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經題

  此經之名《法寶壇經》,見諸本經〈付囑品第十〉,法海問:「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此《法寶壇經》之名,乃由六祖自訂。故此講述經題,悉照此意而以通別釋之。冠以六祖者,乃因有諸外道,以《壇經》之名濫作道典,而以六祖傳火宅等妄說,充斥國內。尤以清初《碧苑壇經》,出自狀元手筆,文字修養均見老到。但言性言心,總未明佛法耳。故以六祖二字冠解,以明此講為佛教禪宗六祖之《法寶壇經》,異於其他者,義在於此。茲先釋「法寶壇經」四字,然後貫釋之。

  法者,普通言之,則為一一當前事物之泛指詞,即俗語所謂「東西」或「物」是也。不但有名有字可見可對者為法,即無有名字,乃至不可見者,均可以法括之。故「法」之一字,實包括一切有名無名有形無形在內也。在佛教方面說,法者軌持義,軌謂軌範他解,持謂任持自性。就是某一事物,保持其原狀,令人生起瞭解它,其意義便是法也。此是通釋。

  別釋者,此經之「法」字,指佛法或最上乘法而言,此之「法」字衹屬義相,不含他意,是為別釋。

  寶者,普通言之,則為事物之足珍貴者,形容希有罕見難得之稱謂也。佛教中言寶者,世間財物有七寶,而輪王應現亦具足七寶,為器用之果報,善而報得者,皆為世寶。尚有摩尼之如意寶,能隨心所欲者,始足稱寶。又通常以智慧比稱為寶,即摩尼之寶也,是為通釋。此經言寶乃屬直指明心見性之法為寶,此是別釋。

  壇者,積土而高。以為祭祀者,曰祭壇;以為講學者曰講壇;為傳密乘法者曰密壇;以為授戒者曰戒壇。此是通譯。今此一經之言壇,乃是說法高座,演無上心要之處,名壇,是為別釋。

  經者,常也。凡至當不易之直貫條分,載義明理之書籍典册,皆可名經,此是通釋。今此經言,歷也,將躬自經歷悟道證理演為言教,筆之於册,乃以名經,此是別釋。

法寶壇經

  法寶者,此中言義,最上解脫,法中之尊,名曰法寶。又無住禪師說:「離相即是法寶。」演無上法寶之處,曰法寶壇。錄其言教,積以成册,傳之後世,普利群生,或師資互相印證,傳授之者,是名《法寶壇經》。不專指粵東光孝寺之戒壇。蓋此戒壇,雖為宋朝求那跋陀羅三藏創建,立碑謂:「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此受戒。」而智藥三藏於梁天監元年,植菩提樹一株於此壇畔,亦預誌謂:「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云云。不符本經〈付囑品〉之言義。據謂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指在南華寺),則為隨時、隨機、隨處之壇可知。此就六祖方面說。在各人心中,各各具有此智慧寶,即是法寶。此之心地,即是壇場,以「智寶心壇」立義,乃以名經,故曰《法寶壇經》,此是自行邊說;若在化他邊說,則為最上乘法寶,隨機施設之演化記錄,乃名《法寶壇經》也。

出記錄人名

  唐釋門人法海錄。按:唐乃朝代名,距今佛曆二五○四年前,即佛曆一一六一時代,由唐高祖李淵受隋禪有天下,國號唐。在天寶中,有釋法海,為六祖弟子,編錄其所說法語者。按:法海,字文允,俗姓張氏,粵之曲江人,出家丹陽鶴林寺,曾預揚州法慎律師講席。見《傳燈錄》等。其因緣見本經〈機緣品〉中。

作者: 圓行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