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無相分 第九
一相者,統一其義;無相者,理之實際。一相即是無相,一其義,須達實際,方能一之。故統賢聖差別而一之,則「無為法」是實際理地。統四果四向而一之,「無諍三昧」是實際理地。然尚非究竟義趣,必也,以如來之諸法如義,真是無相實際,始能完成一相為無相的統一差別理趣所在也。這是佛再進一步,要人們自悟自見,妙用恒沙的提示,使當人能一一自悟者,故曰一相無相分云。諸法祇有一相,一相即是無相。明此,即明佛意。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照你的意見如何?我今問你,初果的人,他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須陀洹果。』他會不會作這樣念頭呢?」須菩提說,不!其原因就是三句式的意義吧。須陀洹,說名為入流,謂此人斷三界見惑盡,預入聖道法流,故名說為入流,而假若無所入,則非入流矣。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外塵相,但自知自心相,念念相續遷流,不住入流之相,故無作念,方得名為入流之名。故「所說,即非,是名」而已。須陀洹一相,實即無相。以是義故,自知自證,得初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那麽二果之人亦一樣,會不會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須菩提說,亦一樣不會這樣作念的。其理由亦是所說二果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者,亦無往來之相,亦無往無來故。所說一往來,若擬為真有一往來之人、之處、之法,則是住相,非一相,他不會證二果。斷欲界前六品思惑,尚餘後三品之故,為此不得不再在欲界之人,或天,一度受生。僧肇謂︰「一往來者,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便得涅槃,故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者,證無為果之擇滅,不見往來相—此即一相—一相即無相,是名二果斯陀含。故「所說,即非,是名」又適用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三果呢?亦一樣會不會作是「我得阿那含果」念?須菩提話,當然亦一樣不會的,何以故?阿那含就是名為不來,(亦作不還,殘餘欲界思惑之後三品,到此時亦已斷盡。直生五淨居天,不再還來欲界受生,以是現象說名阿那含。)而實無有不來者,及不來法。所以道「而實無不來」,即非不來,是名不來,是故名三果阿那含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阿羅漢名為無生,言其所證不生,而實無不生,是故名阿羅漢。又名無學,謂此人斷見思惑盡,羅漢四智已圓,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故名無學。)
說到第四果吧,須菩提,阿羅漢又會不會作這樣的念頭「我得阿羅漢道」,你意思怎麽樣?須菩提說︰「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阿羅漢者︰謂所證法不生,能證亦不生,故云無生。亦云無學:四智已具,梵行已立等。解脫生死,趣證涅槃,更無可學故云。而實無「無生」,亦實無「無學」,是故名阿羅漢—「所說,即非,是名」而已。)更補充說句︰「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則有得,有我得,我所得之道果相。如是四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斷斷不會作是念的。且如我須菩提,也曾經過如此的。」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初二三四果,各各所以證知自分,如是智境之時,都不作「我得第幾果」之念,若是有念,即為著相,著我、人、眾、壽之四相,為非是其果之真證者。已知菩薩尚且如此,四果何獨不然?故大小二乘,亦皆一相而已。一相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住,於此信然。且說須菩提,以自身作證。須菩提對世尊說:在某個時期,佛說我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無諍三昧,住於實際理地之空,無相無作,三解脫,恰到好處之境界,名之曰無諍三昧。即梵語阿蘭那之譯義。阿蘭那行,是此襌定之修作進行中的情况之謂。樂阿蘭那行,是指專務此行之稱。無諍者,一切法本無,本無即是一相,無相,究竟到此,無有諍論之實際理地者,即解空之恰到好處也。)得此三昧之人甚多,在這些人中,說我為最,(猶言解空第一之獎勉意耳。佛說說,即非所說,)是名第一離欲阿羅漢,(離欲寂靜,為四沙門果之資糧修因位。)第一離欲致果者,就是我。但是雖聽到佛如是所說,深知即非,只是名為而已。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我是修離欲寂靜行致果者。」始得世尊如所說之授記示導。且也,我得羅漢果了,我亦不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我已經證無生。」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的人。」因為深知道須菩提實無所行,無住無得,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而已。(故「所說,即非,是名」仍常常用得著,解如來所說義趣。)我就是如此開解的。
《智度論》十一,須菩提於弟子中,得無諍三昧,最為第一。無諍三昧相,常觀眾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愍。引《涅槃經》云︰「須菩提住虛空地,若有眾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
一念不生,諸法無諍,無諍即是無念行,又即般若行耳,又即忍行。如昔如來,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亦即此行耳。