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大乘行證歷程

  發大乘心者,就分行與證兩種人。名為菩薩者,多是因行趣果類。名為摩訶薩者,乃為果滿顯因類,亦有為法身大士的。說此經的主人翁淨名長者,就是這後一類,住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堪與佛祖為師的法身大士了。茲先明因行趣果,伏斷二障行程,有四十一位,便登大覺果地矣。其四十一位,昔亦有分作五個階段的說明,意義是一樣的。也有將三大阿僧祇劫,劃分配合此四十一位或五位,說明菩薩進修過程者。今將四十一位、五位、三阿僧祇劫的行因,作一簡明表列如次︰

  (一)發起「為有情類,求大菩提」。這就是名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必經歷十種信心的進境,乃成為入十信發趣的菩薩,猶未入三祇五位的資格,只是具備了準發心的條件而已。

  十信

一、信 心:信知不用思惟,滅盡一切妄想,而自有本然清淨之心,發出智用也。

二、念 心: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雖經幾多生死,亦不遺忘現前之發趣習氣也。

三、精進心:以自己確具本有之智慧,念念自見,自他一切畢竟真淨。

四、慧 心:此之智慧已代替往日之思惟作用,純真之智日漸發明大用也。

五、定 心:既用則智慧明了,自分如如不動,週遍湛寂,心常凝於一境也。

六、不退心:定光發明,則深入自知自見,體用不二,從此進而不退矣。

七、護法心:心心在不失本位,安然保任一切佛法而不失,與十方佛氣分交涉矣。

八、迴向心:自覺自照保持,則能以妙力感佛光迴照,念念自性自見而住。

九、戒 心:心光密照,任運無為,心不造妄,亦不走作,亦不遺失也。

十、願 心:菩薩自性自在,淨戒心地上,念念願成自他有情,同證大覺也。

  以上十信位,都屬於菩薩初發心的階段,至以下便有資格修行,採集佛法資料的三祇五位了。

  資糧位

  由十信具足住入,有三十個歷程,名曰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三十心,貯備起行佛道目的地的餱糧資用故。

  十住

  謂得信具足後,進而住於覺道途中,即是入住般若理趣,已能依理而行,能依於理,即名為住,住生功德,乃名為地。故又有名此十住為十地者,別於後期之十地,乃先因後果不同,勿混可也,故今仍名十住。

一、發心住:以慧方便發起如下之住心,涉入十信位之用,圓成一心之位,故名。

二、治地住:心之明淨,如瑠璃內現精金,以前「妙淨明心」履行整治為地。

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心漸自在,可以心境放大,遊履十方而無留礙。

四、生貴住:與佛氣息相通,自知本來此心即佛,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一切完具,未曾欠缺,前未知自用耳。

六、正心住:畢竟此心與佛,此身亦與佛無殊,如如自肯承當,而住也。

七、不退住:已能身心合一,有念歸無念,體用一如,不復退出,用思惟也。

八、童真住:佛之三身即自己靈明知覺,還我本來面目,天真自性佛也。

九、法王子住:自知自證不久當得,荷擔如來大菩提法,審能勝任也。

十、灌頂住:自知已躋佛子位,堪行佛事門中一法不捨,猶經如來授記以五智水,灌頂證明,紹繼法王之位無異,自更不復疑也。

  十行

  菩薩修行雖於十信十住滿足,自利利他之行未滿,故須經歷此行。

一、歡喜行:此歡喜行,即自能任運隨順一切,十方凡聖心無留礙,

二、饒益行:一切眾苦我皆代受,一切功德悉皆施之,而不望報。

三、無嗔恨行:自覺覺他,無違無諍,了無實法,有何違逆耶。

四、無盡行:隨類現身,通達十方,三世平等,永無休止,無有疲厭。

五、離癡亂行:自具正知,了無分別,於種種法門,殊途同歸一實際。

六:善現行:以離癡亂故,能於同類中現異相,於一一異相,各現同相也。

七、無著行:十方虛空,滿中微麈,於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不留礙也。

八、尊重行:又名難得行,以前種種之境界,現前皆般若觀照之力,故六度特重般若。

九、善法行:圓融無礙,理行一致,體用一如,如是功德,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十、真實行:以前圓融德相,一一皆清淨無漏,真如自性,無為無念,本淨。

  十迴向

  向者,所注之正對事義。迴者,轉而就位,即是迴轉所向,為能向自分之事義。以大悲心自發於內,起救護滅度盡眾生界,仍有其相連系,自他能所之事義俱泯,則達實際迴向義也。

一、救護一切生離眾生相迴向。

二、不壞(諸法假名)迴向。

三、等一切物迴向。

四、至一切處迴向。

五、無盡功德藏迴向。

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八、真如實相迴向。

九、無縛解脫迴向。

十、法界無量迴向。

  如上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為菩薩第一阿僧祇劫之時間,所修行,積集資糧(福慧)滿足,則住行向之三十心終,而必經加行位。

  加行位

  謂此第一阿僧祇劫,最末後時期三十心終,將入見道位之時,發生四種善根現象,正為見道位之修行成果的一段時期,故名加行。

一、煖位:形容自性本淨之虛靈一色境界中,將發生聖位之智慧,猛利能斷決了作用,喻如生火之煖相,則是生智火之前相也。何謂聖智火?乃指見道之無漏智,斷盡見惑之煩惱障之智也。其智將生之前,必有迹象,為喻如火之生,先發煖相,然後火熱漸盛,以至熾然,如燒無明煩惱盡也。入此位仍有退者,謂此煖法之相,當然未曾生起聖智,已消失其前相,或由此斷善法,而轉造無間業,墮於惡道者。但雖然流轉,終因此位曾經歷故,將來也有機緣重修此道,而得行完佛道,到達究竟也。

二、頂位:此位經過煖法增進之上品,由於後念所生另一善根現象,名之曰頂法。即猶熱度達到沸點之頂點的意思。亦是將發聖智之熱相頂點階段。此皆用心自覺聖智之發生前,未入聖位斷惑之前相耳。此之頂字乃可進至於忍位,退亦只此為極位,此後更不會退矣。若至此頂位而退者,退回煖位,甚至中斷修善,轉造惡業,墮於地獄,但已不如前煖位之退失之,甚至斷善根者,多少總有功德留住,則將來機緣,重行佛道,亦比早些成功也。

三、忍位:凡此以上二位,皆有下、中、上之三品,以見驗其勝進階段。此之忍位,生於頂法之後念善根,名為忍法。忍者忍可決定,即猶謂認定自性智慧當體即空,妙用無窮,一切本具故。安住於本無之實際,為最真確的位置,是名忍,只有忍可,未證無生也。其下忍,具觀一切諸法、諸法性,即是空,不異空。空即是諸法、諸法性。至此能空諸所有,則畢竟無有退墮於三惡道中之事義矣。其中忍,則所緣既空,亦反覺自位之能空心亦空。同於所緣無二、無二分。至其極則為能所雙泯。進到上忍之位,則為僅有一刹那之心念,便達成上忍,更無退法矣。

四、世第一位:此為生於上忍後念之善根也。只有僅一刹那,故無下、中、上之三品。與上忍同觀,能所智境,不壞諸法,而說實相,於自證知。此中世字,其義指有漏法,有漏法即是世間。有漏法中,無有超越此位者,蓋觀照之智慧,能斷決了,以此為最勝之法,故名世第一也。此位亦為一刹那。此位無間歇,必生無漏智,入於見道,真正解脫知見。真如性中,元無煩惱,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已入聖位,煩惱障斷,離凡夫之生位,故為加行者,必加此行位,方入見道耳。大乘行入宜參看《華嚴》、《楞嚴》諸經,《瑜伽師地》等論,從法相之四尋思觀,得如實智一樣,或有根機不齊,一座由煖而世第一,如利刀切紙,刹那便過,立成菩提者有之。

  見道位

  上面已經第一阿僧祇劫圓滿,此之見道,謂如「何無障礙」前途完全看得清楚也。是大乘之「法眼淨」位置。入菩薩修行的第二阿僧祇劫,為第二階段證悟無生忍位的過程,是由十地果位聖智已得達到目的之初地入心起,佔全部第二阿僧祇劫之初相。一路進行,在時間上說,甚為緩慢。登地乃終四善根之加行,而頓斷分別所起之煩惱障,至此際,分別即不復生,故謂無生。而所知障之粗者,每地之修惑,亦部分逐品漸斷,名不退轉地。

  修道位

  由初地之住心起,經初地出心,乃至七地之出心中間,俱屬第二阿僧祇劫時分內。每地有入、住、出之三心。迨至發第八地之入心起,第三阿僧祇劫。經歷至第十地出心末,皆屬修道位。分斷修惑之漸漸進程也。

  證道位|又名無學道|

  由第十地之出心起,經等覺位,則是菩薩第三階段修行完成,三阿僧祇滿。還有說再來百劫修相好的福德智慧因行的,這個位置,叫做一生補處,就謂經過一生,便輪到補上成佛處,即菩提場也。大乘行人自初發心、入十信、經住、行、向、三十心,至加行的四善根發相成功,就是第一階段因行趣果的畢業了。其次由初地入心起,至七地的出心,這個時期就是第二階段的證無生忍位,第二次畢業了。菩薩至此也有叫做果地的,但仍屬行因當中的果耳。由八地入心起,至十地的出心,始斷盡修惑。事理二障已除,純為無漏的因行趣果,完成大畢業的第三階段,一生補處。等覺即是等候成佛,其時所具的福智與佛齊等,等如佛一樣,故名等覺也。這是菩薩因行趣果的最高位置,必經成佛,方是真正果地的趣果之果,成佛之後,再行摩訶薩的住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行菩薩事,也叫做佛事,就成為果滿彰因的法身大士也。

  十地

  此為大乘因行趣果之分斷修惑位次。地者,功德法身所由生也。

一、歡喜地:菩薩行滿第一阿僧祇劫,得不退而入聖位,自性法身真實證知,破見惑已(前此是伏惑,此時方斷也),證二空真如理,即當處寂滅,體用不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知一切,漸具一切菩薩之方便技能,如十力、四無畏、四無礙智,雖有而一切無生,本性自寂故。初時發覺慶慰,受持,從自心境得名。

二、離垢地:即是終日作饒益的佛事而不著相,不住一切法而行六波羅蜜等是也。這裏有解為除毀犯之垢,使身清淨,成淨戒波羅蜜的,竊謂不當,此是菩薩果地,已證無生位之行佛事進程,那有如許毀犯之垢不淨,防非之戒可成,只是如《圓覺經》說,已遠離至無所離之義,乃名離垢地可也。

三、發光地:是發覺自己智性光明空寂,兼能了證迷悟,生佛一樣,心地光明,本來清淨,如千燈一室,互不相妨,無壞無雜,周徧充滿,互攝互入之境界也,故名。

四、焰慧地:自己智慧極為猛利,一切煩惱習氣,種種之境相,觸著即燒卻,蓋空力已發揮到盡緻,如大冶烘爐,金亦能鎔化是也。其智慧明了,有如此者,故名。

五、極難勝地:真俗二智之行相,實際理地不立纖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無違無諍。於因緣果報之事義,無所入無所歸。使心與境相應,不互違礙,境與境不互違,圓融契合,於本際相應之智證,境地有如此,故云。

六、現前地:發最勝智,所有菩薩之二智、四智、八智的道相智現前,運用自如之境界也。現前無染淨等二相之差別,又即無差別智現前耳。

七、遠行地:無所留戀、牽掛,無緣大慈大悲,遠一切二乘之行。長遠度生,無有厭倦是也。於諸法能遠離,於諸法性能遠到,見《般若經》都是形容智慧的。

八、不動地:自性自智,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無為,畢竟平等。任運逍遙,隨緣放曠,無功用行,修一切善而沒有動相起智去做,故云不動也。

九、善慧地:方便善巧之智慧,已達實用的究竟程度,於一切處、一切眾、一切法、一切性,悉知悉見,善能決了,說法誘導,無有差謬,故云。

十、法雲地:具足如來一切智德,出生無邊雨雲,普澍無限甘露,沾洽一切佛性種子,使之茁芽發育,有如是力用隨心自在,不謂菩薩極果而何?此之十地,地地皆分斷修惑微細種子,故時間極長。

  (二)推動實行因地之工作,菩薩如實知一切法相,能不執相。此示十地為菩薩因行趣果,完成最後一生補處之大事,即成等覺,義如上述。初地中,斷見惑二障之粗種已除,地地分斷之修惑乃細種。至此成等正覺,連習氣皆盡淨,為無學道之極果。又一生補處,不限定任何一佛刹,如候補之官,有缺即逮而補處。故以十方國土,皆可示現生處為補處。至若成過佛,仍留居於看似因地之菩薩行動,如文殊、如觀音、如維摩等,乃是果滿顯因一類,與此又別,是謂住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之法身大士也,是此經所開示菩薩的目的:如何菩薩修行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而得安住於此法門?如何觀諸法時?在本經各品,都有顯明的啟示,今引《大般若經》比例發明,作此一段文意之結述可也。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所說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觀諸法時者,何謂菩薩?何謂摩訶薩?何謂般若波羅蜜多?何謂觀諸法?善現答謂︰有發心為有情類,求大菩提,亦有菩提,故名菩薩。彼如實知一切法相,能不執著,故復名摩訶薩。所謂般若波羅蜜多,為無所有,不可得是也。斯菩薩有勝妙慧,遠有所離,故名般若波羅蜜多。遠有所到,故名般若波羅蜜多。又問︰此於何法而得遠離、遠到?謂︰於一切煩惱見趣,六趣四生,一切蘊、處、界等,凡聖因果諸法,而得遠離。復於此一一諸法實性,而得遠到。菩薩如是觀諸法,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色等一一諸法,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如是我無我、淨不淨、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如是觀諸法而能遠行也。可與本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觀如來文義參看,上來明大乘行證歷程。此段完。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