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異譯略考

  據現存《大正藏》,第八卷〈般若部四〉七四八至七七六頁所載本經的異譯,有後秦摩鳩羅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陳真諦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隋笈多譯的《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唐義淨譯的《佛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這五本《金剛經》之外,還有唐玄奘譯的,收在《大般若經》五百七十七卷內,不另出。尚有《貞元釋教錄》所出的《般若波羅蜜多那經》一卷,唐武后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新編入錄云。這是六譯之外的名稱,未見過此經。

  今先依丁氏考,隋費長房的《歷代三寶紀》,第九云:「有《金剛經》一卷,永平二年於胡相國第譯,僧朗筆受,與秦羅什出者小異。」意謂六譯之外,別有此本,誤也。惜丁福保未查其他經目,如《大唐內典錄》卷第四所出,實即是元魏菩提流支譯的第二種耳,非六譯之外,別有其本可知。

  兹查梁僧祐《出三藏記集》,隋法經等撰《眾經目錄》,唐道宣《大唐內典錄》,智昇續錄,唐靖邁《古今譯經圖紀》及開元智昇《續紀》,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智昇撰《開元釋教錄》,唐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前後所出七種經名如上。今現存者,逐一考其譯期如下。

  按考《大唐內典錄》卷三「晉安帝世,天竺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婆,秦言童壽,弘始三年冬至長安,秦主姚興厚加禮遇,乃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安置,勅令僧䂮集諸沙門八百餘人,諮受什旨。」乃在逍遙園譯出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僧叡等所筆受,此其一也。

  《大唐內典錄》卷四:「梁武帝世,北天竺國三藏法師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從魏永平二年,於胡相國第譯出,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僧朗筆受,時在洛及鄴都,譯有三十九經。李廓錄稱,法師房內經論,梵本可有萬夾。所翻經論筆受草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兼工雜術。嘗坐井口,澡瓶內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水。三藏乃操柳枝,撝井口。密心誦咒,纔始數遍。泉遂湧上平至井唇,三藏即鉢盌酌用。傍僧見之,並歎稱聖。法師曰:『斯是術法耳,外國共行。此方不習,乃言是聖。』懼惑於世,遂秘雜法云。」此其二也。

  《大唐內典錄》卷五:「周武帝世,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拘那羅陀,陳言親依,(陳自創國,太平元年至降主叔寶禎明三年,合五帝三十三年,其二十四年與周同政,其九年與隋同政,所降之年即隋開皇九年也,)又別云真諦,起陳氏永定元年丙子,至太建初己丑,凡十四年。既懷道遊方,隨所在便譯。」此經在永定二年,在建鄴(一説在廣州制旨、王園二寺)譯云。有見其歷傳云「闍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午時遷化。年七十一,遺文並付神足弟子智休領受。三藏寺沙門法海,末集闍梨文本,已成部軸。闍梨外國經論,並是多羅樹葉書,凡有二百四十縛。若依陳紙墨翻,應得二萬餘卷。今之所譯,只數縛多羅葉書耳。乃知佛法大海,不可思議。其餘梵夾,將來建康以外,多存廣州制旨、王園二寺。冀不思議弘法大士,將來共尋,廣令法燈傳照,不隱輝於海隅,乃為作傳歷如上。」(此真諦應迹,可參看羅香林近著《唐代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一書。)此其三也。

  《大唐內典錄》卷五,只見笈多譯的《般若論》二卷,《圖紀》同。至謂其譯有《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開元釋教錄》卷八云:「達磨笈多,隋云法密,亦云法藏。本南天竺羅囉國人,剎帝利種。年廿三於中印出家,廿五受具。開皇十年冬十月方至華,住大興善寺。從大業初至大業末,譯經九部。沙門彥琮、明則、行矩等筆受。唐武德二年,終於洛陽。沙門彥琮為之作傳云:「初笈多翻《金剛斷割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按隋開皇二年,在東都洛濱上林園置翻經館,四事供養。乃先由闍那崛多主譯;後召達磨笈多助譯,是婆羅門沙門。當時並遣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翻,又增至沙門十大德。在大興善寺禪堂內,譯出經論頗多,如《內典錄》所載。《圖紀》卷四亦同。)又據《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十二(《大正藏》五十五卷九四○頁下)《金剛般若論》,無著菩薩造,隋天竺三藏達磨笈多譯,都不見有《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之名稱。而事實現存《大正藏》有此一本,則是當日笈多譯此《般若論》時,一如彥琮《笈多傳》云,笈多所翻無疑。蓋是論即西天註《金剛經》耳。註必有本經正文,翻時必連正文翻之,故後始得笈多之《金剛》正文、別錄流通入藏之理由也,此其四也。

  《開元釋教錄》卷十一、卷十九,《大唐內典錄》卷六、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一云,貞觀二十年,十月一日,唐三藏法師玄奘於坊州宜君縣玉華宮,弘法臺,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直中書杜行顗筆受。後至顯慶五年,於玉華寺翻《大般若經》,即當第九能斷金剛分,全本編入,更不重翻,准諸經例,合入大部者,即同別出,故今《大正藏》不復載有玄奘譯之《金剛經》,但《大般若經》五百七十七卷有正文也,須要可自檢出,此其五也。

  《古今譯經圖紀》以前未有義淨譯本,其人未出名也。考《續古今譯經圖紀》,《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十,不列笈譯,連奘師所譯,與義淨三藏同出一名,共有五譯,即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是也。據云,沙門義淨,齊州人,俗姓張,年十五已出家,志遊西域,以久視元年庚子至長安,三年癸卯在東都福先寺及西京西湖寺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竟與玄奘法師譯經名全同,不可不知,此其六也。

  結論:本經已經過六次譯文,經意大同小異,於古今來,仍多以秦鳩摩羅什之譯本,便於習誦講解,文義流暢。今此講義,亦據什師之譯本,參照丁福保訂正經文訛誤之文字,一一淺釋其義,俾眾易有入處。爰依講例,先來一番對於本經之考證,容有未當,故云略考耳,就此告一段落。

作者: 圓行法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