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希有分 第六

  正者,有謂對邪而言,非也,猶言如法、合法之信耳。又〈入不二法門品〉云,行正道者,亦不分別是邪是正,若分別是邪是正為二,二豈謂正?必也悟知自性般若,發起真實如是,果然不爽之智照作用,乃謂依能斷智慧,放下思惟,始得正信耳。不然,從何而表現之耶?若未悟放下思惟,則正是對邪而言之正可也。今言「正」希有,「信」亦希有,正信為希有,以其能依教,無所住而行,已降伏其心故也。其來由,但聞此經即悟知自性般若,以此為實。如是信,即名正信。本文謂此人能生正信者,已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故也。乃至一念生淨信者,猶謂之「言下即得見性」耳。是人、佛知其得如是無量福德具足,即無量智慧具足。何以故?本具故,知本具,由於悟本無;離四相,度眾生;不住相,行布施。其來也漸,其悟也頓。其得如來善為護念,善為付囑之意矣。故應讚歎,謂甚少有無與等類,抑亦曠世所無者,是謂希有。正信之希有難得,匪特此佛所共讚,十方諸如來一樣歎為希有可知。信者,心肯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到此時節,目的已達,知道如何降伏其心,如何應無所住而行的住。又知道要自性般若,自己發見,悟知本身亦屬本無的實際理地,及演說的推義明理三段式:所說、即非、是名,為如實指出之最簡捷方法,即見自性,即見如來,謂見諸相即非諸相的非相,是見性之「見」的能見本身,當然,不同所見之諸相,為可見者,亦屬本無,乃名自性自見,謂非即見如來而何?對了,我明白過來。今以問佛,有沒有眾生得聞這樣言說,直指的全章義理,每句所表白的真實理行,生起真實的信心,允肯全諾,認為合理,完全是對的否?就是思疑沒有會信得及,除了我須菩提之外吧?含有此意見也。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佛就對須菩提說︰你不要作這樣說,如來滅度之後,化緣既畢,有來必去,理亦常然。滅後初五百歲,正法住世,解脫堅固。(次五百年襌定堅固);中五百年,像法住世,多聞堅固。(次五百年塔寺堅固);後五百年,末法住世,鬥爭堅固。(一萬年末法之期,方過五百歲也。)後五百歲,(指末法之世,並定慧解脫已久不聞,形式相像之像法亦既無存,只有鬥爭相續之末世。)此時有人能看經明白,曉得無所住行於布施,更有戒律為無所住相而持,更有不住於法而行忍辱,如是應無所住而勤修福德者,誠不可多得。普通持戒行善修人天,已屬修福之難能可貴,何况於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章句明白通曉,能發心離四相,去思惟度眾生,應無住行布施,能自見本性智慧,能生信心,以此為真真實實的話,當知是人,是真菩薩,亦知其過去久修善根,不於一二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之千萬佛處種過許多善根。追原其始,有生以前,作種種無住相行為;於諸佛所在現世或過後,專心供養,奉行法供養;復能離四相,廣度眾生;隨入生死,無有疲厭等:皆屬種諸善根之類也。甚或但於此經,有緣得聞,聞是《金剛經》章句,乃至一念之間,生起清淨無雜之真信心的人—即如六祖在客店聞客誦經,而一念見自本心是也。信得過所說不虛,一於照行,便是生淨信者。若謂信知自性般若,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是為已開悟,見自本性者,不屬此「頗有生實信」之言義範圍也,但經已了不起,得無量福德資糧矣。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須菩提啊!如來完全知道、完全見到,這般生信的眾生,得到如是不可思量的福德。一並前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積累得來,那有甚麽奇?最奇的原因,是在於此—是這一班眾生,無復再有四相的住相,已明白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亦無即是非法相之非相為存心之見,若存見有非法相,為見如來自性者,仍未見。但此等人,已無復有諸相矣,是為最可貴者,此之謂也。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衍文﹞?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况非法。』」

  何以故呢?這一班眾生,若果心起思量,有所取相,即為著了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一樣。不要以為起取捨心無所謂啊!一起取心,即為取相,等於著了四相。故若取法相,亦然;取非法相,亦同一樣。凡有起心取捨,皆是著了四相。是故菩薩,是不應取法。可修、可信、可證之法,尚不可取,更不應取非法可知矣。以這般意義,如來時常在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所說之法為不可取著,有如筏、如渡、如車乘之譬喻,載你們到目的地便要放下。若仍取法,豈不笑話!如來所說之法,是法尚且應當要捨離,何况非法啊!(是法謂自性等正法也,非法謂方便教言,人天善法等也。小對大︰小為非;大為正。)况人天法耶?不可不知,一切法當捨,是謂無住相行於布施的,能斷般若極量法則。本旨如此,便是歸宗。

作者: 圓行法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