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因由分 第一

  凡因説法,聚集聽眾,而成緣會,此説法之會叙,名之法會。凡一法會,説甚麽法,一定有其原因,是為發起此法會之緣由:有些是佛入定;有些是放光現瑞;有些是無問自説;有些是諮問啓請;有些是六種震動之類,皆可説為因由。而此經是很平淡的,就是每天照常的行動起居,作為因由,甚為奇特,所以歎為希有,出自須菩提口中也。今試讀經文,此分只有:食時,著衣,持鉢,步行入城,次第乞食,乞得回園,食飯食完了,收衣鉢、洗足、敷坐。就是這樣成為法會因由吧。要點出如來實實際際不異眾人,日用尋常,祇是:解説法,具智慧,肯教化,收實效,雖一切本地風光,不異而異者在此,誠為希有是也。即以此,便可指為此會説法之因由根據矣。故曰法會因由分第一。若依普通講經之程序,以三分分判經文,此分完全可為序分。而序亦分二:一、通序;二、別序。自「如是我聞」至「千二百五十人俱」為通序;由「爾時」至「敷座而坐」為別序可也。簡單説句,法會因由—說此金剛經之集會原因由此而起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長行是正式經文,普通謂之通序,亦謂之六成就是也。即:信、聞、時、主、處、眾之六種、證言故又名證信序—謂證明此經是真的不偽,使人起信仰心是也。事實是這樣來源的:當佛臨入滅時,侍者阿難請問四事:一問將來經首,一開頭當如何説方合?佛就叫他以後,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大眾若干人俱等。」(餘三事不屬此範圍,故不叙述。)所以佛滅後,結集經藏,皆以此遺教序,又名經後序,置諸一切經首是也。是則每經皆為結集之者的照佛吩咐,而謂如此經義,是我阿難親從佛説之言音聞持,而今誦述出來:「那時候,佛在舍術國的祇洹精舍,同一班大比丘僧有千二百五十人俱(偕與一起也)。」舍衛,在中印度境,憍薩羅國之都城名,為別南憍薩羅國,故以都城為國之稱。其舍衛主為波斯匿王,有大臣名曰須達,家財富有,性好施給孤獨,人以行稱。因擇地起精舍,請世尊説法,適覓得太子祇陀之園地,恰在城郊,樹木陰翳,乃商之太子,擬購置。太子戲謂之曰:「若以黃金布滿其地,便當相讓。」須達即如其言,出庫以金磚遍布其地,僅餘少地,擬出別庫換金繼續鋪之。太子見而異之:他竟如此喜捨,乃為何事耶•問知為建佛説法之道場,尋返其金,即施以園。須達不可,國人亦以太子無戲言,當成人之美也。太子不得已,曰:「停止布金,就以園屬卿,樹屬我可乎?共襄善舉,兩俱得益。」須達從之,舍遂成,名之曰「祇樹給孤獨園」,以紀二人之事也。佛自此園成,常在説法。今講此經,亦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人—常隨之大德長老也。比丘者,凡出家剃除鬚髮者,著壞色衣,受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是為沙門之佛弟子。總稱「大」者,出家已是德高望重之謂也。此中之數目,據隋嘉祥疏:佛初成道,度五比丘,是初五位;次度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兄弟,二人各有二百五十弟子;次度優樓頻螺迦葉二百五十人;次度舍利弗、目犍連各有二百五十人。合計三迦葉二上首這五位,總共弟子眾為一千二百五十人,不算五大比丘及這班大比丘之首領在內也。此是恒常出入跟隨如來聽法之大僧也。

  佛之意義如何?梵語應云佛陀,華言覺者。此覺指人人本有之覺性而言。此釋迦牟尼,以依能斷智慧極量,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歸無所得,證知自具本有如是覺性的人,乃稱之曰佛。自己覺悟之後,更起大悲,亦設法令他人同覺,如是做到覺行極其量圓滿之後,永不休止,無窮無盡地做去,便是成佛後的行為,亦即金剛般若波羅蜜之理行也。

  舍衛,是梵語,此翻豐德,又翻聞物,謂多出寶物也,又梵名舍婆提同稱。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云幻小,兄名阿跋提,此云不可害,合此二人以名城。《西域記》云「室羅伐悉底國,中印土境,周六千餘里,宮城周二十餘里。穀稼豐稔,氣節調序,風俗淳質,篤學好福,是勝軍大王所居之治。」又《善見律》云:「舍衛是道士之名,昔有道士,居於此地。古有王經過,認為適合建都,乞之道士,乃立國以紀道士名城云。」又翻多有,其義可知。城內有祇洹精舍,其地即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在烏德之東、尼泊爾之南,真諦云:「奢摩羅呬底,又梵語室羅縳悉地,新解豐德,義同。」

  祇陀,梵語,新稱逝多,譯曰勝,愿曰祇樹園地,給孤獨建舍。所以有經稱逝多林、逝多園,或簡稱祇園、祇洹、祇桓、給孤長者,梵名須達是也,就選擇勝王子之園地,興建佛説法之舍,供養於佛。依宣律師《祇洹寺感通記》云:「經律,多説有祇園基址,多云八十頃地,一百二十院,准約東西近有十里,南北七百餘步,祇陀、須達二人共造,成之已後,經二百年被燒都盡,則當此土周姬第十三王,平王卅一年:::於後五百年,有旃育迦王,依地而起,十不及一。經於百年,被賊燒盡。經十三年,有王六師迦者,依前重建,屋宇壯麗,皆寶莊嚴。一百年後,惡王壞之,已變為罪人受刑之場所。」云云。

  比丘,梵語,翻為乞士,有二義:一、乞佛法以資心;二、乞食物以資身。俱者,共止住之謂也。僧即是眾之意,四人以上謂之僧,彷彿一團體之謂。又照《過去現在因果經》: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那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共伽耶迦葉五百人;舍利弗、目連師徒共二百人,合為千二百五十人。同佛居止,隨從佛學者是也。如是千二百五十人,是但舉大數,以見佛在世時之聲勢,恆常聽眾隨學之士,已有如此可觀云爾。與前説略有不同,無關大旨也。以上為通序,此下明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來等十種稱號具足,乃名世尊。今以之尊稱釋迦牟尼佛。世尊者,世人之最尊貴,世上所尊重恭敬者,世字包括諸天界在內也。這時釋尊,食飯時間到了,(戒制以午時前日中一食是合法的,否則為非時了。)佛也一樣與大眾不別,著起七條衣,捧持應量器,(梵語鉢多羅,乃比丘如其食量,應盛飯食之器具,瓦石磁及銅鐵均可為之。佛自用者乃石砵。)入城來乞取食物,每家一些,所以要在城中不揀貧富粗妙,次第而過其舍,等人隨意施與。至滿鉢即還至本處—本所住處也,即祇洹。飯食已完,咒願,依法清淨砵羹已,收回七衣,著回日用之衣,洗淨雙足敷陳座位,鋪以坐具而就坐。跏趺雙足,即成四威儀中之坐相。佛既如此以身作則,教諸隨學比丘,自己平等做去,一切佛事只是平常,無甚奇特,等當機之發覺,便成為問題。則說《金剛經》之法會,因此有所由自故,昭明謂之法會因由分也。

作者: 圓行法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