來,皆佛菩薩顯現佛事門(利他作用的)。

  (三)要知佛事門一切一切只要全為利他設想,無不是佛事也,如是又已入了一切諸佛法門矣。就快到無礙解脫的境界了。

  (四)由於不知不覺已經入了一切諸佛法門,就不再起二見︰所謂淨不淨之二;喜與憂之二;貪與礙之二;高與沒之二,這些心行都除卻,剩下了就是不二佛境界,叫做佛慧,佛平等慧。到這田地衹有信向讚歎,這些實際證得的菩薩功行,一切一切不可測量,同於佛果也。

  (五)讀此,知鼓勵勸發小乘種性,捨卻棄置不用、不行、不修的菩薩行|而菩薩所行不可思議,有如此煊赫了不起,竟然不知道﹗可惜﹗還有替他們可惜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就是當下發大心,並且敬佩推崇維摩大士,以他一時所現神力,使小乘人百千劫行都做不來。以為這話又以引起此輩小根小智,發心趣向大乘了(果然可以,下品有交代)。

  (六)由九百萬菩薩,知過乃懺悔,啟白世尊謂,早於初到此土曾生下劣之想,妄測佛菩薩之所為,實屬不當。今求法輸誠,亦欲利益未來,此土他方之大眾也。

  (七)由入一切諸佛法門而起盡無盡解脫法門,為菩薩當學,雖為眾香國來之九百萬菩薩說,然仍屬一一此土所須要的化他與自修用得著。盡無盡,實亦二而一而已,亦可謂即是不二法門都得。

  (八)由此盡無盡解脫(無閡)法門,可攝盡一切法門,而知道一一法門,實亦具有同等法意,可以互相攝盡,但能從一法門得入,則所有法門,都能入矣,不可不知也。

  (九)此維摩法會之大眾來到佛所供養三寶,此品結束。以上初〈佛國品〉,由釋迦佛開端,今十一品歸結,交代清楚。至於以下各品,雖有餘義屬於正宗分,但經益流通分,特多傾向,故從來說經都指為流通分也。聽落去自有說明。

  (十)此第十一品名菩薩行,特別標出顯示行之重要性,即作用的要點,從不可思解脫法門中,別出一名曰盡無盡解脫法門也。

  提要已完,請聽下流通經益。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