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行無住分 第四

  上邊明度生工作,為大乘正宗。其用心,則能斷思惟,便離四相,工作始得如法完成,是真菩薩,是真發心—如是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已,曉得不再落思惟的窠臼,即成妙行。妙行者,即能斷智慧行。能斷之表現,便是無住。本此無住而行,亦成妙行。行謂行於隨方就便之六波羅蜜等利他行也。即是如來正當答覆云何應住之問—應如是住—即指此分之妙行無住而住是矣。於一切法相上,起了知作用,而了然之知體,不住於一切法相上。蓋已放下思惟,自智自用,即名能斷。能斷者能斷此久習之思惟心,即成降伏。智慧本體乃得顯現,起而代之,不住於相。用即了了分明,即成悟後境界。但此未悟以何法教示其應云何住耶?則看下文便明白,佛講的是甚麽理行了。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復次」二字,乃行文接連上章語義而來,不可截分,即俗語「又有」之謂也。佛說︰「更有啊,須菩提!菩薩既明離四相度眾生,又要於法不論任何法,應該以無所住的姿態,行於布施。」何謂法?法者,即普通謂之事物,俗語「東西」是也。有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之義。話法者,自份上有一定之軌式不變,令人生起向他明了是何物;而他自身任持自性為何物之具體含義,不曾失去或改變者,就是法的定義了。謂菩薩於任何的事物上,應無所住,不單是無所住就算,要無所住而工作,工作就是行於布施。如布施計及我、人、物之數量,貴賤,應作多少,幾許時間等例,便是住於法而行;若解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則成波羅蜜。件件如此,事事如此,樣樣波羅蜜—乃至一舉手、一低頭,莫不可作波羅蜜會也。何謂布施?布是普遍展開之義;施是給與割捨之義。施要普、心要捨,同時無所住即能捨,無所住即施。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無畏施包括護命施;法施包含滅度眾生;財施包括四事供之外施;身命之內施。我、我所有一切均施,一切均捨—是菩薩無住相、無所住的表現。如是行於布施。所謂不住於色布施,舉凡六塵可愛境界相,如︰聲、香、味、觸、法,皆不應住而施。謂起心分別,則出六門,緣六塵,而行布施,則仍未離思惟;只此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方是了解放下思惟,發明自性能斷般若智也。此之重要理行,為如是故。復次,即為進一步之啟示,引端之助詞耳。何謂為色?有「有表」、「無表」之分︰有表色者,是有顯色、形色、容色之分別。顯謂青黃赤白之色,孰為可愛;形為高低大小肥瘦長短方圓;容謂媸妍幼嫰老粗,可愛不可愛,男女端正歪斜形貌等。無表色,亦名法處所攝色,是法塵一分之質礙色︰謂如微粒、塵點、原子、電子、分子、中子,名「極略色」。虛空極遠有迴映反應之色,曰「極迴色」。受戒或懺悔等引起內心感覺上,發出一種不可形容之心理反應,影響身體者,是名「受所引色」。又深入襌定有所見相境界,起身體四大變化︰如變欲界四大為色界四大等,名「定所生色」。更有一種狂妄堅執,形成心理變態,影響生理成為某種色質者,為「偏計所執色」。所謂不住色布施,為如此可也。聲者,有可意、不可意兩種。又分人工、自然兩種。人工是造作出來的,可不可意聲,名「執受大種」音聲。天然的音聲,亦有可不可意,為「非執受大種」音聲。大種謂不離四大—地、水、火、風之種。而四大種實同出一空種,故空種為大種之大種,大種為一切法之成緣。包括六塵境界在內,直接或間接,均不離四大種者也。如是香有三:好香、惡香、平等香。好香是香,惡香是刺激太過之臭味,平等是淡然非香非臭,如空氣無味。味亦有五味︰辛、甘、酸、苦、鹹也。觸有八︰謂軟、硬、澀、滑、輕、重、冷、暖是也。法塵謂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起愛憎取捨,形成三業之善惡諸法行為是也。菩薩如是一一不住而行布施,則是真菩薩。你前問云何應住?我今答汝先行放下思惟,離四相,度眾生之降伏其心;次為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還有應如是持戒,忍辱精進,襌定智慧不住於相,即是能斷般若極量之法則。附帶說說吧,今談布施,實含有此之餘五波羅蜜理行在內,茲先言布施為開端耳。何以菩薩要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呢?就因為有大利益當在後邊,若菩薩不住相布施的話,則其福德不可思量矣。無他,菩薩者要學佛的福德智慧兩足,然後成就無上正遍覺歸無所得耳。要成就此之如來福德,不可限量者,非行此不住相布施不可也。故六度中,施、戒、忍皆成福德之資糧。莊嚴依正,見於外者四福,具足不假;備於內者四德︰指菩薩不畏生死,徧入諸道,無有疲厭,自他所受用之感報基本條件也。不可思量,思指心思;量謂度量。福德之廣大,非思量可知得盡故也。不住相而行—即是依空而行亦空—即是空、無相、無作,故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恐防須菩提及後人不大明白無住相布施福德之謂為不可思量是甚麽意義,呼須菩提而設喻明之,乃問曰︰「照你的意思如何呢?我今問你,先指東方之虛空,究竟有多大、多遠、多廣呢?可以思量嗎?」「否也,世尊啊!」於是續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都一一問他可思量否。須菩提都答佛不可思量的。佛就將虛空之量,形容比之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之不可思量一樣。故謂:「須菩提啊!你前問發心者,云何應住?今菩薩但應如此,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等的教導方法而住可也,不住相而行布施等,就這樣住吧。」住即是一直照此守住,維持不屈不退即波羅蜜多也。如佛所教而住,就是如此之住,即無住矣。簡直以行為住,不是一無所事的「停住」之「住」可知。同時要知布施又即是捨心,本無住即一切捨。菩薩心行,念念如此,方是能斷般若自性智慧現前也。

作者: 圓行法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