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宗,不知道是哪裡人氏。他常年穿著粗麻布衣,有時甚至將多層麻布縫綴成厚衣,因此世人稱他為「麻衣道士」。他身上長滿疥瘡,性情放達不拘常理。經常在廣陵地區的白土[土*彔]一帶賃屋而居,日常喜歡引吭高歌、吹奏笮管(古代竹制樂器)來自娛自樂。每當獲得他人佈施的錢財,便隨即轉手佈施給更窮困的人。他居無定所,行蹤飄忽,時而隱跡市井,時而顯露人前。
後來出現一位來歷不明的道人,常年隨身帶著一根手杖和一個木箱。某日黃昏,他來到海鹽縣令處說:「我要外出幾日,可否借個差役使喚?」縣令回答:「您隨意挑選。」道人竟選了個看守鵝鴨、相貌醜陋的小童帶走。轉眼間,他們便來到一座山上。山間屋舍裡坐著三位道人,眾人相見甚歡地交談。
小童聽不懂他們的話,待到中午饑餓時,道士為他討來一碗狀如熟艾草的食物,吃後便不覺饑餓。天色漸暗時,道人告辭欲歸,忽聽屋內有人問:「可知史宗下落?他的謫罰何時屆滿?」道人答「他在徐州江北的廣陵白土[土*彔],算來謫期也該滿了。」屋內人隨即寫下一封信說:「勞煩轉交。」
道人將信交給小童,次日清晨便帶他回到縣衙。縣令詢問木箱所裝何物,道人只答:「書信罷了。」此後道人常在縣衙廳堂歇息,總將木箱手杖放在床頭。有人夜間想偷看箱中物,道人似有感應,入夜便將箱杖高懸樑上,自己睡在下方守護。後來道人告辭時說:「本想多留幾日,奈何總有人想行竊,就此別過。」縣令叫來先前的小童詢問經歷,小童描述:「道人讓我抓住手杖,瞬間如踏浪騰空而行。」並提到山中道士託付的書信還在自己衣帶間。
縣令打開書信卻不解其意,便謄抄後將原信密封,派人將小童送往白土[土*彔]交給史宗。史宗拆信後大驚道:「你怎會得到蓬萊仙島道人的親筆信?」
史宗後來南下遊歷至吳越之地。一日經過漁梁時,見漁民大肆捕撈,便走到上游沐浴淨身,魚群感應到他身上清淨之氣,紛紛四散遊走。他這般暗中救護生靈的行為,正是其慈悲之心的體現。
隨後,他棲身于上虞龍山大寺中,既能妙解莊子、老子的玄理,又能深究儒家孝道學說,卻始終韜光養晦,世人皆不識其高深。會稽名士謝邵、魏邁之、放之等飽學之士,都曾拜入他門下求學。某夜,寺中僧人聽見史宗與人對談,話語間多涉蓬萊仙島秘事,待到天明卻不見交談者蹤影,史宗也不知所蹤。
陶淵明曾記載「白土[土*彔]遇三異法師」之事,史宗便是其中之一。另有傳聞說,曾有商船在海上孤島遇見一位僧人,托其帶信給史宗。書信放入船中後,同行者試圖偷看,卻發現信箋仿佛長在船板上般無法取下。待船行至白土[土*彔]時,書信突然騰空飛起,徑直落入史宗手中,史宗接信後飄然而去,留下眾人驚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