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講義 圓行述

              居士志濟筆錄 己亥九月廿三開講

              居士浩川校勘   十月廿九圓滿

  開座偈

  稽首十方正等覺,甚深無量真實義,

  住不思議解脫者,一切菩薩聖賢僧。

  無礙清淨知見力,威神加被令吾說。

  普願見聞隨喜者,不二法門能悟入。

  子 開講因緣 分三

  今日得與各位善知識同處一會,信解此《維摩經》,當知不是以小善根福德因緣所能做到,已從久遠劫來親近諸佛,供養承事,方得聞此頓教最上一乘之了義方廣深經。試想目前環境,已進入人類征服太空時代,文化積累漸增,凡夫智慧日長,更有營營役役,不獲安閒自在,或者戰爭影響,無復從容聽講,稍有審度,便知福因殊非淺鮮矣。是故應自珍惜此不可多得之機緣,以冀同悟此不思議解脫境界,何其幸也。

  子一 談佛來由

  談到佛法,有所謂時節因緣,即是機緣成熟之意義一樣,不獨講經須要時節因緣,推之一切,莫不皆然。是故如來出興於世,乃至菩薩聖眾之說經教,皆不外乎此。故時節因緣之義,又可說為來由或來意,亦有說為緣起者,含義皆同。

  子二 華嚴緣起

  講到說此《維摩經》之緣起,推溯佛降生此娑婆世界,作人界中之大導師,以其自證教他之實驗方法,先令一班大菩薩聆聽依照進行,故有《華嚴經》之演述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將緣起無盡,無盡緣起之義相,介紹於堪當大乘根性之果地菩薩,以明不可思議解脫之體者,即是當前法界諸現實相狀是也。約之為三類︰一者、法界法爾如是緣起;二者、佛菩薩本願力緣起﹔三者、有情根熟緣起。依此三種緣起,故有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之宣示,就因為初說華嚴時,重重無盡之法界理事圓融無礙,一般氣魄小,智慧小,難於理解記持,故於方廣會中由博而約,成此《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以便利此一機眾生應獲之善利,如是得入也。

  然華嚴法界之宣示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究如何廣大無際,從何而能領略之耶?古德立十門六相,以明此不可思議解脫之法界無盡緣起之相者,何等謂之十門?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海具百川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尺鏡千里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虛室燈光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百具皆全

 (五)秘密隱顯俱成門……秋空片月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瓶盛芥子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兩鏡互映

 (八)託事顯法生解門……雲起太空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夕夢經世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星拱北極

  此之十玄門由於同體異體,互相交徧而不妨礙,則門門互具,一門具足十門,門門具足十門,成無盡之門,則為有六相可見︰一即具多,名為總相;多即非一,名別相;彼此不相違,名同相;互不相濫,名異相;共相成辦,名成相;各居自位,名壞相。以同時具足相應門來說,比方一人之安寧生存,即全世界一切人之安寧生存;又必全世界人皆安寧生存,然後此一人方能安寧生存。以同時互相做為緣起,圓備具足相應符合之故,所以言說之義相在此也。再複述一遍,如一人之安寧生存,以其家庭關係言,必有其父母兄弟眷屬等,而親戚眷屬中又各有其親戚眷屬,輾轉推之至於無際。故依父母之點上推之,前也不見其始;依後輩之點而推,後之不見其終;依平輩推開,周圍不見其際。由此說一切人類與我皆有關係,殆非過言也。若以生存關係言,吾人之飯食由於農人之耕作而後得。推之用具衣飯,必得工人將原料製造而後有。於是更推所住之處所,土木工程之建築,旅行則一切交通工具之代力,於是農工商學乃至任何一人,皆可歸納為吾一人之所需而盡力焉。又推知每一人,各有其生存之所需亦如此,輾轉推之,其繁密實不勝筆述,就是盡天下之人工輾轉以遂一人之生存亦可也。

  若在智識修養方面而推之,目前之信解某一義相,為知解邊事,雖各分門別類,以求深造,但學術思想為整個的而不可分,實各有互相發明之妙用,反對之方面,相反相成不出例外。如研究歷史地理,若不通化學物理之解析,則無辦法明白地層過去之陳迹,不明白當前社會、經濟、教育、政治之組織,則衹有直豎的歷史而沒有橫的歷史。不識人心風化變遷之所關,不明文字哲學之系統,則但見史地機械的外廓,不識其內部真義之所在。故真正欲成為歷史地理的學者,必須於各種科學有相當之了解,然後始得史地之真相。舉此史地學,如是一切諸學,莫不如是,乃至今之學佛,亦莫不然。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吾人對於任何學科比較有系統之知識,可以自成一說者,則雖謂積集過去的各種專門學者之心得,吾人毫不費力地拿來運用,作成資料。其一一專門學者,嘉惠至吾人甚深甚大。所以學術之進步,後後勝於前前。在某一劫量上現象有如此,因為從各種專門學者,學成之各方面關係言之,就是集天下古今之學說於一身亦無不可。所以佛說一法通時法法通,法法通時一法通。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就是如此意義。

  現在既審知,從一人家屬、生存、知識,幾方面觀察之關係言之,必盡世界之人類,世界之物力,集天下古今之學說,然後能成此一人家屬、生存、知識。故有此一人時,即包有整個世界人類,物力、思想學說之一切,如上說。故上面曾說過,必須世界之人安寧,然後此一人安寧,同時具足相應之義如是說也。

  有此一人即可代表宇宙萬有,一即具多之總相;雖代表宇宙萬有,仍見各種人類、物力、思想學說,一一歷歷位別不同,此多即非一之別相也;即此各種人類、物力、思想學說,同為成此宇宙萬有之原料,調和而不相妨。雖調和無礙,成一宇宙萬有,而又各居自位,不相渾濫。惟其不相渾濫,故能各各保持其為原料之自體分際,所謂即同而異也;惟其各有自體,故同為宇宙萬有之原料,所謂即異而同也;又由各居自位故,各盡其能,故令世界得成緣起,所謂即壞而成也;正由各盡全力成此緣起,故見萬有各居自位,無造作相,所謂即成而壞也。由此六相互融,交涉無際。以總、同、成,三相觀之,則見法界同體,互為攝入,整體而不可分;以別、異、壞,三相觀之,則成法界異體,互不相知,各別而不可合。惟其不可合故,各以盡其能;惟其不可分故,得以全其用。各盡其能,材無可棄,得全其用,物無不齊。

  既然知道物物齊等,而無可棄,此是盡萬有互融之能事,同時具足相應門,具是六相自在,餘之九門,一一皆以此類推。華嚴六相十門之皆無礙自在,真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也。其無盡緣起之說,舉例如此,為此經之緣起引端,由博而約,故方等會中,再說此《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重提舊事而已。又於後涅槃會上,亦說此不可思議解脫,別名之大涅槃,義同。

  依賢首宗義,又可將十玄門六相約義為「有空」之四句,以說明宇宙萬有,是從觀察者之主觀方面的境界。如是︰(一)依緣生之相而言,則萬法宛然而有;依無性之理而觀,則萬法當體全空。(此從法的本位的體上,說整個的)(二)依相會體,則即有而空;依體立相,則即空而有,成雙照空有之的主觀六面,觀察於法相上的見解。(此是「相、境、義」的分位)(三)以體奪相,則相泯而非有;以相奪體,則體隱而非空,成相遍空有之作用境界。(此言共用)(四)從完整的一體(即相即用之全體)而言,則四句中舉一全收,空有渾融,不落邊際,成緣起無盡,相即相入之法界總持義相也。

  子三 惺師約說

  據常惺法師之意見,吾人講此緣起分為四重,別出如次︰

一者、諸緣互異門,二者、諸緣互應門,

三者、應異無礙門,四者、形奪無寄門。

  以宇宙萬有,不論任何一法,有相之形,或無相之義,皆不出法界緣起,相即相入之無盡門。今以四重約之:

  如集梁、柱、椽、棟、磚、瓦、門、窗、鐵、水坭,等各物料為諸緣,以成一屋,此中諸緣物,各各不同,故云諸緣互異門。

  諸緣雖各各不同,而其作用實為互徧,以梁得名為梁,此中已集有椽、棟、磚、瓦、等各物之用,方名為梁,不然,衹名為木,不得名梁也。以合全舍各物之用,聚於此梁,故名諸緣互應門。

  諸緣力用雖互相徧,而不壞諸緣之相;諸緣雖各住自位,而其力用實交相互徧,故云應異無礙門。

  由於應異無礙故,不妨舉梁即包括諸緣皆盡,以盡諸緣以成一梁故,只見有梁,不見諸緣,梁即屋之全體也。梁可隱奪一切,諸緣皆然。由是不見諸緣之相,惟一整個之屋,故云形奪無寄門。

  全屋如此,法界之大亦當如此,法界內諸法互相應奪,此即成觀察者主觀方面,去觀察客觀時所得的義相。以是依應異無礙門觀之,於一微塵內,現十方國土,微塵不大,國土不小,而亦不壞國土之相,所謂一多相容不同門也。一攝一切,一切入一,而不相礙也。若以形奪無寄門觀之,盡法界是一微塵,不見其他一切差別相,以盡諸法之全力,方成此一微塵故,所謂諸法相即自在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在無礙也。依此法界緣起相即相入而觀察宇宙人生之真相,就成為義相,衹見其為互相調和,自在無礙,無內無外,無始無終,是為不可思議之解脫境界。若用思惟心生分別想,推窮究竟,終不能得,除非從信解行證,放下思惟為法門,則當下就已在此不可思議境界當中,全體解脫,全智自在矣。今講《維摩經》,遠宗華嚴法界緣起之義,成開講因緣,善知識以為如何?統明因緣竟。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