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述本經自行化他法門

在上面已講過的,可以尋知從上以來黙傳吩咐之旨,是叫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到人人自己悟得,便同他印證,不得匿其正法,此是向上事,即無念為宗是也。當自己徹底明了,原來如此,如數家珍,不從外得,初時歡喜心生,幾乎不能抑制。及至轉歸平淡,恢復平常心,不過爾爾,只屬本分事耳,就此名之曰本份事。知有此事之後,直下任運隨緣,消除宿習,無所住著,行於應作者作,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到此境界,便是腳踏實地,了了自知,自見不離本無之實際,則是經已放下思惟。自行如此,化他亦如此,所謂無住相法施是也。而自行方面,要真切透徹末後句,這是叫做向下事。死時如此,受生如此,把自己之身粉碎了如此,即成無四相之忍波羅蜜行,修一切善法之類,天下人莫奈爾何矣。是由信位轉入人位,識得向本來位置上之本無處,依理而行。不行鳥道—謂向空行;要合古轍—平地行;得無住本—毘盧頂上行,行所無事。及全轉入異類中,行無異念,所謂行於非道,乃能通達佛道,是入菩薩同異類或沙門異類。然猶未足稱宗門異類,必也超佛越祖,全無異想,於其間不異未悟時。所謂不改舊時行履,但已消盡宿習,恢復本無之清淨心境,既作無作之福慧二嚴,即非二嚴,是名二嚴而已,是為透末後句。至於涅槃,則如《壇經》六祖去時去處之理行,為向下事畢。到此時節,更說甚麽值得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如無所來,如無所去?這是摩訶般若波羅蜜門的極則事也。

  今說明宗門與教下原本不二,都是佛說的方便之詞,不外要人人自己智慧開發,自悟自修,自證功德,本來具足。不用多思多想,無謂虛耗時光,法不相待故也。然要自悟自性,從何入手?前面講五家宗義時,已說過了。要教化他人,說何種法?又在〈付囑品〉時,六祖已有明文格式,不用加鹽加醬了。此之所謂結述自行化他法門,即猶如重述提要一遍,大家便於簡記易學而已。

  話又說回來,此經所謂學無上菩提正修行路,不落階級的,即是無有次第,見機而行之謂也,頓教法門意在於此。惟是自悟,悟須真悟,上根利智,當然這個便是最現成的,所謂若自見性,但當依法修行,自是任運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要做就做,要說就說,不假思惟,都是如法如理的,不會越軌的,且屬自己心中流出之語氣,蓋天蓋地。雖暗合祖意佛旨,皆同見同行之一路所必經者,真是出格之人,成為宗門異類。為一般清淨眾,擔當不來,則思其次矣。

  其有未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摸不著門路,成個當來覓法身之輩,擔板漢又如何?今續述此之法門,被視為彌足珍貴矣。

  若論此之修行事義,乃名為自行化他法門者,據本經義路範圍,就得回到第六〈懺悔品〉中為入首。

  凡欲明白如何是自己本來真心,或本有覺性者,必須先知了今此之作意,求知之念,也是從自性中起,未曾離開自性,而能無端端發出此之意念者。既知凡有念起,皆出自自性,今此所起之念而說名之曰心,此心指出未曾落在思惟路上,想下去之時,得名為心。一經思想下去,跟住思惟去了,則是思惟心,是虛妄的,非本來心相之義矣。要識辨得此之自心位置時間不同,名義各異,真假攸分。但用此能覺知之未去思想之前的真心,念念自淨其他雜想,只見此自心之本來位置不失掉,不走作,是謂自淨其心。即已能做到放下思惟之實際效果的開端,即為摸著門徑,便可一路依此自修自行,便見自己法身之門戶已啟,可歸家見自主翁矣。不久便見自心佛,這就是自性自度之舟楫,白牛之車,大乘之乘,最上之乘,自戒由此,自定由此,自慧即此。要一一從頭證驗得到,翻開《壇經》可以印證所見所悟不謬,就是依照本經的教示而做,切不可落在無記空等妄計執著為得。假定見到六祖話,不思善不思惡,或云善惡都莫思量。擬作空空洞洞的心裏見解,甚至連因果都撥開,謂照本無此事,則成邪見矣。皆由吾人善忘,不曾記著六祖的〈懺悔品〉五分法身香的觀行意義之故。今特錄示作為第一步,必先明白而行的次序:

  (一)先用自性五分法身香。時時照顧在這五分法上,叫做熏習,便是能使自心清淨的有效辦法。

  (二)要對真真面臨佛祖前一樣,必恭必敬,善自知時,從早晨、午間、晚上,最少三個時間實受無相懺悔。

  (三)以極之誠懇悲切之心情,發出四弘誓願,一定要照此做去,永不退矣,這樣堅決方好。

  (四)進一步則實受此中無相三皈依戒,自皈自戒可也。

  經過如上四種步驟,是遵照六祖訂下的法式作為基本。再進一步,要真修實煉的用工,就有兩種三昧門,一用一體。實則體用不是二,兩種三昧也只是一種耳,切實照做可也。

  (一)一相三昧:依照經文,謂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想及利害成壞等事,安閑括靜,虛融澹泊,這便是一相的實用行持法門了。

  (二)一行三昧:謂於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不落思惟),真成淨土。切莫心行諂曲,口說便算,耳聽便了。要真真正正自己心中如所教示的,於一切法勿有執著,便是但行真心的,一行實體相應法門了。

  以上兩種三昧,在第十〈付囑品〉代替了但傳其法,而不傳衣的意義,若欲成就種智者,必須如此行持可也。

  其中「一行」的法門,謂一切處行坐住卧等,各有法度,屬於另一回事,也得照現今禪法的規式去做,而用心工夫,則不能越出上邊兩種三昧之意義,切切注意此一點。

  (一)坐法:俗稱打坐,在六祖本意不叫人們死坐,但他自己偏偏是終日宴坐,且到死時及肉身,也盤起雙腿的跏趺坐相。我們明白經文〈坐禪品〉中的意義,見諸境心念不起名坐,如此就照雙盤或單盤的坐法說來,用心可依經教便是。其方法叫做七支坐儀:豎正脊柱,舌抵住上腭,手掌右壓左置小腹前,眼瞼下垂,自己適合為度。由此用心,自見自心不起浮想,一起念即覺得,不令其思惟落去,立即照顧本念之心,元來未動之相。故起滅之念亦能知見清楚,從自性起念,念念自性自見,不失本無之理趣。習而稍久,便成妙用,更不必修甚麽守竅或止觀禪之方法了。

  (二)卧法:先作坐儀觀心之義,以下都照坐儀一樣,不改變。若坐久稍覺倦意,即易為卧,或住或行之威儀可也。將身卧下之法為吉祥卧式,右脅著蓆,曲右手腕,左手置左腿上,疊伸雙足,住心眉間,或復觀空明境界,運心如坐儀。

  (三)行法:行謂經行,直來直往有二十五步之長度,寬約十步便得,或略作橢圓形右旋而行亦得。要步履安詳,平均全足部印下地上,右手握左手腕部,左手作金剛拳,此是禪要經之印法。若照今日諸山叢林跑香,則是快走掉臂,雙手下垂,似乎對於用心之工夫未易打成一片,且不符安詳徐步,之所謂如來中夜經行之教示也。

  (四)住法:住即企立,或由行而至立定,或由卧起而立住,或由坐起而立住,四威儀均可兌換而修。亦要相當時間,習慣四威儀都能照顧自己心體,了了自見者,則一行三昧之成功也。住立之手印,一如行法,或有如坐儀之疊掌置心間,亦為叢林晚近之規則也,然當以如禪經之印法為合耳。

  (五)飲食便利法:關於資潤身心,內則法味,外者渴飲,適可而止,勿太冷太熱。如治病法,可飲淡鹽水,或蜜水也。饑則當食,定時而食,佛制日中一食,慎勿多矣。素食要淡味為佳,不可貪吃。居家之士,宜戒殺,不要以為攝取營養,增長色力,皆邪見也。所謂知止知足,少欲為如法。且戒盡一切酒類、麻醉品,如香煙之類,皆不宜淺嘗也。便利不論大小,勿用力,兩齒相咬,則為特別的養生法。

  (六)洗浴法:一心小語,好持威儀,收攝諸根。不必以香湯沐澡,但以溫水去垢膩可耳。不可貪享受,取著觸食之法,久浸水中,非修道所宜,要快浴畢事,繼續用心自顧本體修行,法不相待故也。  以上所列舉《寄歸傳》《釋氏要覽》佛陀波利《修禪要訣》之方法,拉雜成談,主要仍以六祖用心工夫為上。若解自行念念自見,不擇威儀均可修攝,固不必拘執任何印法身印云爾。古德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辦了大事,自己要了解自己之心性,究為何等相狀?務要認證本來面目,叫做不負己靈,即是已達到解決自己生死問題,了知自性本分,如如實際,本無生死,是名生死。以無生死故,非盡了之了,乃了然之了,了知之了也,是名了生死,證無生。至於如何方便度人?仍不改其變本分行為之不住相行布施可也。發心紹隆三寶,宣揚祖意,惟傳見性,出世破邪,令人人皆識得自己本心本性,即是見佛。且驗知件件具足,本來現成不過,特未知未發見時,如有自己寶貝亦不解用。怎樣拈出自家寶藏—即呈智慧決了之體用不二功能—一經啟發,再不迷昧。最低限度亦要物色一二人,知有此事,從而發見,開示悟入,本來真性而得出現。則是上報佛恩、法恩、師恩之當然行動也。至於最後呼吸止時,一切不可取相,心念亦然。原日本來清淨,無有亂動,便得安然入於寂滅境界,一如六祖在新州之涅槃境界耳。所有列舉古德之如何去法,已見前五家宗義之附述中,茲不叙。此際宣講已屆圓滿,所有功德,回施法界有情,同入圓覺地。所希望各仁德聽畢後力能修行,不住於相,無我人眾壽而勤修一切善法,不復虛度光陰,辜負自己一生。至此祝頌各位檀越速得福慧兩足,成就菩提,尚有一首頌作結。

    圓滿迴向頌曰:

  從今不再迷心體,心體如如是道場。

  佛祖心光徧法界,人人薰起法身香。

  一行一相諸三昧,四願三皈自法王。

  見性明心同本際,傳燈宗旨見昌昌。

  佛降生二五○四年庚子 九月十九日晚

  述畢於港準提靜室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