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供養品第十三
上品未了舍利弗口中結述此經利益流通之後,繼之以法供養的大意,等如無盡燈法門的教示作用,仍屬經益流通範圍。
何謂法?何謂供養?何謂之法供養?按本品意指一切佛法為法,列出相當豐富資料,講下去便有分曉。供養即是酬報佛恩,紹隆三寶,護持眾生,賴此等法,以申供養的事義。謂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俱見本品長行。有稱法供養者,謂以法供養於佛也。供養義同佈施,換言之,即供養法是也。藥王如來所說之供養法有兩種︰一者,弘宣佛法;二者,如說修行。文中說月蓋比丘,即是奉行此法供養之人證,最握要一句就是﹁當以法之供養,供養諸佛﹂。
復次以佛出世的本願,是化度一切眾生同證圓滿覺果,亦名不思議解脫,亦名大涅槃。今所言法之供養,是與佛出世的本願相符合,等如承順其意旨一般。姑且一解法供養之現况和意義,有分顯密兩種說法。每種又可分事供理供之二。至如藥王如來之所說,弘宣佛法是理,如說修行是事,這是顯教方面的至極供養,故言為上為最是矣。至如密教則分作、行、瑜伽、無上之四部,各種供法不同,大要分外內密空之四種,亦要事理完具。故顯密皆以護持正法,不惜軀命,廣建道場以為宣化場所,教導四眾,培育師資,務令一一佛弟子,皆能自修化行的效率,這也是奉行真法供養的淺釋也。
云何名為法之供養﹖茲節錄本品一則云﹁由諸佛所說深經,守護法故。﹂此一段文意表明,信解行三階段程序以奉行此法供養的真正意義槪况。其下謂︰「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就是證的階段來奉行真法供養了。有近代誤會的講經者,私意謂參禪念佛不能行真法供養,真不知謗佛慧命者的愚不可及也。所謂如說修行,參禪念佛豈不是嗎﹖我們切不可亂信人言,要依此經法,不要依人啊。大眾勉之,經文如下︰
爾時,釋提桓因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無疑,……
從天帝口中敍述,此不思議確實未曾聞過,照天帝所了解,佛講的意義所在,若果有人聞得這本經的一一法意,信得過明白了,身受心持,口中讀或誦之必定得到這不可思議解脫法,沒有疑問的。
什公謂︰從維摩詰接妙喜世界來入此土,及以前種種不思議事皆昔所未見,未有若此之奇也。至若放光等,所明實相,廣散難尋,華嚴更覺重重無盡,妙義難約,惟此經略敍眾經要義,簡明易了,故天帝歎未曾有也。至於眾生邊,若累深信薄者,經涉生死,究竟必得。若善積而悟深者,隨願輒成之,久近不以劫數為限也。
……何况如說修行?斯人則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上邊說到,衹有身受心持口讀誦的信解之人,必得是不思議解脫之法沒有疑問了。何况更進一步照經所說自修化他,這個人是已關閉眾惡趣,打開了眾善之門,永遠地為諸佛之所護持憶念,簡直就是菩薩佛弟子了。看他能夠降伏外道種種學說,摧毀了或滅除這些魔類以惱害為快的及怨家之屬。已經能夠修理整治覺路,預備通達安處道場,照佛行過的途徑去進行,即是坐菩提樹下金剛趺坐而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入涅槃,不捨菩薩之道是也。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天帝這時發願作護法,其力量不單衹供養給事,兼為聽法,又能令未信者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法,不在話下。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什公云︰﹁梵本菩提之下有﹃法﹄字。﹂今譯不加法字者,已知是阿耨菩提亦為法之一故。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為供養去、來、今佛。……
肇公曰︰﹁善其護持之意,三世菩提不思議道,皆陳在此經,若受持護養則為供養三世諸佛,故助汝喜也。﹂生公曰︰﹁夫以衣食供養者,存其四體而長之也。若受持讀誦此經,既全其理,又使日增,於佛法身不亦有供養義乎。﹂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莊嚴,以一切華香、瓔珞、幢旛、妓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
佛繼續對天帝說校量此經功德,以表示此正為不可思議者。全身舍利,即是整個遺體。一四天下即指一個部洲。表刹莊嚴者,指塔頂之上再表高層次,有分十三、十七、廿四、三十三之節段豎幢之杆,隨塔頂部而伸出頂外,再起諸嚴飾事。有圓盤式之上,再加上仰半月形,最後之高點為空點,即那打。有按地水火風空五大之形式結構。總之,與中國之塔不同。蓋梵音窣覩波,此翻塔庙。表是華表之表,豎幢如竿形也。刹是梵音刹多羅之略,此云地。劫量就南閰浮提時間申算,一增一減,名一劫,減一劫是指不足一劫之時分也。文意易明不贅。
天帝,於意云何,其人植福,寧為多不?」釋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
肇公曰︰﹁供養之福,以比慧解般若,諸經類有成校。﹂生公曰︰「衣食供養,本以施功致福,非求理之法,據此正可生人天之中,終未得成佛也。供養法身者,以佛所體為懷,至於大悟智慧而以相比,豈可同年而語其優劣哉﹗」
……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諸佛大菩提果,無不從此經的不可思議解脫生出,而覺果之情狀,不可以有限(多少限度)而量度。以是菩提無量之相的基本條件及助長條件之好處(福)不可量度,同其實在意義也。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自說本生因行之事義,證實所說是有來由的,今先解釋梵語阿僧祇,此翻無量數,亦為數學名詞之一。佛號藥王者,藥中之最尊最貴是也。佛為大醫王故,姑以藥王稱謂,亦屬過去曾以藥救人苦,亦可名之曰醫王、良醫。善識藥性故能用藥治病,醫與藥不可分離,藥中之王其氣味可使聞著之者,病都得愈。當時天竺實有是藥,比之如來稱號功德相况,絕不遜色,威力且有過之焉。佛具足十號,凡人界成佛,都是具十種稱號︰
(一)梵名多陀阿伽陀︰此云如來,據《成實論》謂︰「乘如實之道而來,成等正覺。」故名。《大智度論》謂︰「佛如自安穩之道而來,此佛亦如是而來。」《金剛經》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又謂︰「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其他解為如是而來,如其而來,故名如來。凡夫來而不如,二乘如而不來,惟佛亦如亦來云云。
(二)阿羅訶︰此云應供,應於人天之供養,即阿羅漢,為無學位之極果也,到此果位應受人天之供養,為人天之福田是也。
(三)三藐三佛陀︰此云正徧知,有譯正徧覺。謂見法無差故云正,智無不周故云徧,出生死夢故云覺。又決定法相謂之知,正徧知一切法,故名正徧知也。
(四)鞞多庶羅那三般那︰此云明行足。謂三明之行具足。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自知自見本體上說為明,通即知他邊事,於用上說為通。今言明者自體分上行者,起用邊事即六通之用,自他體用無不具足之謂也。
(五)修伽陀︰此云善逝,又譯好去。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城,故名善逝。
(六)路伽憊︰此云世間解。能夠解釋世之有情非情事義,通透澈知是名世間解。又解與縛對,無世間故無出世間,於此無縛無解者,是名世間解也。
(七)阿耨多羅︰此云無上士。在諸法中如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如佛無上,故名無上士,無有更超勝過之者是也。
(八)富樓沙曇藐婆羅提︰此云調御丈夫。意謂佛說法之情形,某時以柔軟語,某時以剛强語,某時以雜語,能調攝駕御丈夫之剛强輩,使入佛道,故名調御丈夫云云。
(九)舍多提婆摩那喃︰此云天人師。佛乃人中天中之導師,能教示是法應作,是法不應作,故名天人師也。
(十)佛陀︰此云知者,有云覺者。凡得道名為覺者,謂有二種覺︰一、於四諦中覺;二、於一切法中覺。於四諦中覺謂二乘之果,諸法中覺謂大乘果,故以覺者稱佛,實具二義。
至於尚有通稱之第十一稱號,為具足十號之統稱曰世尊者,梵云路迦耶他,為三世間所尊重,故名世尊。然尚有薄伽伐帝或約云薄伽梵之音,亦翻作尊,以統六種意義之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名稱義;四、端嚴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於是六義轉成世尊一義,此之謂也。今據《大智度論》什公所譯十號具足,如來起至佛陀止,別具十號者為世尊,故統十號之尊,衹義之轉,悉名世尊是也。近代大德多有未清此十號,弄到連世尊十一號,發生有趣之岐見,竟將中間之稱連在一起,減為十號者有之,皆因不尋《大智度論》及梵名劃分之處證實耳,諸聽者留意也。
……世界名大莊嚴,劫名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
肇公曰︰﹁上以財供,受持即法供。如來將﹃成法供養義﹄,故引本生之成事以為證也。﹂
是中輪王及七寶之名由意義,按梵云,斫迦羅伐底曷羅闍,此云轉輪聖王。其依報福德具足,有七寶物千子。正報身具足三十二相,他即位之時,自然感到輪王七寶飛來應瑞者︰(一)輪寶,轉其輪寶降伏四方,故曰轉輪王也。又能乘此飛行空中,然則此輪寶乃御空之飛碟形狀也。據經說在增劫當人壽至二萬歲時會出世,亦在減劫人壽八萬歲時出世。其輪寶有金輪銀輪銅輪鐵輪四種,而王四天下,三天下,兩天下,一天下之福德威勢別之也。經云︰若王生在刹帝利種,紹灌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沐浴首身,受勝齋戒,升高臺殿,臣僚輔佐之時,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即知此王是王幾洲也。(二)白象寶,雪山之白,六牙具足。(三)紺馬寶,王乘一日,周四天下。(四)神珠寶,如意光淨。(五)玉女寶,蓮華化生,端正第一。(六)智臣寶,善知伏藏,任王採用。(七)將兵寶,勇敢力大,智勇雙全。具足這七種瑞應乃成輪王也。其王身者以佛菩薩七事勝過輪王之相云︰(一)淨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行、(七)隨遠離。是為菩薩七事勝輪王相也。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名為法之供養?』……
文義易曉,其中以佛神力者,藥王如來知此月蓋王子心之所念,快受佛化,果滿將屆,故於空中現聲語之也。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
藥王如來為月蓋說出法供養的意義,是這樣的︰因為諸佛所說的甚深法典的經,世上一切人都難以信解受持的,而此等經之精微奧妙處很見得透徹的,而內容實在清清淨淨,沒有染著、煩惱、分別、愛憎、取捨的世法淺法,不可以單用分別念想思惟心,去忖度所能得知得見得到的,是大乘菩薩法藏所收集的資料,經過總持之印印證過來的真實甚深經法,有此意義者。
按:陀羅尼義翻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乃法界實相大總持,而為總持之法印印過,故又可名之曰法界一實相印印之。具此實相義即是印,非謂別有印如鈐記之類也。非二乘之所寶,故收入菩薩法藏。其中所說之法是法陀羅尼,所表之義是義陀羅尼,一一名言語句是語陀羅尼,一一記持不失憶念便成念陀羅尼。此念即忍,即是心之不動承受作用,安忍其境也。此四陀羅尼,括盡無量陀羅尼,不出法界一實相印是也。
……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
藥王如來繼續說出法供養的意義,講到其法即是諸佛所說甚深經典是也。上來已說之菩薩法藏全收,經過總持印可,今說又能令受持之者至不退轉地菩薩;行願成就六度之行;又能善分別諸法義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順應大菩提果法,為一切眾經之上之最為尊貴的法寶;能令入大慈悲的願路,無有厭倦,入生死而無所畏;離一切魔事以及種種邪見。還有︰
……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
順應因緣所生的法,了達諸義趣,深知無有我、無有人、無有眾生、無有壽命的自起之見,能見之見及所見之境相;於是得自知自證於空無所有相之體,無從體起作用之用,亦無有除緣而外有先緣而起之法,故無有起相起見,是心自寂也。還有︰
……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
以上在行者的菩薩立場說,今為眾生邊說︰能令眾生一同受法,坐道場,轉法輪,天龍八部恭敬稱歎,三界導師,直證佛果,入佛法藏,諸佛秘藏,無不得入是也。這是凡夫邊能令其如此得到大果。還有呢︰
……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
集合了一切三賢十聖的因地菩薩或果地摩訶菩薩的一切智慧體性,說出眾菩薩起體起用的方便所行之道,一面依照諸法實相的道理,明白宣說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是寂滅之法(見〈弟子品〉,摩訶迦旃延章︰﹁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能救拔一切毀禁眾生。(見〈弟子品〉優波離章︰﹁彼罪性不在內外中間,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小乘之法,凡有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不通懺悔的,是棄而不救的。大乘深法則不如是,據實相之義,罪相本空,心本清淨,無心無罪,說甚麽救不救啊!所以能如此而救之耳。還有︰
……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
此所謂法也,有大威力,諸魔以惱害為事業者,外道以取著邪見為樂好者,貪著五欲而不捨之凡夫人天趣,都能使其怖畏,知過能改,從而發心向佛是也。故此為諸聖賢所共稱歎的。
意義是指法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兼且是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所以若有聽聞如是等甚深經典,發心信得及,了解其義,身受心持不忘,口讀誦,且用隨方就便的力量,為諸眾生分別根性利鈍,如法照根性所知來解釋宣說,或用顯神通而表示或用分析詳明口講指劃,這樣守護此法之緣故,是名法的供養。
按:此上經文所說甚麽是法,甚麽是法的供養,交代清楚。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藥王如來繼續說出何謂最上法的供養︰又彼菩薩既信解受持如是等經,兼以方便力為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這樣守護是法的原故,叫做法供養。今再說最上法的供養,就是在諸法不但信解受持,能講說便算,進一步如說修行,修是自修,行是代他,心意能隨分順應十二因緣無盡的理見,離邪見以致得無生忍位至不退轉的菩薩階段,到此際智慧明了,決定真真正正沒有我的自宰自在義這件法存在了。無我故主體都不可得,所以無有眾生及眾念生滅形成之心相,而在因緣業感緣現果報邊,沒有相違的再造其不善業因,亦沒有再事分別諍辯的必要。蓋此事理極為明白決了,當前一切無實,自性不可得,如是離一切我所有的意念,我既都無所有,我所呢﹖如我所諍辯之理見,事相因緣,果報等義,都屬多餘了。故已能依據義理的一邊,不會依據能詮的語句;依據智慧的本能,不依分別思惟的識體;依據了義完全顯示清楚明白,絕不隱晦的法典,不依據小法不了義的法典;依據一一所示的法,不依據其人其事,所以能夠隨在順應法的實相。無能入故無所入,能入是心,所入是法。無能歸故無所歸,能歸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可言歸;所歸是主人翁的我見,不異神我的執著存在耳。故解能歸之身,所歸之神我,或靈現神識,主體等名義俱不實,亦無所有不可得故。順應無明緣行,為流轉而成愚迷凡夫,若無明畢竟空,而諸行如福行、罪行、不動行、聲聞行、菩薩行,一切凡聖,亦畢竟滅,乃至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畢竟滅,故老、變異、死、滅亡都畢竟空。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滅盡之﹂相,不復再起見有見無、見生見滅、見二之見等等,是名最上法的供養是也。上順應十二因緣,知法實無生;今順應十二因緣,知法無滅(無盡)。所以五乘共學的法,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法從因緣而入,現在的生住相,亦從因緣散壞而歸無的異滅相。有解說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為所入所歸者,愚見不妥切,故解如上說,智者善分別之可也。
肇公曰︰「無明,十二支之根本,無明既滅,餘緣亦滅。畢竟謂始終常如此也。本來性自滅,不復更滅,故猶言始終常滅,不復更滅,乃所以成無盡滅義。」滅之與盡一義而已。既曰畢竟而謂無盡者何耶?夫滅生於不滅,畢竟常滅,則無不滅,無不滅則無所滅,滅無所滅即是無盡義也。有見不出凡夫二乘之例有八,已能隨順因緣理性自不會起見矣。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薩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
釋迦牟尼佛告之天帝說︰王子月蓋從藥王如來處,聽到這些法供養之法,即得證驗的柔軟心,順應安忍位。尋即謝法有所表示,故解下身著的寶服,莊嚴之飾物,拿來供養於佛,同時就向佛說︰「藥王世尊啊﹗您滅度之後,我當為行法供養,守護您所說的正法,求您賜我威德神力,加持哀愍,建立起我來,否則我會不會倒退下去呢﹖令我得到降伏魔怨之類,修菩薩行,我是這樣從深心發出的願望。」那時藥王如來知道月蓋王子從深心發出的願念,就和他印定授記,謂︰你於如來滅度之後,守護法城便是。
按:柔順忍一名詞,有出處在《無量壽經》云︰﹁往生極樂之人聞七寶樹林之音聲而得三種之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者。(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見《無量壽經》鈔五)
什公云︰四魔三怨須得佛力加持降伏者︰欲魔、身魔(陰魔、病魔,統屬身魔)、死魔、天魔、之四。煩惱怨、天魔怨、外道怨,之三。
……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習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釋迦世尊對天帝說︰當時王子月蓋,以自智自見所見之法,本來清淨無染,一如藥王如來所講的法意及聽到藥王如來授他之記謂﹁汝於末後守護法城﹂,於是以信得過而出家,除一切惡,淨身口意,修習善法且精進。不久之間,得五神通的妙用,具足菩薩道,得法、義、語、念、總持無失,運用其所得滔滔不絕的四辯才,於藥王如來滅度之後,就他所證得的神通,總持辯才的力量,足足有十小劫之時間,將藥王如來的教法繼續地為人宣說,化他入佛。隨其弘宣之處而分開去普及到各地各類人物了。這位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如是勤行宣揚藥王如來之教法,精進不息,就他現前此身,化度之人,百萬億人在發大乘的為有情類,求大菩提果的行願進程,建立不退轉之站穩脚跟了。有如多人十四那由他(十萬)人深心發趣二乘的願心,復有無量類眾生得生天上,享其福報之善果,收效之宏於此可見也。
什公云︰以神通力,故能現變化,知眾生心。聞持陀羅尼力故,不失所聞於藥王如來之教法。以得無斷辯才力故,能普遍平等為人宣說。有此三種力用,故能隨而分布遺法也。肇公曰︰﹁分布法輪,即弘法供養也。﹂其無量眾以皈戒善之人天乘教法,得福報生天上,亦以聞法使然也。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燄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陀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則我身是。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
文意易曉,茲就便交代一下三千諸佛,過去名莊嚴劫,始自華光如來,終至毘舍浮佛共一千尊。現在名賢劫,始自拘留孫如來,終至樓至佛共一千尊。未來星宿劫,始自日光如來,終至須彌相佛共一千尊。按《悲華經》,賢劫又名善劫,當此世界成時,前劫已空,成大水際,淨居天人見而歡喜,讚歎謂︰奇哉﹗奇哉﹗必有千佛出現﹗因此名是劫曰賢劫。又出典,亦見《三千佛名經》,賢劫之第一尊原音迦羅鳩孫馱,此云所應斷。所應斷之法,謂一切煩惱,現行種子習氣,不善之行。約為見思二惑,或略云煩惱障,所知障,皆悉應斷盡者,故名號若此。至第一千尊梵名樓至,譯義曰愛樂。視眾生如己身,樂作拯拔出離苦海之行動。或譯為啼哭佛,悲緣特重,見眾生頭出頭沒,故爾。佛自說本生因緣,囑天帝應當知此中握要之義,就是以法供養,供養於佛是也。
上來講完十三品名〈法供養品〉,多屬隨宜消文便算,未曾特別顯示其妙理,分析明白。蓋為時間所閡,大眾有些不耐冬寒,來往港九之故。今夕講畢此品,順便提要之前說明白,不過如此云爾。提要如下︰
(一)本品名稱法供養,標義明顯,指出供養中,法供養最勝。而法就是指這些大乘法、了義之法、實相法。依用智而了了,不依識別而得知信解受持兼能為人說,即是法供養。若如說修行,自利利他,以隨順實相,不復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養。這裏已包涵有信解行證,四歷程的意義了。
(二)吾人對於此中所云四依的法,同《涅槃經》,而以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破時間相之執為實有。明了十二因緣畢竟滅盡,就是說當體寂滅的話意一樣道理。所謂不待滅,實際本自寂滅啊﹗所以說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而不復起相,要為如此始能領略其義。
(三)佛自說本生因緣,以證明奉行法供養,供養於佛最真實。特對天帝語,令知此中要妙,亦以天帝曾發願擁護是經之故云爾。
(四)由此可知佛法中,出家或在家,要獲真實法益,得法眼、慧眼,便能見所見性空,而無見無不見矣。
(五)應知世界無常,生命短促,法不相待,要發就發,不可等待了。聽完這品不妨大家學一學月蓋王子好呢。否則尋一下本經,看看任何法門適合自己用功,就馬上去做,不必告訴人知,只是自修便得,否則一息不來,學佛一場受用全無,未免辜負自己了。
(六)讀完本品已感到佛的慈恩浩蕩,縱捨身亦難圖報,衹有覺得奉行法之供養,供養於佛,較為妥當耳。
提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