囑累品第十四

  囑者囑託,累者擔累,換言之說﹁分付你承擔責任﹂亦可,囑託以事而累彼也。此中之囑是屬於佛邊,佛所付囑。累是煩你宣傳,指所囑之人如彌勒是也。又解囑者付囑為義,累是勞荷負為義,法是指一一本經所宣示之法,交付發願宣傳此經之重擔子,故名囑累,又以此付囑令人傳通,故名囑累。表明囑託弘經,或弘通本經護持流通之責任者,故曰囑累,以為本品之標題兼結述此經是其時矣。

  釋迦世尊以此經法功德,甚深難思,亦是他無量劫來收集之大乘法寶之藏,能令十方眾生由此經悟入實相,同證佛慧,故舉以付囑慈氏菩薩,擔起廣宣流布之責累之也。

  此品內容對新學久學兩種菩薩之資格,異常清楚,吾人要發心學菩薩,易知有沒有坐此種弊病,自家檢點可也。

  最後命阿難謹記此中要旨,以便佛滅之後,結集法典時誦出此經,亦為一佛法藏是也。

  謹按:佛特以付囑慈氏及阿難之意,務令佛法住世。則付囑慈氏一生補處為允當,而阿難為日後結集遺教之主持人,尤不可少的一員也。囑累品題消釋過,講入正文了。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

  按:照經文連接上品而來,而以付囑標旨,意表內容而已。釋尊對彌勒說︰我現在拿這無量億數的無央數劫所收集,無上正徧覺果法,付囑於汝,好似這樣的經(意即本經)在佛滅後,經過正法|有法典,有修行,有證果的時期。及像法|剩有教法和修行的時期。以至末法|衹剩教法,沒有修行及證果的時期,又名末世是也。當末世之中,你們負起責任的菩薩,人天等眾,應當以神通之力,廣為宣說流通普及於南閰浮提全洲各地,莫令有斷此大乘經之流布絕迹之現象可也。

……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刹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於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得利,而為廣說。……

  要流布大乘深法的經典所以然的原因在此︰將來世當然會有人或天或龍類或鬼神之類,尋香神類,暴惡可畏等類,發大乘心,好樂大法,假令不聞此等經法,就失去善利了。若這一班人等聽到這等經法,必定很多信受此法,好樂此經,發出希有之心念,拿來頂戴尊重,恭敬受持是經,更能隨宜為眾生所應得之利益而為他們廣為宣說義趣,使他們明白去做是也。說到這般住樂大法的天龍等輩,是菩薩也。但是他們也有初發心或久已發心的資格弊病,須要知道好作教導。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

  肇公曰︰﹁文者何耶?妙旨之蹄筌耳。而新學智淺未能忘言求理,捨本尋末,惟文飾是好,固所常見。至於不畏深義者,妙旨幽深,微言反俗,自非智勇,孰能深入耶﹗﹂

  今以兩種現相而分別出菩薩的新發心或已久修道行的情形,對於施以教導工作,甚有價值。文淺易曉。

  肇公又謂︰﹁無染無著,經之深者,自非久行,孰能無畏?﹂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

  世尊說︰彌勒啊﹗還有兩般意義看得出新學者,不能決定信解甚深法的︰第一種看他對於所未聽過的深經,聽來有些驚怕,生起疑惑,就不能隨深法順應悟證,甚或這樣說︰我從來不曾聽過,從甚麽地方來的呢﹖如此毀謗不信者有之。

  第二種是見到有講深經的人,不肯去親近供養恭敬聽法,甚至從中破壞,說他種種過惡者有之。有這兩種情形,當知是新學菩薩,自己破壞自己,不能夠在深法中,自己好好地心心相應得到真實受用也。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

  世尊再復對彌勒說謂︰有兩種意義,菩薩雖然信解深法,尚且如自己破壞自己,不能夠證得無生法忍,以至不退轉的有之。一是輕人慢人,對於新學菩薩不去教導,諄諄善誘。二是雖然明白深法,猶自依靠思惟心,取著當前一一法相,起分別揀擇,愛憎取捨未盡除也,思惟分別未放下也。

  什公曰︰﹁自恃深解故生慢也。﹂肇公曰︰﹁雖解深義未為心用,尊己慢人,不能誨益,此學者之外患也。﹂

  什公又謂︰﹁雖不生慢而有取相之累。﹂肇又曰︰﹁因其所解而取相分別,雖已為解,未合真,此學者之內患也。﹂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彌勒菩薩聽到釋迦世尊對他說出各種甄別新久發心的菩薩,及自己毀傷自己得不到不退與及種種過患,於是向佛說︰世尊啊﹗未曾有也。從來沒有聽過的菩薩過患,意義好重要的,我亦當遠離這些過患,奉命受持如來的無數無量劫所集之無上正徧覺法是也。肇公云︰﹁一生補處大士,豈有如斯之惡咎,待聞而後離耶﹗發出此言為未離者也。」誠然誠然。

……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

  什公云︰﹁以神通加其念力令不忘也。或問︰昔時魔常來人間,壞亂學人進趣修道,何不見來耶﹖答云︰是優婆毱多恩力故。佛世時有外道薩遮尼犍,大聰明,能論議,心大高慢。知佛法尊妙,意欲出家,問佛言︰我若出家智德名聞如佛否﹖佛言不得。又問得如舍利弗否﹖佛言不得。如是一一問五百弟子等得否﹖佛皆言不得。最後乃問得如羅睺羅否?佛言不得。於是尼犍言︰我出家不得如佛,又不得如弟子,何用出家?又問︰後當得不﹖佛言︰後世無諸大人,然後當得。尼犍命終已,佛涅槃後百年,阿育王之世乃出生,且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有大名聲。教化國人,令得阿羅漢。除開度夫不度婦及度婦不度夫之數,但以夫婦俱得度為計,算成阿羅漢果者,以算子數之積算滿室。後尊者涅槃時以算子燒身,不假餘薪。他未涅槃時嘗於林中坐禪,見一餓狗,饑羸將死,常減食與之,諸比丘各各分食而與,狗遂腹脹欲死。時諸比丘各坐禪床,圍繞守視,為狗誦經說法,狗以善心,視諸比丘,又聞法音,命終生第六天,有大威德,與魔王共坐。時狗已臭爛,彼魔心念︰何因有此大人與我共坐?觀其本緣,乃知是狗,即大嗔恚︰是優婆毱多比丘,使是臭狗與我同坐﹗當作方便,令其毀辱﹗時優婆毱多林中坐禪,入滅盡定。魔即以天上嚴飾花鬘繫額上已,廣語四眾︰將共視之,此比丘於空閒處,嚴飾如是,云何名為清淨有德?須臾,尊者從定起,覺頭有花鬘,知魔所為,即指之曰︰汝是魔王﹗即取死狗變為花鬘,極大嚴飾,語魔言︰汝以鬘供養我,我還以鬘報汝,汝可著之。便以神力繫鬘著魔王頸,繫已還成死狗,膨脹蛆爛,甚大臭惡。魔以神力去之不能去,至帝釋所,帝釋不受,自還六天,乃至梵天,皆悉不受,無能為解,皆語之曰︰汝可自去求彼比丘。即至尊者求除臭鬘,尊者即與要誓︰汝從今日乃至法盡,莫復下來擾亂學人。如是肯誓方為解除。又對魔言︰我雖見佛法身,未見色身,汝今為我變作佛身,若能如是,當解汝鬘。魔即受其誓,便語尊者︰我變佛時,莫向我禮。於是在大林中變成佛身,相好具足,放大光明。又變諸弟子,皆如舍利弗等,大眾圍繞,從林間來。尊者歡喜踴躍,忘其要誓,即為作禮。魔言︰云何違其要言而向我禮?尊者云︰我自佛禮耳。於是臭鬘自然得除解。魔言︰佛真大慈悲,我種種惱佛,佛不報我。而今比丘,稍戲即見報如是之甚。尊者云︰佛大慈大悲,自能容忍。我輩小乘之人,不能如是。魔不來再事惱害人們修道之原因,略說如上。」

  肇公曰︰﹁冥啟其心,增其善念也。﹂

……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彌勒說︰世尊啊﹗若後末法之時,有能夠身受心持口讀,兼且能為他講說者,這種情形,當知是我彌勒神通力用的所助成的。世尊就說︰好的﹗好的﹗彌勒如汝所講的話,佛助你歡喜了。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

  由於彌勒願以神力建立宣揚大乘於末世,引起會中一切菩薩都願意跟隨做這種有意義的工作是也。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河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此文又引起四大天王發願護持人法了。按:面百由旬者,梵名踰繕那,《俱舍論》之譯音,舊譯秦時梵音是由旬。為古天竺的里程名稱,照意義是五百弓為俱盧舍,約當漢地的兩里路程,八俱盧舍為一踰繕那,當十六里。竊謂古今里程,或遠或長或近或短的里程,大有伸縮性的,照由旬大中小分作六十里、五十里、四十里之三種,是羅什法師在姚秦時代所用的里程來解此經可也。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布。」阿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這時世尊見到發願擁護一一有了,就對阿難說,你記住這本經法,廣宣流布為你責任了。阿難說︰是的﹗世尊﹗我已記住其要義了。世尊﹗應該安個甚麽名冠上這本經呢?佛說︰阿難﹗這本經就叫做《維摩詰所說》吧,又叫做《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亦得,就這樣記住吧。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完了這本經,法會當然圓滿,各人也會暫時散去的。說說在會長者淨名,妙吉祥菩薩、鷲子長老、慶喜尊者等及各天的天眾界中的許多在會大眾,八部中的非天等眾,聽到佛所講的法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了。

  按︰信知有此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我等有分受者接受過來,自己修行,奉者,尊重恭敬,此法供養也。行者做利他之講說流通,饒益流布也。此末段經文乃為結集經文的人敍述,以作結語,一頭一尾始終都以佛為唱導。

  上來講完這〈囑累品〉,提要如下︰

  (一)吾人應知佛多麽重視此等大乘經法,特別强調為他無數劫收集的無上正徧覺法的致果歷程中,經驗所得的總滙是也。鄭重付囑慈氏一生補處,神力建立守護流通,我們有緣遇著,幸毋輕視忽略可也。

  (二)內容指出,新學久修,兩種意義的區別,及兩種菩薩過患,須先知道有過則改,無過則勉之。

  (三)由此吾人明白了,怎樣得不到不退轉的無生法忍地,因犯何種咎戾亦該熟記,免蹈覆轍耳。

  (四)明白了以後凡能夠講這經的法會,都由於慈氏菩薩的神力建立,不是我們的力量做到的。

  (五)明白了修行絕無魔事,天魔不會再來惱害我們,應急急發心修學為是。

  今夕為佛曆二千五百一十年,中曆丙午年十月念八晚,宣講本經圓滿。

  祝願各發心求法居士

  求福得福,求慧得慧,福慧俱足,果證菩提。

  人天六趣,業障消除,善願圓滿,速得成佛。

好了,大願圓滿,諸作吉祥﹗

  丙午歲冬至日再稿 完成於香江宗園道場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