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未年仲冬,我與心空一同前往大嶼山東涌的華嚴閣親近遠公老人。當時慈濟、性空等人也都聚集於此,謀求一處安身之地。我們在右鄰的鶴林用齋,每天上午十點聽講三小論,不久又講《中論》、《十二門論》、《百論》,最後以《法華經》為課程圓滿。那時女眾視我如舍利弗,認為我能繼承遠老的宗旨;奈何我心中還有修學密法的志趣尚未實現,這是後話了。在此先補述華首臺的略史:華首臺原名花首寺,建于唐開元年間。寺內有〈敕建明月戒壇之碑〉及欽賜“學貫天人”匾額。《羅浮志》記載:“花首寺處洞天福地,常有五百應真游會于此。開元廿六年奉敕建之。”又云:“自黃龍洞口西行黃牛徑三里許,渡雨花橋。”我在石門夾乘涼時,偶然想起天然祖師與今但的聯句:“一天風雨沉山閣;萬古雲煙鎖石門”,方信實景如此。雨花橋畔有亭和一座大鐘樓,亭上楹聯寫道:“百尺泉濺洗衲石;萬株松鎖雨花橋”,也是貼切生動的佳句。向北行走約五里便至華首臺,一路步步升高,到伽藍殿已是一半路程。

華首臺在宋代稱為花首寺,久已荒廢。開山祖師因見五百峰巒環繞華首主峰,便喝名為“五百羅漢朝華首”。明代臺前有資福寺,南邊還有豫章書院,不久皆廢。崇禎初年,廬山棲賢寺的空隱道獨和尚重興該寺,仍沿用舊名“華首臺”。因此我初次登臨時,見寺左側有十餘級石階而上,階前照壁立有大鐵鼎,山門橫額刻有“古華臺”三字,為關中王令所書,而空隱祖師自題一聯:“一門深入羅浮路;五百重登華首臺。”空隱和尚俗姓陸,南海人,於棲賢寺留有《宗寶禪師語錄》,法名道獨,字宗寶,空隱是其別號。他事母至孝,待母親去世後,才於博山出家。寺中建有大雄寶殿,內懸“學貫天人”匾額。左側為庫房和僧寮,右側為客堂及功德寮。左後方建有碉樓,各堂樓欄杆曲折,面臨大溪澗。一日風雨如晦,山洪澎湃,我才真正體會到“一天風雨沉山閣”的奇景。雨後遙望後山及右側山巒石影,猶如畫中的大斧劈皴一般。出庫房右後方為方丈寮,牌匾內已空,藏有蛤蚧,長達三尺,粗數寸。我第二次重遊時曾住此處,是為送裔禪和尚前來主持華首。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