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正宗分 第三

  照昭明太子的意思,與道安法師一樣,分此以下為此經文正宗分。何謂大乘?依教下説,則大對小而言,此則非宗門之説也。大者,當體為義,如《摩訶衍論》説有三,謂:體大、相大、用大。乘者,行義,以運載得名—此之法門,能運載眾生,至於究竟菩提是也。小乘則祇可載達聖果耳。正宗者,正即正當、正式、正是之謂。宗者,本也,即正為本經之要旨也,就是「能斷智慧極量」的説明本旨也。丁氏引《法華》〈譬喻品〉以釋大乘亦當。經謂:「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此《金剛經》正是十六分以前皆明此理,故佛謂為發大乘者説,信然。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佛既應允了一一説出,就這樣告知須菩提道,諸菩薩,初發心的也好,久發心的摩訶薩也好,他們若還未悟知般若自性的話,及未知菩薩不住於「調伏心」之聲聞行;「不調伏心」的凡夫行,不當住此二者是菩薩行,便應該如此經下文所教示的義理來照做,便得降伏其心了。降伏云,以極勇猛能斷之力,使心得調順柔伏,不再作動亂妄想之謂也。要做這降伏其心的修行工夫嗎?就要實實在在的去做到,將所有一切眾生,我當以種種隨其方宜、就其便利、順其根性、償其願樂,皆令入畢竟清淨的,無餘報業習,大寂滅境界,而做到究竟滅度之。這些眾生有很多種類,有眾法合成而生,眾多生起之心,故外而實有眾生,不論其為:

  卵生—依蛋殼為其所依托而受形者。

  胎生—依胎藏逐漸完具諸根而受形者。

  此二類以禽獸為多。

  濕生—主要所依托之境為生緣之處,實是濕潤,亦有小卵為所依,惟寄於濕處,故主要之生緣為濕,如蛇、如蚊蚋等—依濕而受形者。

  化生—無所依托,惟依自業,感色為增上而受形者,如諸天,如極樂世界之蓮花托質,如地獄之入住,如劫初之動物—是逐漸化生形成的。

  這四類生物以為總相。實「卵胎是現實之受形;「濕化」乃受形之生緣,包括時間上經歷,起化成作用,依於水份之條件,補充或減短作用,而成形段體系者。至於尚有六種,惟依此四而分類別:

  有色—有身體形段者。色,質礙為義,欲界色界之有情皆有色身形段是也。但此似單指色界諸天而言。

  無色—則為四空處天矣。

  有想—指前各類中之眾生,具有想像之思考力的。

  無想—又有些無想像思考力的下等動物,微生物等是也,包括植物礦物在內。

  非有想—又有其類,雖具備形段體系,成為有色質,但有時非有想像力的,如冬虫夏草之夏草時。

  非無想—如蜕變過程之生物。

  即人類亦具備如此十種之現象,不必謂向某類界外尋覓也。不過吾人以有限之時間,有限之地域,從短淺的經驗看來,不多見不及見,無緣遇著,便謂不知,為無此事者,故謂無明為己主宰,不是過份之説也。今此經在發心菩薩位,不論其為未入地,已入地,對此等眾生,從外在的實有觀念行為上,做滅度他們的工作。(心中眾生則十七分以後為已悟知自性般若者説,所度是也。)今此不及心中眾生,時機未到故不説也。是諸菩薩摩訶薩,如是滅度無有量可量之多眾,無有數字可計算之多眾,無有邊際可作指定範圍之位置為度量之多眾,一一滅度已,實無有眾生得滅度者—做過一番忙個不了,收效是收效了,但是結果呢?一無所獲,不但沒有眾生,更無做過可度之事,亦無有自己存在,及能度之想,故謂實無也。其理由下當詳明。蓋有是事,必有是義,有是義,必有是理,有是理始叫依理而行,方成事義,是不可不尋究之。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説到原因,如何實無眾生滅度?已有滅度眾生之事,而謂實無之義云何説?要知其然者,須菩提啊!若菩薩有我相,即非菩薩矣!何謂我相?我者主宰自在義,謂能支配自如者為我義。今先觀所度之眾生,眾生者,眾法和合而生。何謂眾法?約為五蘊法可也。五蘊者,色、受、想、行、識是也。色是指四大緣成之色身形段;受謂感覺領納;行謂心念遷流;識謂分別知曉。今謂所滅度之眾生,於五蘊法中,有那一法是恰當自主自在,支配一切的存在性?推尋結果,實無有也。若即五蘊是我相,則離五藴非我;若離五藴是我,則即五藴非我;或不即不離,妄計有我,我所有之實境,名為我相。相者,為可見事事物物,有相貌意義,表露於外,令人可想像印入於心腦者,皆謂之相也。我相,即有自主之含義性質,表現於知覺心中之陰影,對事物隨執認定為實有,即成我相;於法亦然。故有分人我、法我。我即自主本身而言耳。故菩薩若計執有我相者,則非菩薩。有我相,則不能滅度眾生,明明有眾生在,如何謂皆令入無餘涅槃乎?故心目中,先無此相,即成行為之滅度工作基礎了。人相呢?亦一樣,謂吾人於五蘊法中,妄計我是人類,我生於人界,得生人身甚難值遇,異於餘類,滅度先度人類:是皆人相,救濟亦救人要緊—此等觀念之形成,是由我而推及同相之類的,較為廣泛之相。我相即單位一點;人相即同相同類,聚集一類即成多相;眾生相亦一樣,推而廣之,計及法相之本位為實。吾人以五蘊成身,五蘊法中,妄計色受想行識,眾共而生此身,此即共相。每一相知其共相成因,是名眾生相。壽者相亦一樣道理,推及吾人於五蘊法中,妄計有一期之生存時量,或長或短,一生一世,時間上過、現、未之觀念存在,皆名壽者相。菩薩有此四相,則非菩薩,因為能度所度,皆不能空故,以為實有眾生得滅度故,便非菩薩所當有明矣。故若是菩薩,應離四相,不著不住,我、人、眾、壽,而行滅度眾生之工作,是可謂真正菩薩矣。此目的在教人能斷思惟,即降伏其心,即無四相。但不是無了便算,還要實行無相之滅度眾生工作,一樣猶如佛之再來此界度生耳。所以真是菩薩與假名菩薩,是在能空四相否?空已還度眾生否?義在於此,故謂有此事,必有此義也。

作者: 圓行法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