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異譯略考

  據《大正藏》第十四卷之〈經集部一〉,現存本經有三種譯本:一、是吳支謙譯,名《佛說維摩詰經》二卷;二、是姚秦鳩摩羅什譯,名《維摩詰所說經》三卷;三、是唐玄奘譯,名《說無垢稱經》六卷。

  關於此經註疏,在《大正藏》第三十八卷〈經疏部六〉,計開後秦僧肇註十卷,隋慧遠《義記》八卷,隋智顗《玄疏》六卷(又有《略疏》、《述記》兩種)隋吉藏造《玄論》八卷,《義疏》六卷,唐窺基撰《說無垢稱經》十二卷。(尚有散見《續藏》中八十五卷〈古逸部〉十一種之多,已失作者名)。

  關於附屬本經主人翁世系的,有隋闍那堀多譯的《善思童子經》二卷、《佛說月上女經》二卷。其異譯有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大方等頂王經》,梁月婆首那譯的《大乘頂王經》,以上為現存之經資參考者,交代完畢。

  關於本經的異譯略考如下︰查得此翻譯的次數,就有梁僧祐撰的《出三藏記集》卷二,有吳支謙譯的經名,謂是魏文帝時,支謙以吳主孫權黃武初,至孫亮建興中所譯出。又《維摩鞊經》一卷,一本云《維摩鞊名解》,晉武帝時沙門竺法護,到西域得胡本還,自太始年中,至懷帝永嘉二年已前所譯出。又異譯《維摩詰經》三卷,晉惠帝時,竺叔蘭以元康元年譯出。又《合維摩詰經》五卷,是晉惠帝時沙門支敏度所集前三譯也。(支謙、竺法護、竺叔蘭)。又《新集異出經錄》〈第二〉,《維摩詰經》,重題支謙出二卷,竺法護出二卷。又出《刪維摩詰經》一卷,竺叔蘭出二卷,鳩摩羅什出新三卷。(上一經四人異出云)上四譯隋沙門法經等,撰《眾經目錄》〈卷一〉同出。又《大唐內典錄》〈卷一〉,有《古維摩詰經》二卷。謂臨淮清信士嚴佛調,當靈帝世在雒陽譯。又有〈卷二〉中載《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經》三卷,一名《佛法普入道門經》,云是魏文帝時月支國優婆塞支謙所譯。又出《維摩詰所說法門經》一卷,云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譯,是第三出也。乃月支國沙門曇摩羅察,晉言法護所譯云。又《合經》三本五卷,是第四出云。又〈卷三〉出《維摩詰經》四卷,東晉西域沙門祇多蜜譯,又出羅什譯三卷,又〈卷五〉出《無垢稱經》六卷,玄奘譯。唐靖邁撰《古今譯經圖記》有。《大周刊定眾經目錄》有。《開元釋教錄》有。《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有古經。〈卷三〉有一名《佛法普入道門三昧經》。〈卷五〉有四卷。〈卷廿一〉有三本。即現存的。又〈卷廿八〉有一卷《維摩經》,為江泌女所誦出,不入譯著類。〈卷廿九〉重出三本,即先名之現存三種也。還有隋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費長房撰《歷代三寶記》。宋志磐撰《佛祖統記》(天台一眾正史)。元念常撰《佛祖歷代通載》。同出本經之異譯。茲依次列出如下作結。

  初:後漢靈帝中平五年,臨淮清信士嚴佛調譯於雒陽,名《古維摩詰經》二卷。(失)

  第二次:魏文帝,即吳黃武二年,月支國優婆塞支謙,名越,字恭明,於武昌譯出,名《維摩詰經》,又名《佛法普入道門三昧經》,又名《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法門經》二卷。(現存)

  第三次:西晉惠帝元康元年,西域沙門竺叔蘭,譯於洛陽,名《毘摩羅詰經》三卷。(失)

  第四次:西晉惠帝間大安年二年四月一日,月支國沙門曇摩羅察,華言法護,譯於江左,名《維摩詰所說法門經》一卷。(失)當時又有沙門支敏度,將各譯本編集為五卷。(失)

  第五次:東晉西域沙門祇多蜜,華言訶友,於江南譯出,名《維摩詰經》四卷。(失)

  第六次:後秦弘始八年(四○六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大興善寺譯出,名《維摩詰所說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經》三卷。

  第七次:唐貞觀間玄奘三藏於長安大慈恩寺重譯,名《說無垢稱經》六卷。(現存)

  以上所舉,考實本經共有七次異譯,一次結集,即是經過八次流通。古時手抄多易散失,今幸存三種譯本。茲採羅什法師所譯於弘始八年,演述為講義,忝為流通受持之一員,應對本經呈其所見,供養同道。按僧肇序云,以支竺(二竺)所出,理滯於文。故弘始八年,歲次丙午,命大將軍常山公姚顯,右將軍安城侯姚嵩,與義學沙門千二百人,於長安大興善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本。又唐窺基贊疏,謂經已六譯,不免音義岐訛,故奘師又重譯一遍,精紬詳審,妙義斯彰,確有勝見。惟是向來古今講誦,無不仍依羅什法師所譯,餘為參考資料云爾。提供略考完。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