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現啟請分 第二

  須菩提見到世尊是大成道者,具有超九界之智慧,其行徑如此平淡,不改舊時行履,發覺如此,跟住就有問題請教下至得。善現就是須菩提的翻義。「起」就是起身,「請」就是請問。自此至十六分,皆從善現發覺起身請問為起因也。此依昭明所分雖為第二,仍屬本經正式序分。不由須菩提起請,十六分及再問十六分,無由引出,故成此經之正式序分。其目的在表白悟證後的人,一樣著衣吃飯,不異常人從善現口中,得知如上之別序。如來行履亦尋常亦奇妙,妙在無一而不是道,悟道之人,一味平常:心平常、口平常、意平常,作用一切一切平常而已。須菩提亦翻空生,善吉。按彼之俗家,富有資財,彼生下之時,忽然家中庫藏俱空,故名空生。生下七日,庫藏諸財復現,故名善現。又相師占察,乃云善吉也。又須菩提既出家,恒樂空定,分別空義,為解空第一,故名空生。又有將起請為啟請,一樣。啟請者,以語言啟白世尊,請求説法之謂也。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時」字,為形容須菩提見到佛一切一切,至敷座而坐,自己心中發覺別有感想,引起問題來了。於是這位長老,出家已久道高年大的須菩提,在這裏千二百五十人一班外,大眾當中,即從本座立起身,整理一下衣著,仍以常著立衣露右肩之姿態,行至佛前,右膝著地,合起雙掌,恭恭敬敬的表白於佛前這樣說: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希有」二字,在講解者,多以讚歎本經含義在內,而釋為正指。但當知,還未説出此經,提前讚歎,容有未合。今為讚世尊能表現悟後行履,給人們作榜樣,不改尋常行經,是誠希有之義也。而况此時期,世尊已知諸弟子大乘根基,因緣成熟,説過了方廣,進而講説法性空慧之大般若法會,今正當能斷分,不謂如來善能護念諸菩薩而何?俟機而説,不有此殊勝之法,何暢其出世本懷哉!同時善為以身作則,付囑未來之菩薩,一同荷担此等大菩提法,正是希有之值得形諸語言稱讚者。世尊解如前説。如來二字,照本經謂,即諸法如義。所以云如來者,本無所來,亦無所去;説名如來,即非如來,是名如來—是十號之第一稱號也。善者,猶言最好;護念謂保護憶念,猶記掛住也;菩薩具云菩提薩埵,此翻覺道有情,或道心眾生,實際履行佛道者是也。菩薩具自利利他之道,起上覺下化之心,感如來慈悲,善為念念護持,眷惜保育之。以其能克承如來家業,將以家業盡行付囑,佛法之興,實惟是賴故也。然佛不能令人悟,要人自悟自成菩薩,菩薩之自成為可貴,等其自悟自證而後付囑之。須菩提是看在眼裏,今日得閒宣説,歎為希有。一並盡情透露:我亦發志為菩薩,豈甘後人!並為末世請問自悟自證之法,其如何發心?怎樣用心境界可以保守?如何降伏其飄忽無定之虛妄浮心?明知不實,但沒有方法去思惟得安定,保持發出「無上正等覺之心行」水準也。何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凡是發此等正覺之心,即成菩薩,具足戒定慧三學,自性即菩提,菩提覺也。各各本人知道自己覺知之覺性,為本無實体,隨緣而有,此之心知作用,橫面遍開去,成為普遍十方之覺,故名為「三菩提」一面自知自己不失本位之本無意義,為「正」,是名「三藐三菩提。」此正徧覺之心,豎窮則無有上下之分,橫徧則無有中邊之異。故在本無之無的位置上,説最為平等,了無高下中邊,方得云正徧覺也,故曰無上正徧覺。發覺本具此心,推廣開去,一一眾生,無不同具,未曾欠少。非如是實行自他了了自見本性之覺體不可,亦同時令眾同悟同證者:是謂發菩提心。佛是依此《金剛經》之辦法,知道一切本無,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以相應無所住,修一切善法,實際證得無上正徧覺之人。於是融合一切根機,統叫他們以發此無上正徧覺之心為初基。於法不住相,行於布施等波羅蜜為趣向,能斷般若極量為悟入。

  諸經融匯合成一發菩提心行相,概括諸宗教下,勝義行願三摩,大悲大智顯密二乘,統由此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自己開示悟入佛知見是也。本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説,旨不出此菩提心行相,而言十六分以上事義理行。

  詳見唐譯《華嚴經》七十四,及丁福保箋註,皆有引證。太虛大師則統以一「心」字,攝須菩提所問三事。謂問未發菩提心者,云何發心?已發心者,云何住菩提心?又云何降伏其煩惱心,而免損害其菩提心?謂即由因地心,趣果地覺之要道云。佛若為發最上乘者説,當然是十七分以下的事義理行了。

  曉得發無上正徧覺心之後,要怎麽樣安心的呢冫故曰云何應住也。「住」即安住之意。要如何立場方站得穩?又要怎麽樣才能降伏其起落不停的心念,調順馴伏,隨順於無上正徧覺之境界,不致走作,不聽如義如理而行?這是最吃緊的啊!為這末世發大乘者,請問何謂如菩提心行相而做了?須菩提是這樣啟請。

  我們得説説,發最上乘者,發覺一切一切生佛當前,在本無上,固然平等一樣;自心的覺性亦然,故一覺一切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一經開發,更不忘失,猶「即時豁然,還得本心」之情况—(見《維摩經》〈弟子品〉)。了了自見本心清淨,即不可得。知心不可得,即是安心了,不必覓處安置為主。煩惱即菩提,貪恚癡性是即解脱,何須降伏?智者了達,明與無明,凡夫見二,實性無二。實性者即能斷般若自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居惱不亂,處襌不寂,無生無滅,不斷不常,不在中間及其內外。本無有體,故無方所,亦難得其所在而施降伏也。照如此説來,十六分以前皆為發大乘者説信矣。即知未悟及悟後兩個階段分頓漸而已。所以問發、問住、問降伏,都為未悟而設耳;至十七分以後,所問始為悟後而問者也。因解此無上正徧覺及發此無上正徧覺心之行相,先為説出。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惟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聽到須菩提這樣問,為未悟者設想,兼亦自己發起大乘心,誠屬難得。所問既好,自亦發心,故佛言,「善哉善哉!(讚美之詞也。)須菩提啊!如你所講是也。如來真的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説得對了。汝今好好地聽吧,依次為汝一一照說可也。汝所問,不論其為男女二眾,是發意學佛的善士吧,他們發無上正徧覺之心,是應這樣安住,這樣降伏其心的。」這是佛先總允許須菩提逐一解説之承允詞。我們不必先為解説,佔佛之意旨,甚為不是。引他經更不對—此經有此經之理行,自有一套辦法,我們等下便知。所以須菩提就話,好吧,世尊,我很歡喜聽的,怎樣住?怎樣降伏其心?下文是先答覆降伏其心,才説到怎樣住。這是發大乘者應該知道的。

作者: 圓行法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