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 義貫全經 分十一

  任何一經,要講出來,莫不有其宗旨,宗旨即是一經之主體分位,倘不明乎此義,則不能作將來眼矣。爰用上述三分位之方式,以明此經之宗旨,但全皆在義的分位上,故曰義貫全經云。

  說到此經大旨,其主體全在經題「不可思議解脫」六字,惟有義體,則推進一步以言之,次其義境,次其義用,統在一題之內,經中種種說法,不外顯示此不可思議解脫耳,故標為一種之宗體,最為適當也。

  寅一 經

  謹按:佛經有理經、行經、果經之別,不見有義經之稱。每經亦有理、行、果之三分。即如此經,第一品〈佛國品〉是理經;從第二品〈方便品〉以至第十一〈菩薩行品〉,是行經;〈見阿閦佛品〉、〈法供養品〉、〈囑累品〉是果經。

  理經乃說之為教本者也。考其意義,實為義經。蓋理不可說,所說為義,教之本為義,義之體為理,前已釋言之。故即此理經,演為義經,旨在於此。又四依之末曰了義經,名本於此也。行經者,乃示之於實踐者也。果經者,乃證顯而成就圓滿者也。證顯者何?理也。大小諸乘,各得有理、行、果三經。不慧則以果、境、行代之,熟玩其義,可以釋然。今從通常之說明之,其偏勝注重之點特為別出︰於大乘經中,如《摩訶般若》、《解深密經》、《楞伽經》是理經。如《妙法蓮華經》、《佛地經論》、《分別功德經》、《小阿彌陀經》是果經。若《華嚴經》、《涅槃經》是果經。《楞嚴經》、《禪經》、《十六觀經》是行經。果經於主願行為最有力,理經於開信解為最有力,行經則以轉理成事,從因至果為最有力。此通說也,太虛大師主之。

  愚見,竊謂,理、行、果,非不確也,但據指與月之分位法式,理與果實同一而已。今以義代理,果即理分位,行原本分位不動,即得其界說分明,比較清晰,義路廓然一新。此亦時節因緣偶爾說出者,斯義乃得與理分清分位,一洗前人所說義與理渾淆之習染風尚,亦一快事也。學者宜稍為留意之,便當首肯此說矣。以上為經分別。

  寅二 時

  說到時間,即時節因緣,時機成熟之時,有世俗時、勝義時。從世俗時觀之,佛說法四十九年,此經說在何時,殊難考定。太虛大師說,為佛說法開始以來一、二十年後所說。就經文察之,蓋非一時所說,由寶積獻蓋,佛說取淨佛國之行,此為一時。維摩詰彈訶諸弟子及諸菩薩,此所歷時應有先後,行布非一,又為一時。維摩示疾至結成此經,惟在一日之間,又為一時。復次從勝義時言之,真勝義時,一時即一切時,一切時即一時,窮三世之邊際,三世性如。就佛教義之分別言之,則分有時、空時、及中道時;或者說為根本時,枝末時,攝末歸本時;或說五時。就本經分別之〈佛國品〉及〈方便品〉為有時;〈弟子品〉及〈菩薩品〉為空時;〈文殊師利問疾品〉以去皆為中道時。就諸經分別之,小乘諸經屬有時;般若諸經屬空時;此《維摩經》與《華嚴經》、《妙法蓮華經》諸經皆屬中道時。愚見以此經衹有二門界說,不必依時分別以成岐見。所謂二門者,諸佛說法,或空或有,小乘大乘靡不如此。在本經中各品,當有陳述,茲不先出也,以上為時分別。

  寅三 處

  說到處分別,佛以七處九會,貫攝全經。此經則有二處六會。何謂二處?一者菴羅樹園,二者維摩詰舍。此之二處,二各有二。菴羅樹園之二者,一為原來世間相之菴羅樹園,為菴羅女母氏所布施於佛者。〈佛國品〉、〈弟子品〉、〈菩薩品〉之說處也,二者廣博嚴淨相之菴羅樹園,〈菩薩行品〉、〈見阿閦佛品〉、〈法供養品〉、〈囑累品〉之說處也。維摩詰舍二者,一為示度塵俗相之維摩詰舍,〈方便品〉之說處是也,二者空諸所有相之維摩詰舍,〈文殊師利問疾品〉、〈不思議品〉、〈觀眾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門品〉、〈香積佛品〉之說處是也。此依其說法之處以言之,要不出於毘耶離之界也。從其所說之處言之,〈弟子品〉、〈菩薩品〉諸弟子菩薩遇維摩詰處,雖不離於人世,固已不專在於菴羅樹園及維摩詰舍二處矣。如云,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若在帝釋帝釋中尊之類,則不限於人間,其及於天上可知。經中屢說三千大千世界,則徧於三千大千世界矣。如說東方須彌相世界,及屢說十方諸佛世界,則徧於盡虛空界矣。更就所現言之,初於寶蓋中現三千大千世界,其次佛以足趾按地,亦現三千大千世界,又如維摩詰現眾香世界,過四十二恒沙佛世界,及手取阿閦佛國,則亦徧於十方諸世界也。故就所說所現之處而言,則有處而無處,以廣大無邊故。十方佛國,永寂如空,於不二境現諸淨土,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遍十方界,惟是一心。則不動毘耶離城,而圓徧十方法界,謂之不可思議之處,此為處分別。

  寅四 會

  說到會分別,主伴會集,現神通說妙法,謂之曰會。上曾言二處六會,處已明,今當說會。會固依處,抑亦依時,時處既明,可得論會。初〈佛國品〉為第一會。二〈方便品〉為第二會。〈弟子〉、〈菩薩〉二品合為三會。〈文殊問疾〉至〈香積佛品〉共五品單合為四會,由眾香菩薩來維摩詰舍,並加入人天之眾,又為五會。同到菴羅樹園後之四品又為六會。就會之所集處言之,衹在毘耶離。就會眾本處言,既有梵釋,則徧大千;既有眾香世界菩薩,則徧十方諸佛國土。就會之所集時言之,〈佛國品〉時,維摩示疾時,兩皆一日間可。〈弟子品〉、〈菩薩品〉雖經歷非一時,中間亦一二十年耳。就會之人法言,則通於過、現、未三世,若夫當念而通十世,當處而徧十方,則維摩法會橫遍豎窮,大方之內皆充塞,屬未來際無間歇,雖吾人流轉五趣三界中,未嘗不在維摩詰之法會,觸處相逢,皆見菴羅樹園,維摩詰舍法會,儼然未散也。

  寅五 藏

  藏之所屬者,此經在佛法藏,或菩薩藏,見於本經之〈法供養品〉,今據而出其例,配屬本經之位置如下:

  一藏|謂「佛法藏」此依勝義而言,惟一佛法藏,無二無二分,謂之如來功德藏,而無如來功德相可得。謂之自性清淨藏,而無自性清淨相可得。謂之一真法界藏,而無一真法界相可得。是之謂《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

  二藏|「菩薩藏」(本經屬此);聲聞藏。

  三藏|經藏說定學(本經屬此);律藏戒學;論藏詮慧學。

  四藏|經藏、律藏、論藏、雜藏。(如《大衍曆》、《神僧傳》、《傳燈錄》、《法苑珠林》、語錄等是也)。

  五藏|經、律、論、陀羅尼藏(如《陀羅尼集經》、《秘密儀軌》等)、雜藏(如前說)。

(圖,線裝(六三),六藏)

  寅六 教

  教即佛之言教,古來種種之分判言教,大別有三:(一)世間教;(二)出世教,即是三乘教;(三)世出世間教,即是佛教。此經惟屬佛教,但今不以此為言,而分別乎教,以諸經論中常言三藏「十二分教」,或據《法華》我此「九部法」之大乘九分,或言小乘九分,或以大乘有十二分教,通括大小二乘故此不盡然之教,惟取十二分教以判別此經之所屬位置,其內另表出之(見講錄〈法供養品〉)。

  此之「十二分教」猶如作文之體例,有單就文字名句之不同而為區別者(見本經文講錄及表)要之從一佛教而起分別,分別之極,還一佛教,統不離乎佛教是也。

  寅七 乘

  乘者,指能用此道法,運載有情至於所願至之地而言。然則從因至果,皆得言乘,雖行十惡五逆,至於地獄,亦得謂之地獄乘也。然至於三惡趣,非有情之所願,但亦有例外者,今從其所顯之善處言之︰

  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乘,(本經屬此,亦通餘四種乘,遍為世出世間諸善因果也)。

  四乘|聲聞、緣覺、菩薩乘、(此開菩薩因果為二,地前為菩薩乘,地上為佛乘,本經正屬此二)佛乘。

  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此經可知)。

  二乘|大乘(本經屬之)小乘。

  一乘|佛乘。於一佛乘之分別說二為五乃至無量無數之乘,而是三乘五乘乃至無量無數之乘,畢竟惟一佛乘,無不從此法界流出,無不還歸此法界,無不流出於此經,亦無不還歸於此經也。

  以上所言種種分別乃太虛大師之言教,分別為講解之方便施設。若非講解,切不可起於分別之相,請以言寄意為要。本經處處教捨分別之心,聖言可證也。若不分別,當下即是不可思議解脫,分別云乎哉!

  上來由經、時、處、會、藏、教、乘,以明此經之位置。茲再申言:其果,則為證此不可思議解脫也。以言境,則皆示此不可思議解脫也。以言行,則所由趣入此不可思議解脫也。以此果境行而明白所謂宗體。由於分位既明之故,則境為體之所依,即成宗依。宗依之境與義(境即是事,義即是無形的義相,境即是有形的事實)所以顯宗體之果者,是謂因相識體,體相既明,憑何趣入?此宗用之揀示行門,不可不講求也。用為體相之用,相為體用之相,體為相用之體,如是真義,是為《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維摩長者秉其本願,來此娑婆國土,宣示其曾用此修行悟證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之義之理,復為直指此解脫知見之用。我既如是,汝亦如是,佛亦如是,即成宗用。(見觀眾生,觀佛,觀自身實相經中語)明此經宗旨,為果境行之三門,即體相用之三大;亦稱之曰宗體、宗依、宗用,三分位法,次講述之。

  寅八

  宗體|果|不可思議解脫|(體|理)

  此不可思議解脫,為果體之宗,故曰宗體,亦為至極之理形容詞句,終難表詮,謂為窮微盡化,真空絕妙之究竟圓滿果義亦可。溯如來一代時教(見前),初演出於《華嚴》,其名稱與實義與此經相同,一切法身大士無不同讚此解脫,故本經曰︰「諸佛菩薩有解脫法門名曰不可思議,菩薩住是解脫者」之信足徵也。終談見於雙林鶴樹,別名之曰大般涅槃。為示原始要終不離這個。其時教中,演此經,恰成初中後善。果境行三,經中歷歷分明。惟具緣智人,方有所知。故不可以凡愚得而思議,義趣超然。惟具慧眼,始得見悟,迥非二乘小根小智之所能量,所謂超羣數之表,絕有心之境,惟行證之階段,方能自知自量耳,故不可得而說也。有之惟此經之主人翁維摩大士,自導自演,使吾人得所由知。然此經之大體,即果即境即行,亦即境即行即果,亦即行即果即境,於此真義不徹,無從窺其涯岸。明知此義說也,但有名言,猶第二月,亦容何傷?是謂方便稱性之談,曰義貫全經,法爾宜然。

  此段明(即體即相即用)即果即境即行,則全經皆果體也,是為宗體。

  寅九

  宗依|境|三世間出現|(相)|(義)

  此明境與義為宗體之所依,故曰宗依。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是故有正覺世間,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出現之境與義。示由相以顯此不可思議解脫之體耳。

  (一)正覺世間出現

  菩薩萬行到一生補處,即為完成階段。要成等正覺,為必經之目的,是謂行因趣果。此果即佛也,亦謂之成佛。而此經云︰「雖得佛道,轉於法輪,示入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則是此經謂住不可思解脫之菩薩也,亦曰彰因化果之菩薩,皆已成正覺之過量人,是名正覺世間出現。出現即境,境為不久即消散,惟有義相不滅,義相本身原屬空無所有,但因聖心,無盡願力而流布亦無盡。境雖不可復見,義相尚可重現於意中者,皆是此義境範圍,故有兩重境焉︰

  一為當時出現於菴羅樹園之真現量境,為釋尊正覺者;一為維摩大士出現於廣嚴城之過量菩薩,住不可思議解脫者。還有人天大眾目睹親聞之他方佛菩薩出現之境界,一一俱屬現量真境。逮至今日,則此維摩法會已屬不可復得,但猶儼然未散者,義相尚存,頼此經之結集流布至今,吾人得睹經文,心目中有此義境,故曰第二重境。為後來當機心中義境,是為正覺世間出現之境義。

  茲別舉經中之義境︰如來神力,蓋中映現十方諸佛及說法之義境|此其一。借座於燈王如來,須彌燈王如來遣三萬二千師子之座來入維摩詰舍|此其二。乞香飯於香積國如來,九萬萬菩薩來集其舍|此其三。接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大眾發願往生|此其四。有此四次境界,為正覺世間出現之例證。更有進說於善德長者子口中之光明國難勝如來,舉眾乞人皆見之境|此又一例。釋尊口中在足趾按地時謂,猶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此又二例。述過去本事本生之藥王如來,寶焰如來,月蓋王子,拘樓孫佛,乃至樓至如來|此又三例。在天女口中說此室中時,請之佛有阿彌陀、寶德、寶炎、寶月、寶嚴、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十方無量諸佛,正覺世尊,各各出現之境義|此又四例也。

  如是許多正覺世間之出現,其境其義相,皆是不可思議解脫之境之義。因境識果,以佛為主體之立說,是謂正覺世間。吾人知本(真境之佛)所以顯迹(義相之佛),示迹所以顯本(佛菩薩邊說,猶本願也。)。亦猶境可以顯果,果可顯境,本迹雖殊,果境不異,此不可思議仍為不可思議,說者自說,但有其義,此成義相之境,演幻影印於人心,寄文字存在於經教,都成不可思議,惟義如此。

  至於吾人對正覺世間(佛之看法)觀察,則在寶積之讚佛偈中,及如來問維摩以何等觀如來之大堆答辭,皆為正確之看法,此是通舉。今有別舉,須知佛本身出現世間,惟以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是也。然佛知見者,如《壇經》說,即是各各自己的不可思議解脫智慧之別名。又世尊初成道時,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直指此義,非謂別有,名為知見,名為智慧,名為佛性,名為無住本等等名稱,亦不在佛邊覓,可見思議即是妄想執著。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是名具縛。具縛即非解脫。解脫者,自在無礙之謂。若知具佛知見,由證悟如來智慧德相,已即是佛,名不可思議解脫。此所云德相,亦即法身。法身者,是正覺世間證到真理圓滿功德之綜合義體。法身無相,故衹有義,是為功德之本。義即是境,此境出現之另一看法,及悟入此真義之另一機也,故名別舉。

  此之一機實為本經之當機。經中雖有列舉人、天、二乘、大乘之機,以符合正覺世間出現之境界。要明不可思議解脫,惟此一機為當耳。然五乘亦皆可入一機,已同預此不可思議法會故。長者答覆如來問︰「以何等觀如來?」答曰︰「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云云,乃包含身義、法義、出現義,至為暢明。於是果境行全在真義上,斯可知矣。

  又於〈問疾品〉與文殊來去之問答,及舍利弗之問︰「汝於何沒而來生此?」二例,猶問佛之從何出現義耳。如何正答,求之本經之義自明,不須列舉也。

  上來正覺世間出現之境義,此經種種之看法已如上述,統為開示悟入此不可思議解脫則一。一致之目的既明,更有兩種世間,尚待說也︰

  (二)有情世間出現

  有佛出現,就有眾生。眾多生類,眾法合成之義曰眾生,亦曰有情。有者,有其情識,情愛之謂,梵語薩埵此譯有情,有情眾生皆為佛菩薩所化之機,足見佛與眾生之出現,同一境義。寶積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佛為說︰「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下明隨所化眾生,隨所調伏眾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皆為饒益眾生故。復隨所度眾生而現其國土淨穢勝劣,一切因當機之需要可知。此明有情世間之出現,又與器世間國土出現同一境義矣。實則佛也,眾生也,器界也,三位一體,不可分離。為完成整個的境義,是宗之所依,立義本乎此。至於眾生出現之境義,在此經〈觀眾生品〉謂︰「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於是再列舉廿九種喻,證眾生性不可得,眾生相不可得,則出現之境義為何如?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也。

  吾人之觀察有情世間之出現,及他經之看法,又如何?吾人依之於有情出現之境界,依經謂為不斷不滅的惑業苦三,成一大輪,是為衹有業果不斷之境義。良由眾生,緣妄分別,起惑(無明)造業,隨業受報,報名曰果。復依此果,廣作諸業,更感後果。又復顛倒造業,業持於識,為識增上,業為識造(此識即虛妄分別體之別名耳)識為業牽,是善惡諸業,依有情之識異時變異,遂得異時異類總報,報體即識。識為受生之本,愛為受生之因,生生相續,是為業果不斷。有此境義,皆由有情於自己分上,茫然不明,故曰無明。其無明者,謂不明真義。至於欲知身從何來?死又何去?即此業果不斷中明得。二乘見此又不同,眾生根身四大五蘊和合,而有十二緣起之境義,得除身見,知我惟空,而眾法不空,故有涅槃可證。菩薩之見此又不同,本經謂︰「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忘。」於業果不斷之境義如此看法。又於〈觀眾生品〉︰「為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復在〈問疾品〉為凡夫說法之義趣謂︰「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相,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惟法起,滅惟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云云(文長講下自明)。又〈觀眾生品〉︰身為善惡之本,欲貪為身本,虛妄分別為欲貪本,顛倒想為虛妄分別本,無住本為顛倒想本,亦為一切本之本。按無住本即心也,所謂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是也,如是為正明有情世間出現之境義。

  菩薩以眾生來莊嚴佛土,則身土為一體,是三世間境義,實同屬一種看法,非有別的說明,不外如是耳。然眾生者亦非心外之眾生,故觀眾生如幻而心亦幻,眾生國土同一法性,根塵亦空,果如是義相,云何成就一切佛事耶?在本經曰︰「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云云。又在〈菩薩行品〉廣明如何作佛事乃至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在佛與佛一平等境義中,佛與眾生亦一平等境義中,眾生身土不二,菩薩身土不二,菩薩眾生不二,生佛不二,佛土不二,如是入不二法門,入一切諸佛法門,學盡無盡解脫法門,是為菩薩解脫知見也。

  (三)器世間出現

  說有佛有眾生出現,就有器世間出現,土為依,身為主,為生佛根身之所依,故仍屬罪福業因之所感,故是名依報。根身為正報。器者,器用、器具義,用為載具,而為生佛正報身之依止也,又名世界,又名國土。按:梵語差多羅,此云地土或國土,或音義並稱曰刹土。世者,遷流義;界者,方位義。遷流即時間,方位即空間。時間因眾生心念而假設,方位由物體暫存而假立。對時空之實際相狀了不可得,世界出現之境義亦然,其惟有義相之義可知。此經看法,生佛國土既不可分離,隨觀一境義,即等如齊觀三種境義。故於〈佛國品〉已揭示此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之境相,連及他方大千乃至諸佛所九界眾生無不影現於寶蓋中,如是比喻至為明顯,謂之如鏡中像如幻如化亦無不可。有如觀眾生,如幻師見所幻事所幻境界,菩薩觀世間為若此也。及觀如來,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所謂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云云,實同義境也。及至如來現足趾按地化穢惡為嚴淨,則真示不可思議解脫之境義耳。諸佛國土猶如虛空,本來如此,悉皆平等,奈眾生思惟妄度,心有高下不依佛平等慧,見淨不淨實出自心,心染則染,心淨則淨,為心所現,是為器世間出現之境義。

  吾人現居地上,普通以為就是世界之相狀,在已入佛者,知解已廣多,熟知世界之相並不如此渺小,即一佛刹已有現代所謂太陽系十萬萬個之多量,即十個數字位之計算定點也,亦名三千大千世界。以一千個太陽系為小千(此一千),以一千個小千為中千(此一千),以一千個中千為一大千(此一千),是名三千大千。此經所言之世界,即以一大千化土為佛國,非指現吾人居住之地球如是狹隘也。此經中歷舉有許多佛刹,中間之代數定點,以恒沙計佛刹者,曰三十六億恒河沙,四十二億恒河沙,經過之數目已足驚人,到彼實際之佛國土,名則有莊嚴第一之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佛名寶莊嚴。座嚴第一之佛國土曰須彌相,佛名須彌燈王。香淨第一之佛國土曰眾香,佛名香積。法樂第一之佛國土曰一切樂莊嚴,菩薩行淨第一佛土曰妙喜,供養第一佛土曰大莊嚴。於距離之間而略舉者,曰東方去此有三十六恒河沙佛刹,上方去此有四十二恒河沙佛刹。其橫遍,則說將世界擲過恒河沙佛刹之外,又復還至本處。又於豎窮,則於下方過恒河沙佛刹。取一佛土,舉著上方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又聲聞號泣震三千大千世界,猶是小可耳︰其器界出現有如此者。此經對器世間出現之境義,亦如觀佛觀眾生無有異也。在〈問疾〉中云︰「諸佛國土亦復皆空。」「以何為空?」「以空空。」「空何用空?」「無分別空故空。」「空可分別耶?」「分別亦空。」「空當於何求?」云「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又「六十二見當於何求?」云「當於諸佛解脫中求。」又「解脫當於何求?」云「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如是文殊與維摩大士問答,由空而佛而眾生心行,即明世界有情正覺三世間之互互關係。一空一切空,畢竟惟有義相而已,如影如幻,如自觀身實相,皆不可得,依如是觀,是為器世間出現之境義正當的看法。

  至於二乘人驟觀莊嚴之淨國則謂︰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歎為希有,生樂著見;對於不淨佛國,只見邱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思惟厭離。自聞佛說心淨土淨,惟心所現,則思惟此土何故不淨若此?議及佛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為若此也。此又一種看法,乃小根小智之人,不屬正說。

  至於凡夫不覺不知,妄認為安身立命,及至為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取去,猶尚懵然無所覺者,亦無由知其然;但見遷流不息,四序迭更,萬物榮枯,不斷生滅,是其現象。若為思慮宇宙人生究為如何成立?種種問題以求解決者,又屬進一步的世智辨聰之類。有世間種種學說,以觀察宇宙人生之結果,各呈己見,總是不離思惟卜度,未嘗不言之成理,其奈何去實際尚遠。蓋未得如佛法之行證階程,故終不得其真相耳。

  上來明器世間出現之境義,觀其成、住、壞、空之相,一劫復一劫,為共同之業果相續。有情世間出現之境義,本、死、中、生之相,一期復一期,別異之業果不斷。正覺世間出現之境義、教、義、行、果之說,一時復一時,教化之施設無窮。此三境義為宗體之所依,故曰宗依。此段明(即相即用即體)即境即行即果,則全經皆境相也,是為宗依。

  寅十

  宗用|行|教示趣入法門|(用)|(悟)

  此明行與用,為宗體宗依之用,故曰宗用。行以明宗之果,用以明宗之境者。是經妙行妙用,即所作所為,總顯不可思議解脫之境之果,復教菩薩用以自行化他,悟入此不可思議解脫之境之果,是為果體之用。現入三昧力,示諸神通,令人天大眾得睹其為不可思議解脫之境者,是為境相之用。復次說出種種法門,導入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名菩薩智慧方便之門,是為行用之用。三用齊彰,是之謂宗用。

  在本經〈不思議品〉,列舉住不思議解脫之菩薩所為,令大迦葉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眾魔,無如之何。」云云,此正說明宗用之義相。世尊為寶積說諸菩薩淨土之行,長者為文殊說觀眾生如幻化,已說觀行有三十種,又天女所行對舍利弗說三乘志求之語,亦屬宗用之行。又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備舉卅一種非道之行。乃至文殊之答長者之問,化人取飯十事善法,成就八法,無非明行而成宗用之事。至於即行即果即境者,有不二法門,入一切諸佛法門,盡無盡解脫法門,無盡燈法門,統名之曰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之行用云爾。

  本迹弘揚,為現妙喜,行法供養,提示夙因,此經一切作用皆可屬之行用,有會此經之要義而能運用貫攝餘經者,亦成宗用。為使大眾同悟入於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故三用全在於此。如是信解如是行證,是名菩薩能信能解能行能證,即能返用歸體,體用一如。返用歸境,而相用不異。以行全用,全用成果,即用即果即境,是故名此經為《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經》,即成宗旨,開宗明義,義至於此,故曰宗用。

  此段明(即用即體即相)即行即果即境則全經皆行用也,是為宗用。

  寅十一

  斯讀此經而至講解,統以果境行三,明體相用,可成為此講義最醒目之大旨,得其樞要,可以會融通貫一切妙義、一切教典,是亦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也。謂非時節因緣,其誰舉之?當知皆是釋尊、維摩、文殊、彌勒、天帝等神力之所建立,於吾無與焉。偈曰:

  不思議句非難會 直下承當解脫機

  即此宗經能廣說 窮源返本悟幽微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