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有一日欲入毗舍利城,途經犁越河畔,忽聞遠處人聲鼎沸。如來以慧眼觀照,知此處有一度化眾生的大因緣,遂暫駐腳步,靜觀其變。
原來,犁越河下游水草豐美,魚群繁盛,數百漁船日日於此謀生;岸邊平原遼闊,牧人驅羊覓食,亦是一派生機。這日,一名漁夫撒網捕魚,忽覺網繩沉重非常,心知定是巨物上鉤,卻怎麼也拉不動。他連忙呼喚同伴相助,眾人齊力拖拉,那魚卻仍深陷淤泥,紋絲不動。岸上行人見狀,亦紛紛挽袖上前,一時吆喝聲四起,驚動了遠處的牧童。孩童們奔相走告,引得更多牧人前來圍觀。
千百人齊心協力,終將那巨魚拖上岸來。眾人一見,無不駭然——此魚周身竟生滿百顆頭顱,豺狼虎豹、牛羊豬犬,乃至飛禽走獸之貌,無一不備。群眾驚愕失語,幾疑夢中幻影。
佛陀早已洞悉此魚宿世因緣,徐步至前,輕喚其名:「可是迦毗離。」那魚竟口吐人言:「正是。」
侍者阿難合掌請示:「世尊,此魚何以生此異相?」
佛陀遂為大眾開示因果:
昔日有一婆羅門之子,名曰迦毗離,天資穎悟,博學多聞,人皆譽為神童。其母曾問:「世上可有才學勝你之人?」迦毗離答:「沙門多智,兒所不及。」母遂勸他虛心求教。迦毗離拜入沙門座下,果然精通三藏,卻因好勝量窄,每當辯論理屈,便惡言相向,常斥人「蠢如畜類」,百獸之名皆成辱罵之詞。口業積重難返,終墮魚身,百頭示現,償其惡報。
河畔千人聞法,莫不悚然警醒,當即皈依佛門,乞免業報纏縛。佛陀為說苦諦,眾人了悟世間皆苦,頓斷煩惱,證得聖果。
阿難與諸弟子聞已,肅然惕厲,齊聲歎道:「身口意業,可不慎乎!」
智慧結語
- 口業如刃——迦毗離以才智自恃,卻因惡口成百頭魚身,足見言語造業,尤甚刀劍。
- 因果不虛——縱然博通經論,若心懷瞋慢,終難逃業網糾纏。
- 謙卑為本——真正的智慧不在辯才無礙,而在虛懷若谷、敬重一切眾生。
- 當下覺醒——河邊群眾因見異相而悟道,示現機緣無處不在,端看能否即時把握。
此故事如暮鼓晨鐘,提醒世人:一念惡言,百劫難消;唯有常懷慈悲,謹守身口意,方是解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